全名:保罗·埃米尔·冯·莱托-福尔贝克(Paul Emil von Lettow-Vorbeck)
生卒年:1870年3月20日-1964年3月9日
国籍:德国
最高军衔:陆军少将
主要战争:镇压义和团爱国起义运动(1900-1901);镇压霍屯督人和赫雷罗人起义(1904-1908);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
主要战役:东非战役(1914-1918);坦噶之战(1914);马希瓦之战(1917)
历史地位:莱托-福尔贝克是一位非常成功的,或者可能在任何时期都是极具天赋的游击战指导者之一。他是一位纯粹的职业军官,极为灵活和机智,经常使正规而保守的英军对手惊慌失措。他长期对抗20倍左右的敌军,却仅仅因为战争正式结束而投降。他从未在战场上被征服过。他还是这样的一个人:他和压倒性的优势敌人作战,获得了他的战士,无论黑人和白人的一致热爱,而且还赢得了他的敌人的尊敬和钦佩。但对于中国人而言,他和鸦片战争时期的其他侵略者一样,是个不折不扣的混蛋。
1914年8月,一战爆发。由于德国遥远的殖民地实际上被强大的英国海军同本土隔离开来,仅仅由相当少的德国卫戍部队防御。英国人预期德国孤立的殖民地将会被英国人轻易的握在手中,以最低成本合并到他们的殖民帝国中。但是就象大多数战前的设想一样,这个设想也被证明是错误的。一些德国的非洲殖民地还有南太平洋殖民地迅速被占领,但是德属东非的战役最后被证明是英帝国一场完全的灾难。这应当要归功于德属东非的指挥官保罗·冯·莱托-福尔贝克的才华和英雄品质。莱托-福尔贝克1870年3月20日出生于萨尔路易。他来自一个著名而古老的普鲁士军事世家,他的祖先在七年战争和反抗拿破仑的战争中就参加了普鲁士军队,有着高贵的表现。其父是普鲁士陆军军官,后成为上将。
1899年莱托-福尔贝克毕业于军事学院,成为炮兵军官。1899-1900年在总参谋部任职。1900-1901年间前往中国,参与镇压义和团的战斗。1904-1908年,镇压霍屯督人和赫雷罗人起义期间在德属西南非(今纳米比亚)任职,了解了在丛林进行战争的困难性和当地部队的作战能力。1906年在一次伏击中受伤,被送往南非治疗,在那里呆了几个月之后返回德国。1914年2月作为中校被任命为德属东非(今坦桑尼亚)的殖民部队司令官。该部辖12个营,约4000人大部分装备都是陈旧的枪支。这支部队中包括几百个德国军官和预备军官,以及少数欧洲志愿者。但是大多数他的部队是由在德军中服役的非洲土著组成的“阿斯卡里”部队(Askari即土著民兵的意思)。和对德国士兵一样,莱托-福尔贝克对这些土著民兵依照同样的普鲁士标准进行训练,也在战争中赢得了他们地爱戴。他欣慰地看到,这些土著民兵在战斗中证明自己和他们的欧洲同伴一样拥有战斗力。而且,在冯·莱托-福尔贝克的指挥中也看不出对于黑人和白人有着任何的区别对待。莱托-福尔贝克在他的回忆录中怀着极大的骄傲写道,这些民兵的自信随着每次对英军的成功作战而不断增长。
