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贴-《琉璜岛的来信》、美国人欣赏敌人的情结,及其他

[复制链接]
查看: 682|回复: 15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2-6 13:1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琉璜岛的来信》、美国人欣赏敌人的情结,及其他日本电影俺不评论。因为一个国家的电影大体上是其国民性的一个镜像,而我对日本人的国民性有过一些评论,所以就不谈电影了。

只说说我观察到的美国电影。[size=1%]ccheree.com http://www.talkcc.com/article/1204661

Eastwood拍的这部《琉璜岛的来信》公映后,一时评论如潮,其中有一条颇受关注的评论大致是这么说的:该片让人们意识到,原来我们的敌人当中,也有许多颇富人性、勇气和信念的人;如果不是战争,这些人本来完全可以成为我们的朋友。

从这段颇受关注的评论中,我们是否能看出一点美国的社会文化来呢?

那位说啦,我们现在争的就是这部电影,你要想从社会文化角度来评论,就不该拿这部电影引发的评论作为证据,因为这违背了统计学中的degree of freedom。[size=1%]ccheree.com http://www.talkcc.com/article/1204661

嗯,有理。那么俺奏再找个例子 --- 美国反映二战欧洲战场的一部老片子,片名好像叫Tanks,中译名叫“坦克大战”,Henry Fonda 主演 (大家都知道Jane Fonda 和 Golden Pond 吧)。片中反派主角,德军一位党卫军精英中校,其实就是以历史上的党卫军中校派普尔为原型塑造出来的艺术形像。这个人物属于绝对的精英人物(其实原型派普尔也是),理性智慧,清楚地意识到德国大势已去,最终失败投降只是时间问题,但基于对纳粹意识形态的绝对忠诚,依然要死战到底。

耐人寻味的是片首语,它特别强调了影片主旨不是反战也不是指斥敌对阵营思想上的反动,而是为了“忠实表现出交战双方官兵的忠诚、勇气和坚韧”。

从这里,我们似乎看到,美国人的确存在这样一种倾向,就是对具有某种特质的敌人,不会因双方的残酷敌对关系而耽误自己对他们的由衷尊敬和赞赏。

类似的例子还有,比如,历史上的派普尔之所以能够逃脱盟军的审判而获释,99%是因为那位原本深恨纳粹后来却彻底折服于派普尔人格魅力的美国律师的全力辩护。

还有,美国南北战争结束时,北方将领是怀着极大的崇敬和复杂心绪去接受南军总指挥罗伯特-李的放弃抵抗的。当时对受降场面曾有句经典的评论:不明所以的人大多会误认为实际投降的一方是战胜者和受降者。

看来,美国人“欣赏伟大的敌人”的情结,是颇有文化历史渊源的...
再根据美国文化源于欧洲文化这条事实,我们似乎可以说,美国人欣赏伟大的敌人的情结,可以上溯至中世纪欧洲的骑士精神和骑士文化,甚至可以再上溯到元前二世纪初大西庇阿与汉尼拔的惺惺相惜... 可是慢着,这种事儿俺们中国历史上也有,比如三国中期司马懿对诸葛亮的由衷叹服,再比如三国末期羊牯与陆抗的相互钦敬... 文艺作品中这种情结也比比皆是,比如曹操对刘备、关羽的欣赏,兀术对陆登、岳飞的敬重... 文学演绎虽不是史实,但却可以反映出一个社会的文化思维。

如此看来,“欣赏伟大的敌人”并非美国人一家独有,而是多少带有一点普世性质的。

但是,这种欣赏敌人的情结之能存在,不是无条件。其中最主要的条件是 -- 双方是敌人,而不是仇人

有些战争因文化原因及其他原因,交战双方可以始终维持“敌人”关系,而没有激化为“仇人”关系,比如二战中美英法与德军、日军之间的关系。但也有些战争则会出现“敌人+仇人”的关系,比如苏德和中日。我以为,这里面一个关键因素在于对敌国 和平居民和战俘的做法。德军、日军在征服大片苏联、中国土地后,对苏中两国的和平居民和战俘犯下了严重的人道主义罪行,这就不可避免地激发了苏中两国人民的刻骨仇恨。而德国征服法国全境后,由于文化方面的原因,德军对法国民众维持了基本的人道主义底线;德军在与协约国作战过程中,双方在整体上对战俘也维持了基本人道主义底线,所以双方的关系始终主要是敌人,而非敌人+仇人。

