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国际化大都市需要掷地有声的硬实力,更缺不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明包容的市民。“迎接世博会,‘阿拉’也是软实力。”在世博会的进程中,上海人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更以“我们都是东道主”的主动姿态,学着文明热诚地接纳世界,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打磨自己。
8 g/ g2 j9 r8 n
. R8 a0 M R% t" Q
: e: ?& D0 o+ W) Y! r8 A! e穿睡衣上街的风景消失了7 V' |) D3 Z! p2 G6 `" [* f) e
“穿着睡衣上街”,被认为是老上海慵懒弄堂风情的标志。可当踏入上海,眼前的上海街头却与记者之前的想象大相径庭:“世博之城”的上海已成为花的海洋,“上海欢迎您”的彩旗在路杆上迎风招展;戴着红袖章的文明督导员随处可见,而身着睡衣逛大街的市民几乎见不到;公交站前,人们有序乘车;车厢里让座的人多了;乱穿马路的人少了…… 这些变化,得益于上海市4年前开展的“百万家庭学礼仪”活动。6 o$ A) c2 l7 o7 \3 R4 p' q
“没错,以前上海人确实喜欢穿睡衣上街,甚至成了上海‘市井文化’的象征。”在齐八小区门口,记者和居委会沈主任聊了起来,“为迎接世博,上海人改变了穿着睡衣跑的习惯,几十年来都没有这么大的变化。”从去年开始,小区成立了“文明着装劝导队”,队员们每周活动两次,看到有穿睡衣的居民要走出小区,便会上前劝阻。“刚开始,还有居民觉得我们多管闲事,随着学礼仪活动的推进,时间长了,不少居民一见到劝导队就不好意思地往回走。”沈主任说。
, ~5 a/ R8 N0 l时至今日,穿睡衣不能出门已经成为全体居民的共识。. i, h c4 d' m' H4 \1 [) d
$ D* x' }( L% V2 h/ F. i" m( P
/ t2 I+ r! |0 N& |
文明礼仪渐入市民生活
* {9 r- c; ^8 z7 l" r4 R7 W2006年开始,上海通过“百万家庭学礼仪”活动,号召每个家庭从自身做起,学礼仪讲文明。政府利用社区学校、网上教室等载体,开展家庭礼仪、社会礼仪、公务礼仪等学习培训,提高文明行为规范和礼仪的知晓。: s; b' ?2 k7 N2 C6 J5 b- }( U
上海市文明办工作人员徐建平说,他们编写了《上海迎世博市民读本》,为每一位市民提供了最基本的规范,从“文明用语”到“有序谦让”,再到“不穿睡衣上街”逐项细致地明确下来,同时在社区开展各种活动吸引市民参与。& p" q) Q/ Y% Z8 L7 M: b
35岁的市民赵卓对此感受颇深。两年前他来到浦东新区塘桥社区。以前邻里见面很少打招呼,一楼有扇会自动关闭的总防盗门,前头开门的人不搭理身后只差几步的邻居,听任门“砰”的一声关上,跟在后面的邻居只得重新开门。“现在不同了,大家都会等一等,等后面的人进来门再关上。”赵卓说。
2 j" _2 i9 E: D0 h1 s3 t如今,邻里间微笑多了,饭店里过去常听到“大嗓门”不响了、会场里没喝完的矿泉水瓶带走了……投身到“百万家庭学礼仪”活动中的上海市民,正感受着许多看似细小却无比真切的变化,市民们自觉摒弃陋习,举止文明、心态宽容、姿容优雅,城市变得更为和谐。+ I# M$ |: r# g# o
同时,上海市民更以“我们都是东道主”的主动姿态,积极参与和支持着世博会。两千多万市民中,有近1/10的人担当了城市志愿者。街头的“小白菜”志愿者,热情指路的大妈,辛勤劳动的环卫工人以及自豪介绍世博会的“的哥”,无不体现出了上海这座城市文明、和谐、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体现了一种向心力、凝聚力和自信。
9 F; H0 z# o9 e5 X2 r6 _4 t0 B( E G
特派上海记者 程慧" V$ l/ M- I' {/ n y+ l
(西安晚报)* X, E& g7 P! p; ?) {* m4 B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