大战爆发后,莱托-福尔贝克没有因为兵力弱小采取消极态度,而是在8月主动攻击了英国在肯尼亚的铁路,从而开始了他自己的战争。9月他发动进攻试图夺取蒙巴萨。尽管有“柯尼斯堡”号巡洋舰地火力支援,他还是没有成功。1914年11月3日,一支大型的英国和印度入侵部队为了占领德属东非在坦噶登陆,这支协约军对德军占有8:1的优势。但就是从此刻起,莱托-福尔贝克向世人展示了他伟大的战术计划。莱托-福尔贝克将自己的部队后撤了一段距离,但这并不是撤退,而是将敌军引入内陆的交叉火力网,并对其施以了灾难性打击,迫使这支部队返回坦噶湾,撤回到登陆船上。当他们撤离海湾的时候,英国船只成了德军的机枪和火炮的靶子,这使得英国登陆舰队遭到了重创。英军有2000人战死和2000多人受伤,而德军的损失仅仅只有15名德国人和45名民兵。此外,莱托-福尔贝克还从这场胜利中缴获大量的武器和弹药。这是整场战争中最为一边倒的一场胜利。英国政府掩盖了这场羞辱,直到整场战争结束之后。
在随后的18个月里,英军奉基钦纳之命令采取守势。但是莱托-福尔贝克并不想让英国人平安度日。福尔贝克对临近的英国殖民地肯尼亚和罗得西亚(现津巴布韦)发动突袭,摧毁了当地的沿着铁路及运输线而建的要塞。他的军队还摧毁了20辆火车,以及一长段英国的铁路。当英国海军在鲁菲吉河迫使“柯尼斯堡”号自沉之后,莱托-福尔贝克将其人员编入自己的部队。他还设法打捞起上面的大部分火炮,并为它们制造马车底座以便于能够在陆地上使用以编入他的战地炮兵部队。1916年3月,扬·克里斯蒂安·斯姆茨带领着一支45,000人的军队从南非出发,对莱托-福尔贝克发动大规模攻击。由于不能和占据10:1这样绝对优势的英国部队正面交锋,莱托-福尔贝克率部缓慢的向南撤退。当英军穿越复杂的地形时,莱托-福尔贝克就转头向英国人发动诡计多端的袭击。斯姆茨行动迟缓,完全被莱托-福尔贝克牵着鼻子走。加上恶劣的气候、地形以及热带病。莱托-福尔贝克的每一次袭击都迫使英军被迫停顿数个星期乃至数月以恢复、整顿和补给。斯姆茨最后不得不放弃这次进攻,好在这并没有伤害到斯姆茨今后的政治生涯。
1917年,协约军加大了对莱托-福尔贝克的攻击力度,他开始面对压倒性的敌军。英国人从肯尼亚和罗得西亚,比利时人从刚果,葡萄牙人从莫桑比克分别发动进攻。由于弹药、食物、和衣服等给养严重不足,福尔贝克决定放弃伤员和俘虏以便于展开完全的游击战。“阿斯卡里”指导这支部队如何在这片土地上生存,如何制作衣服、药品,和如何获得足够的食物。10月15-18日在马希瓦他率部猛烈阻击拥有4倍于他兵力的英国将军P·S·比维斯所部,使英军伤亡1500人,自己仅伤亡100人。尽管如此,弹药、步枪和炮火的匮乏依然给莱托-福尔贝克的作战带来了极大困难。到1917年12月,他几乎要被英军逐出德属东非。这时莱托-福尔贝克了解到葡萄牙人在莫桑比克边界处的要塞群拥有充足的这些给养。于是他发动了一系列令人惊讶的攻击,没有损失一个人就占领了这些要塞。成功的夺取了他的4000人部队所需要的所有军需品,莱托-福尔贝克计划转入反攻。他随后率部于1918年7月1日挺进到沿海的克利马内,并于9月末返回德属东非。接着他侵入罗德里亚要塞群,采用各个击破的办法逐个的攻陷了它们。11月13日,他夺取了卡萨马(今赞比亚)。
莱托-福尔贝克计划接下来对英军指挥中心发动一个大规模的攻势。这时他从一个英国战俘那里得知停战协议已于1918年11月11日生效。冯·莱托-福尔贝克现在不得不仔细考虑他的选择。他拥有至少维持对英继续作战2-3年的物资,手下还有3000名士兵,而且敌军难以对他发起有效的攻击。但是他觉得有义务对停战协议表示尊重。11月23日,他在阿伯康(今赞比亚的姆巴拉)向英军正式向英军投降。投降后他仍然留在非洲,安排德军士兵和战俘的遣返工作。1919年1月他返回德国,抵达德国后得知自己已经被提升为少将并成为民族英雄。普鲁士战术和纪律的结合,加上土著民兵关于非洲灌木丛的知识,这些让莱托-福尔贝克的部队成为军事史上最出色的游击队之一。虽然他有时冷淡而不易接近,但是他手下的部队对他绝对忠诚。战后多年他访问非洲,他的数百名“阿斯卡里”老战士集合列队欢迎他。