换言之,我们或许可以欣赏敌人,但却很难去欣赏仇人!强求我们去欣赏仇人、认为不能欣赏仇人就是狭隘、落后,是毫无道理的。当你的至亲骨肉和乡亲好友中的男性遭到日寇虐杀、女性先遭到蹂躏再遭到虐杀,在那种情形下,你还会有心情去欣赏日寇的忠诚、勇敢和坚韧么??除非是变态。(就象一些日本人那样)

说到底,要想欣赏敌人,是要有条件的 --- 你没有遭到这个敌人惨绝人寰、突破人类道德底线的蹂躏杀戮。没有这个奢侈,你有何心情去欣赏敌人?美国人能拍出电影来表现自己对日本人、德国人忠诚勇敢坚韧的欣赏,那是因为美国人拥有那份奢侈,我们的电影中缺乏明显表现对日寇的欣赏,是因为我们没有那份奢侈。两种现象在各自的历史中都是合理的。无视两国迥然不同的历史而空谈“他们的电影能欣赏敌人所以比我们更先进”,是... 我都不知该说您什么了,您自己找个辞汇送给自己吧~

同理,有些朋友认为美国人在电影里公开表现自己对日本人的欣赏是有病,这个我也无法认同。这种看法同样是无视中美两国历史方面的巨大差异。

最后,中国反映抗战历史的文艺作品,虽然没有对日寇表现过明显的欣赏,但对日寇的某些特质(如忠诚和勇敢)还是做到了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描写和承认,比如袁阔诚先生的评书“烈火金刚”中(原误作“新儿女英雄传”),当日伪军遭到极少数八路战士袭击后,猪头小队长的勇敢表现就与伪军的怕死形成鲜明对比;再如绝大多数反映抗日游击队事迹的影片,结尾处总是安排日寇最高军官拔刀做垂死挣扎状然后被我抗日英雄击毙,这也隐约反映出日军死战不降的特点。这些文艺作品对人们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比如我们小时候在玩打仗时,比较厉害的小孩子都会抢扮日寇而不会去扮伪军。可见,日寇作战勇敢不怕死的特质,通过我们的文艺作品得到了比较真实的反映。

作为一个深深仇恨日寇的民族,我们的电影和其他文艺作品能做到这一步就够了,难道非要我们学美国人去公开赞扬日寇的忠诚勇敢坚韧??
分享到: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16
发表于 2007-3-21 12:04 | 只看该作者
同意LZ文章。

