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K$ B: Z) B4 ^- V n6 ]
2-3个I类应急避难场所2012年建成 可供避难1月
3 P1 t7 p* g5 y( K
) O$ T5 E( y! D# f( V
6 Z7 t {# @0 F2 t 2 a# z- _8 {3 J8 k
: x" m* c3 I" [- S: R% E
晨报讯: X/ _0 D4 C9 g* u/ q* l) s
到2012年底,本市将建成2-3个设置食品、药品、饮用水、帐篷、消防、交通、工具、器材等物资库,并配备通信设施的I类应急避难场所。建成后的I类应急避难场所可供受灾居民避难(生活)30天以上。
/ S5 x% {) r, i, M' v0 d) m+ U0 p" f' Z* I3 R& v8 F
市政府门户网站日前公布的《关于推进本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意见》明确,到2012年底,全市除建成2-3个I类应急避难场所外,每个区县还将建成2-4个设置食品、饮用水、帐篷、工具、器材等物资库,并配备通信设施的
. j' }, a. [+ [- g3 R( fII类应急避难场所,其面积在4000平方米以上,服务半径1000米,灾民在里面可避难(生活)10天至30天。2 ^. w' | `0 H6 }7 U
" a) x0 p Z; j4 k9 f1 R根据要求,应急避难场所将重点建在公园、绿地、广场、学校操场、体育场(馆)和露天大型停车场等区域。避难场所将避让地质、洪涝灾害易发地区、高压线走廊区域,远离易燃易爆、危险化学品仓库、厂房等区域。居住区、学校、大型公共建筑等人口密集区域的人员30分钟内可步行到达应急避难场所。
' c) R4 q$ s3 O* A8 f h; v7 u
1 R. D2 v$ {4 b) S* u, K据悉,应急避难场所平时可供市民休闲、娱乐、健身和停车等,城市突发灾害事故时能紧急避难。( {6 l0 u2 h2 w. e2 p6 \, n- J
, I" Y8 U3 f& S+ o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