在这场战争中,莱托-福尔贝克从来没有指挥超过12000人的兵力。但是他成功的击败了总计30万人的英国军队和130名将军,造成了对方60000名人员伤亡,其中包括20000人的战死者。按今天的物价标准,这场战役花费了英国150亿英镑,但是英国人从来没有能够在战斗中抓住或者击败冯·莱托-福尔贝克。返回德国后,莱托-福尔贝克成为坚定的保守派。他一回到德国就加入了右翼的自由军团,成功的率领一个旅击溃了在汉堡的斯巴达克同盟的部队。他的战争回忆录《我的东非回忆录》很快以英文版的形式出版。1929年5月-1930年7月期间,他担任国会议员。在任期内他试图组织保守派反对纳粹,未能成功。这次打击使得他对政治不满和丧失信心,并不久后决定退出政治生活。
二战后,莱托-福尔贝克象大多数德国人一样生活窘迫。当他以前的对手斯姆茨听说福尔贝克生活窘困后,联络了以前的南非和英国军官为其提供了一些养老金,以示他们对这位先生的尊敬。这份养老金一直支付到35年后福尔贝克以94岁高龄在汉堡去世,那时是1964年3月9日。
全名:阿尔弗雷德·冯·提尔皮茨(Alfred von Tirpitz)
生卒年:1849年5月10日-1930年3月6日
国籍:德国
最高军衔:海军元帅
主要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
主要战役:无
历史地位:提尔皮茨是一个冷酷和狡诈的领导者,也是一个忠实的军国主义者和右翼分子。但作为德国远洋舰队之父。
提尔皮茨1849年5月10日生于勃兰登堡的科斯琴,他的父亲是一个普通的公务员。在1865年加入普鲁士海军,成为基尔海军学校的一名军校生。他随后于1869年被任命为一个小型鱼雷舰队的指挥官,后来他成为这个舰队的监察长。在任职期间,他对于潜艇在战争中的潜在威力产生了浓烈的兴趣。到19世纪80年代,他已成为德国海军中的主要鱼雷专家。1892年,提尔皮茨担任海军参谋长,进入了海军高级指挥层。在1895年成为海军少将之后,提尔皮茨于1896-1897年间在东亚指挥远东巡洋舰队。1897年提尔皮茨被任命为帝国海军大臣,这次任命标志着提尔皮茨与威廉二世亲密合作关系的开始。
当时的德国海军只是一支近海防御力量,实力上仅和瑞典丹麦相当,或者略强少许。对了野心勃勃的德皇而言,具有优良传统的德国陆军不值得担忧,他所唯一不放心的是海军。当时的英国皇家海军正处于全盛时代,不但拥有规模庞大的舰队,而且全英国最优秀的人才都被吸引到海军,这支舰队守卫着从加拿大到澳大利亚,从印度到南非的几千平方公里的殖民领地。英国皇家海军的战斗力对德国具有绝对优势。德国要想实现其野心,必须认真考虑这一严酷的事实。
提尔皮茨是一个极有胆魄的人物,他不但决意为德国创建一支真正的远洋舰队,而且还希望这样一支舰队能在与英国皇家海军相匹敌。显然,对提尔皮茨提出的关于扩充德国海军舰队的计划,毫不掩饰自己对马汉的崇拜的这位德国皇帝是十分的热心和渴望。威廉二世对提尔皮茨的胆略和雄心十分欣赏,对提尔皮茨寄予了深厚的信赖,全力支持他的扩充计划,并在不久后封他为伯爵。这种信赖是如此的深厚,以至于提尔皮茨最后获得了“永远的提尔皮茨”这样一个称呼。这个称号是因为当他身边的人如走马灯一般来来往往时,提尔皮茨始终保持权力。即使是皇帝的兄弟海因里希,他在和提尔皮茨争吵之后也出乎意料的以一个有名无实的晋升的方式被调离岗位。