美国的国土,从来没有被外族蹂躏过,他们从来没尝过“灭族”、“亡国”的滋味,所以对于他们的敌人,能够泰而安之,乃至今时还能悍然侵略他国。就不见犹太人、欧洲诸国能拍出“欣赏”纳粹德国的片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07-3-20 13:00 | 只看该作者
那是,所有跟日本干过仗的、现在对日本首相参拜根本毫不在意的,不就是美俄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07-3-6 07:31 | 只看该作者
曾记得某个帝国,具体是哪个忘记了,他们的雕塑作品很大的部分表现的是他们的敌人(记得好像他们的敌人是高卢人还是什么。。。),当时俺们上课给我们的解释是:赞扬你的敌人,因为你的敌人越强大,你的胜利就越光荣(类似,原话忘记了,因为不喜欢那个老师。。。)
顺便再拜一下jam大人。。。。。见解超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07-3-6 07:16 | 只看该作者
我觉得实力才是根本原因,美国一直都认为自己稳压日本一头,珍珠港和70年代经济战线吃过一点亏,都挺过来了,所以不妨流露出对对手的尊重,以示自己的强大,而中国除了在古代有那么丝毫的“宗主国”的名义上的荣耀,一直都是吃亏的,实力强时吃暗亏,实力弱时明着吃大亏,这让许多国人不爽,想不通,其实以中国人的国民性格,表面上大方(自古以来由于大方所吃的亏海了去了),骨子里头其实是非常小气的,往往就沉不住气,结果再次吃亏,今日的所谓FQ就是这样,反正中国就不能占便宜的……而数百年来,中国的实力又从没达到藐视一切的地步,想重温一下祖宗大方吃暗亏的景况也不可得,否则,称赞一下日本人又如何?称赞一下八国联军又如何?由于始终在弱势的一方,以中国人骨子里的小气,是不可能会称赞敌人的!这点可以从对台岛的态度看出,在没能力打到对面时,对“国军”是不屑提的,现在实力大增,军事、经济上都看不起对岸了,影视作品就为国军平反了,否则还不给FQ们扣大帽子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07-2-21 18:39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于 2007-2-21 16:04 发表
请问父辈的旗帜和硫磺岛来信是不是同一部影片?

名义上不是,算姊妹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07-2-21 16:04 | 只看该作者
请问父辈的旗帜和硫磺岛来信是不是同一部影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07-2-13 18:38 | 只看该作者
二战中鬼子对西方盟军的俘虏也进行了惨无人道的屠杀虐待,有个参加过巴丹战俘行军的美国记者就写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小鬼子动不动就杀人,打死的美军俘虏丢在路上,任由卡车来回碾压(跟南京一样啊)。菲律宾人胆敢给战俘扔食物就会被射杀。谁跑去浮满绿沫的脏水塘饮水(事先得到过鬼子官的“许可”)直接拉出队伍砍头······

美国就是资本主义社会,为了钱啥都可以忘的社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07-2-13 18:30 | 只看该作者
美国人拍这个片子实际上是为了在倭国赚票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07-2-11 21:2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atila 于 2007-2-9 21:03 发表
但是我认为,中国人和日本人的关系是仇人而不是敌人。对于屠杀南京三十万中国人民,奸杀老人妇孺儿童,到处都有的万人坑,你能简简单单的说他们只是敌人?


我也同意,我觉得只有在我们真真正正的击败日本,不是像二战那样的击败,而是没有任何争议的击败日本后,才可以开始谈中日友好。当然了,不一定非得是军事上击败,经济上或者政治上击败也可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07-2-11 18:29 | 只看该作者
哪里有的下???找了很久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7-2-10 11:20 | 只看该作者
和《父辈的旗帜》是一套班子两块牌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7-2-9 21:03 | 只看该作者
但是我认为,中国人和日本人的关系是仇人而不是敌人。对于屠杀南京三十万中国人民,奸杀老人妇孺儿童,到处都有的万人坑,你能简简单单的说他们只是敌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7-2-7 12:27 | 只看该作者
这个是不是《父辈的旗帜》的班底在拍摄时的两个版本之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7-2-7 10:17 | 只看该作者
十分赞同LZ,只是有个小问题,日本人也对美军战俘进行非人虐待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7-2-6 13:57 | 只看该作者
说的不错, 嗯, 敌人, 仇人, 要分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

作战两千(COMBAT2000)成立于新世纪2000年,COMBAT2000品牌秉承精益求精的态度,以诚信为宗旨,力求获得广大用户的拥戴及所有合作伙伴以及供应商的支持。

联系我们

  • 地址: 广州市萝岗区科学大道起云路1号视联电子科技园A栋711室
  • 电话: (am10:00-pm17:00) 400 602 2000
  • 传真:+86-20-8231-1913
  • Email: sales@combat2000.com

分享到

新加入会员

© 2001-2013 COMBAT2000论坛.粤ICP备14001821号  Powered byDiscuz! X3.2 License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