以1898年第一舰队的组建为标志,提尔皮茨宣布他组成完成的新的《海军法》,开始了重新组建海军的过程。第一舰队包括17艘战列舰、9艘大型及26艘小型巡洋舰和其他小型舰只。这个规模的建设计划将使德国舰队与法国比肩,初步具有挑战英国的能力。随后的1900年,提尔皮茨再次修订海军法,开始了第二舰队的组建。他计划在17年之内使德国海军成为一支包括2艘旗舰、36艘战列舰、11艘大型和34艘小型巡洋舰的舰队。提尔皮茨雄心勃勃,毫不掩饰他想建设一支足以与英国皇家海军匹敌的舰队。他同时声称:新建“这支大海军的目的,是要使最伟大的海权国家都不敢向它挑战,否则就有使自己优势遭到破坏的危险。”需要指出的是,该计划过于好高骛远,提尔皮茨的组建计划因此被批评为建立在不现实的期望上。这个备战计划极大的刺激了英国,并引发了新一轮的海军军备竞赛。英国人本来计划在1906年下水了新式“无畏”号主力战列舰后,稍稍放缓步伐,减少对财政的压力。但面对咄咄逼人的提尔皮茨,温斯顿·丘吉尔如此评论道:“大陆上的最大的军事强国决心在同时成为至少占第二位的海军强国,这是世界事务中一个具有头等重大意义的事件。”英国人决心保住它的海上霸主地位,也开始加速自己的舰艇制造计划。
面对英国新开发的无畏战列舰,德国也不甘示弱,提尔皮茨看准了海军发展的潮流,决心步英国的后尘。他再次修订了造舰计划,计划使德国海军力量在1914年达到拥有13艘无畏级战舰、5艘战列巡洋舰、22艘老式战列舰、32艘巡洋舰、114艘驱逐舰和30艘潜艇的规模。同时他在威廉二世的大力支持下,加强舰艇的建造工作。就在英国无畏号下水一年后,德国也下水了4艘无畏级战列舰,其标准排水量为18873吨,主炮口径为280毫米,航速为19.5节。与英国的超级战列舰相比,德舰在航速和主炮口径上有一定差距,但德舰显著的特点是侧重防御,宁肯牺牲航速和火炮口径也在所不惜:它的指挥塔装甲厚达400毫米,水线部分300毫米,明显高于英国军舰。除此之外,根据提尔皮茨的建议,建成的德舰全都舱室狭窄,重重设置水密门,水线以下的一切隔板都不开联络门,以防区域进水后脆弱的联络门被压破。德舰的贮煤舱尽量设计在舰体两侧,起防护作用。显然,面对英国海军的优势,提尔皮茨追求舰艇在战斗中的生存性和稳定性。他的努力收到了效果,在一战中,德国战舰较英国战舰而言在生存能力上明显占有上风。当贝蒂和希佩尔在日德兰海战中交锋时,德军采用近战以很小的代价便击沉了“不懈”号和“玛丽女王”号两艘战列巡洋舰,还重创了贝蒂的旗舰“狮子”号。这一战果中希佩尔的指挥固然重要,但提尔皮茨的功劳更加不可抹煞。
1911年,提尔皮茨被提升为公海舰队总司令,并晋升为元帅军衔。值得指出的是,提尔皮茨并不希望和英国交战,而是相信通过极大的加强德国海军实力,能够让英国人在采取敌对行动时三思而后行。提尔皮茨的努力没有成功,随着1914年战争的爆发他的期待化为泡影,而且他还受命担任德国海军总司令。这时,德国已经能集合29艘战舰来对抗英国的49艘,其中无畏舰的对比为13:20。在这样的力量对比下,提尔皮茨明白英国在海军军事力量上远远领先,德国舰队显然不能在公开行动中有效的克制英国舰队,他对于两军舰队作战的结果保持悲观态度。这种悲观态度,加上德皇过于担忧心爱的战舰受到损失,以至于日德兰海战成为整个战争期间唯一著名的舰队行动。提尔皮茨从此把作战的重点放在无限制潜艇战上,他试图采用隐蔽的消耗手法对付英军舰队,以达到平衡两军舰队力量的目标。然而,德军的无限制潜艇作战的策略受到严重质疑,尤其是认为这一策略对当时还保持中立的美国的影响考虑不足。由于发现自己的政策执行得束手束脚,甚至到了他无权控制潜艇部署的地步,提尔皮茨于1916年3月委婉的提出辞呈以表示抗议。多少有点出乎提尔皮茨的意料,威廉二世接受了他的辞呈。面对过于强大的敌人和期望过高的皇帝,“永远的”提尔皮茨最后还是失去了宠爱,被排挤和冷落。
1919年,提尔皮茨出版了他的自传《我的回忆》。提尔皮茨对战后社会民主党人所组成的温和政府非常不满。他争取到施特雷泽曼的支持,并成为战后的右翼祖国人民党的领导人。1924-1928年,提尔皮茨担任该党在魏玛共和国国会的代表。1925年,他成功的劝说固执的保罗·冯·兴登堡接受魏玛共和国总统的职位。之后,早已失去原有的大部分影响力的提尔皮茨再也没有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政治角色。1930年3月6日,阿尔弗雷德·冯·提尔皮茨死于伊本豪森,并被埋葬在慕尼黑的一个公共墓地。提尔皮茨是一个冷酷和狡诈的领导者,也是一个忠实的军国主义者和右翼分子。但作为德国远洋舰队之父,他当之无愧。
全名:戴维·贝蒂(David Beatty)
生卒年:1871年1月17日-1936年3月11日
国籍:英国
最高军衔:海军元帅
主要战争:镇压中国义和团起义运动(1900-1901);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
主要战役:黑尔戈兰湾之战(1914);多格沙洲之战(1915);日德兰海战(1916)
历史地位:贝蒂英俊而广受欢迎,勇敢、机智而胸怀大志,显示出了超乎寻常的战术才干和领导能力,并对技术发展的需求有着深刻认识,是一战中英国最耀眼的海军将领。但参加过鸦片战争的他同样是中华民族的敌人。
戴维·贝蒂1871年1月17日生于豪贝克,这是爱尔兰柴郡的一个小村落,是戴维·朗费尔德·贝蒂船长的第二个儿子。1884年1月,13岁的贝蒂作为海军军官候补生登上“大不列颠”号训练舰,进入了皇家海军。贝蒂在军中一直表现出色,不断获得提升。1896-1898年期间,他担任尼罗河舰队的副指挥,在埃及和苏丹镇压民族解放运动,并逐步被提升为战舰舰长的级别(1898年)。在1900年6月开始的对中国义和团起义的镇压中,贝蒂在天津的作战中表现突出,手臂两次受伤,并叙功晋升为海军上校。从中国返回后,贝蒂于1901年和埃塞尔·菲尔德结婚,她是美国一个百万富翁的女儿。
贝蒂逐步建立了他精力充沛和咄咄逼人的形象,在1910年他39岁时成为一百年以来最年轻的获得旗舰资格的军官(即海军少将),打破了纳尔逊子爵所保持的(非皇族)最快晋升为将官的记录。他随后担任海军大臣麦肯纳的顾问,但是由于意见不合,工作并不顺心。1911年,贝蒂成为海军大臣邱吉尔的海务次官。1913年被任命为大舰队第一战斗巡洋舰分舰队的指挥官后,贝蒂晋升为中将,任此职直至1914年8月战争爆发。由于时任大舰队总司令的约翰·杰利科海军上将担心贝蒂的莽撞个性将战斗巡洋舰部队带入德军的陷阱,他分配给贝蒂分舰队的主要任务是巡逻和侦察,发现敌人部队并在海湾拖住他们直至主力部队的到达。
战争开始的第一个月,贝蒂于8月28日参加了对黑尔戈兰湾进行了突袭,他率领增援部队从德军的伏击中援救了理查德·蒂里特准将的舰队,击沉了德军三艘巡洋舰和一艘驱逐舰。贝蒂在1915年1月获得了进一步的战果,这一次是1915年1月24在多奇沙洲。贝蒂在德军弗朗茨·冯·希佩尔海军中将率领的战斗巡洋舰队第三次袭击英国沿海城镇时,成功的截击了他。贝蒂顺利的击沉了“布吕歇尔”号重巡洋舰,并使希佩尔处于极端不利的局面。但是也因为旗舰“狮子”号受创退出战斗,接手指挥的阿奇博尔德·穆尔少将指挥失误,最后德舰得以逃脱。
贝蒂的名字常常和1916年5月31日-6月10日间的日德兰海战联系在一起。在这次一战最大规模的海战中,他负责指挥战斗巡洋舰和第五快速战列舰战斗分队。贝蒂在主力舰队到达之前性急的进攻希佩尔的诱敌舰队,拉开了这次大海战的序幕。尽管在最初与希佩尔的战斗巡洋舰队的交战中损失了“不懈”号和“玛丽女王”号两艘战斗巡洋舰,但仍成功地引诱了德国海军中将莱茵哈特·舍尔的主力舰队驶向英国海军上将杰利科统率的主力战列舰队。不过由于杰利科作战中过于保守和谨慎,在皇家海军和德国公海舰队的这次遭遇战中德国获得了战术上的胜利。但是这种胜利却不能动摇英国此战中在战略上的成功,此后气馁的德国舰队再也不敢贸然出击。
由于在日德兰海战中没有为英国取得显著的胜利,他和杰利科一起作为主要负责人受到抨击。在杰利科升任海军部第一大臣之后,活跃的贝蒂被视为其当然的继任者。他于1916年11月被任命为大舰队总司令,但是他如此快速的提升也在皇家海军内部引起了争议。贝蒂的策略和杰利科稍有不同,他在强调保持即有制海权的同时更倾向于在对德国进行的重大海军行动中大胆主动地使用无畏战舰。此外,他倡导运用护航体系和进行了几项技术改造。尤其是其中对受首相青睐的护航体系的支持,使贝蒂得到英国首相劳合·乔治的信任和支持。相反,杰利科由于不赞成护航,最终在1917年平安夜被解职。
在1918年11月21日接到停战宣言之后,贝蒂离开苏格兰海岸接受德国公海舰队的投降,其中包括90艘水面舰只和87艘U艇。1919年1月25日,贝蒂晋升海军元帅,并被封为北海和布鲁克斯比的贝蒂第一伯爵。贝蒂还获得国会颁给的10万英镑,以作为对他长期服役和贡献的奖励。是年10月,贝蒂成为海军部第一大臣。他在任上,积极倡导保持海军力量。同时,还不顾皇家空军参谋长休·特伦查德爵士德反对,坚持舰队航空力量的独立性,并在新加坡创建了强大的驻垒基地。1921年代表英国出席华盛顿海军会议。直到1927年他退役为止,贝蒂一直保持着他的地位。戴维·贝蒂第一伯爵1936年3月11日卒于伦敦。
全名:道格拉斯·黑格(Douglas Haig)
生卒年:1861年6月19日-1928年1月28日
国籍:英国
最高军衔:陆军元帅
主要战争:镇压马赫迪起义(1883-1898);第二次英布战争(1899-1902);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
主要战役:乌姆杜尔曼之战(1898);蒙斯之战(1914);马恩河战役(1914);“奔向大海”之战(1914);新夏佩勒之战(1915);洛斯之战(1915);索姆河之战(1916);帕斯尚代尔之战(1917);索姆河和利斯河攻势(1918);亚眠之战(1918);福煦的最后攻势(1918);
历史地位:黑格所取得的成就主要是成功地在大型的陆上战役中组织、训练和供应了一支上百万的军队。他在与英国政治家们和法国人打交道中也获得了很大的成功。但是意志坚定的黑格也是一战中最受争议的将领,因为他的作战几乎总是伴随着双方的大量人员伤亡。黑格甚至因此获得了“屠夫”的外号,这使得他有时成为冷酷、愚蠢和漠视士兵生命的代名词。
道格拉斯·黑格1861年6月19日生于爱丁堡,其父约翰·黑格是一位富有的苏格兰酿酒业主。他在牛津大学的克利夫登和伯拉森诺斯学院接受教育,并于1884年进入桑赫斯特的皇家军事学院。1885年,他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绩完成了在桑赫斯特的学业,进入第七轻骑兵团。随后的九年间他曾在英国服役,但主要还是在印度担任骑兵指挥官。
在尼罗河战役期间,黑格参加了1898年4月8日的阿特巴拉河之战和9月2日的乌姆杜尔曼之战。在1899-1902年的第二次布尔战争中,黑格担任约翰·弗伦奇爵士的参谋长,晋升为上校。战争中,黑格还负责指挥第十七枪骑兵团(即著名的“勇敢与光荣之子”团)在开普省与斯马特的游击队作战。1903年黑格返回印度,在基钦纳的手下担任监察长。1905年,黑格晋升为少将,成为当时英军中最年轻的将军。1906年,黑格成为陆军部军事训练局局长。在这三年的任期内,他要协助完成总参谋部和地方自卫队的组建工作。此外,他的另一个重要职责是为和德国之间可能即将展开的战争建设一支英国远征军。其间,他在1907年出版了《骑兵研究》一书。1909-1912年,黑格担任印度军队的总参谋长。任期中,他于1910年晋升中将。1912年,黑格接管在阿尔德肖特的指挥权。
1914年8月一战爆发,黑格负责指挥英国远征军中的第一军,这时的远征军司令是约翰·弗伦奇爵士。黑格的第一军在开始阶段十分活跃,先后参加了蒙斯之战、马恩河战役、第一次伊普斯战役。在“奔向大海”之战中,第一军在皮卡第和阿尔图斯进行了大规模的战斗。在这些战斗中,黑格表现活跃,并在是年晚些时候晋升为上将。1915年2月,黑格升任第一集团军司令。3月10-13日,黑格率部在新夏佩勒发动进攻,取得了一些进展,但被德军轻易阻止。5月9-26日在阿尔图斯发动攻势,被阻于费斯蒂贝尔。9月26日-10月14日他在洛斯再次发动进攻,但所获甚微。到了1915年末,弗伦奇显然不能适应这场战争,他面对获胜的机会往往显得被动和消极。黑格于1915年12月10日取代饱受责难的弗伦奇担任英国远征军的新司令。9天后,弗伦奇回到英国担任英国本土部队总司令。
一战中的很多战役均与黑格这个彻头彻尾的骑兵有关。他对战争中的新武器并不非常感兴趣。他在1915年这样说道:“机枪是一种多余的武器”;他对坦克的使用也持类似的观点。尽管如此,值得指出的是,黑格并没有因此而拒绝在这次战争中使用新式武器。对骑兵的过度偏爱和他顽固的性格相结合所导致的害处要等这次战争结束英国开始重整军备时才会显示出来。1916年6月24日开始的索姆河攻势常常和黑格的名字联系在一起。为了缓解法军在年初开始的凡尔登战役中惨重的人员伤亡,黑格不得不将开始进攻的日期提前到8月。黑格在取得了初期战果后继续攻击,保持了对德军的压力。一般认为,因为德军必须将部队从凡尔登转移到索姆河以应付强大的英军,他们在凡尔登的进攻才失去了锐气。在索姆河战役的第一天,英军即遭受其历史上最惨重的人员伤亡:一共有57,470人死去或受重伤。在这场最后于1916年11月13日放弃的进攻中,由于不必要的将大量的士兵送入死地,黑格获得这样一个外号:“索姆河的屠夫”。无论这次战役是否成功,都始终伴随着争议:大部分历史学家都认为相对于微不足道的收获而言,人员损失实在是太高了——黑格付出了包括42万英国人和20万法国人的重大伤亡,仅仅只推进了12公里。
1916年下半年,黑格晋升为陆军元帅。他随后在法国将军尼维尔的指挥下实施1917年的作战行动。1917年4月9-15日在阿拉斯英军取得了较大的胜利,这巩固了他的地位。在4月份尼维尔发动的进攻遭到惨败后,法军濒临崩溃边缘。这迫使他1917年7月31日发动第三次伊普斯战役(即帕斯尚代尔战役)。在这次持续了3个多月的战役中,英军虽然付出了沉重的人员代价,最终还是打垮了德军的抵抗。黑格预计1918年初德军将在佛兰德发动攻势,因此强烈要求增派更多的部队,但是他仅仅获得了他所要求的60万援军的六分之一。3月21日-4月5日的索姆河攻势对英军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并几乎突破了高夫的第五集团军的防御。然而此次危机导致协约国军最高指挥机构的成立,在黑格的推荐下,法国将军福煦任协约国司令官。鲁登道夫于4月9日发动第二次利斯河攻势,这次攻势几乎达成彻底的突破。但是黑格著名的“身陷绝境”的电令激发了英军的抵抗力,阻止了德军的前进。8月8-11日,他在亚眠指挥发动反攻,此次战役中英军大量地使用坦克,在第一天就取得了很大的胜利,以至于鲁登道夫惊呼为“德军的黑暗日”。从9月下旬到11月,作为福煦大反攻的一部分,他在佛兰德指挥协约国军发动进攻。
黑格的作战方法往往简单粗暴,他在1907年这样写道:“战斗的胜利取决于士气和决心”。黑格看不到机枪和新式火炮给战争带来的巨大变化,凭借其坚定的意志无视大量的人员伤亡,坚持发动猛烈的直接攻击。他的战术一直遭到很多人的批评,被认为是有着深刻缺陷的。但也有人为黑格辩护,认为黑格主要受制于必须在西线持续援助法国人所产生的压力,尤其是1916年在索姆河和1917年在帕斯尚代尔。此外,黑格坚持认为战争只能在西线打赢,而战时首相劳合·乔治对这一战略提出强烈批评,认为同时应该通过东面施加压力。劳合·乔治写到,他不止一次的怀疑自己是否应该辞职而不是听任黑格继续他的战略。
从停战后一直到1921年,黑格接任约翰·弗伦奇爵士担任英国本土部队总司令。在战后部队的重新编制中,黑格顽固的保护骑兵部队的地位,阻碍装甲部队的建设。1919年他被封为黑格第一伯爵,还被英国政府授予10万英镑的奖励。1921年,他成为贝梅赛德的黑格男爵。黑格还组建了英国皇家军团,在英帝国各地旅行并募集捐款,致力于复员军人的福利与救济工作。道格拉斯·黑格爵士于1928年1月28日死于伦敦。黑格所取得的成就主要是成功地在大型的陆上战役中组织、训练和供应了一支上百万的军队。他在与英国政治家们和法国人打交道中也获得了很大的成功。但是意志坚定的黑格也是一战中最受争议的将领,因为他的作战几乎总是伴随着双方的大量人员伤亡。黑格甚至因此获得了“屠夫”的外号,这使得他有时成为冷酷、愚蠢和漠视士兵生命的代名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