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转贴
( c1 d& L* U/ T- v# H; ?4 u1 _% d2 T# G% }# `* m8 @( G# {+ B4 V- @
* _* i5 z* t, t% @+ M发现这次央视拍的阅兵式中能给外媒渲染中国威胁论的镜头基本没有,背后肯定有高手指点。4 X9 ~ E* A. u' W3 q1 r2 j
! Q8 P q& F7 Y& @) [: g2 J. J很多外国媒体媒体在恶意炒作中国威胁论时基本上只能用裁剪1999版的阅兵式镜头,这么多年并没新的镜头可供炒作,所以早就等米下锅了。所以这次中国阅兵,这些媒体就象饥肠辘辘的苍蝇一样一拥而上。" X! N) R! m+ f' h5 \, p
+ ~/ M9 x0 P% c6 V% j2 W
但且慢,如果仔细看一遍这次央视拍的阅兵式。苍蝇们会发现央视所拍的阅兵式中能用来渲染中国威胁论的镜头竟然基本没有。
( i+ v6 K7 {* s3 a* y: j. y5 ^' i$ \. D# W, U4 C; N8 I e7 P/ }# \: n( G
这次央视确实在每个镜头上都下了苦功,当然背后肯定也有高手在指点,包括阅兵式的编导的配合。
+ v8 ^" E, }! {. Z
, d% r) X* U9 J/ n阅兵式走整齐方阵的传统来自于欧洲。想当年李鸿章在德国看了德国禁卫军的阅兵后叹服道:“象这种虎狼之师,吾如有十个营则知足也”。中国军队自清朝到黄浦乃至到如今哈德军的情节归根到底来自于李鸿章。中国阅兵式走整齐划一正步的传统也就传承于欧洲,尤其是德军。
8 P+ h6 P# h4 g0 {! ?! C7 J. T1 R% K6 @' j* G
密集方阵应该是脱胎于古希腊的马其顿的非对称斜方阵,后经罗马人加以改进加入盾牌变成龟壳阵(中国又有人称之为“鱼鳞阵”)。到了火器时代后欧洲人把慢速火枪加上刺刀又编成火枪密集方阵,和火炮编队合成使用。拿破仑就是凭这这种合成密集方阵征服了欧洲。" d; Z1 g' [+ v3 F& q8 ^. j9 h9 F
) j8 q+ Z% U7 j1 N- K# J, B
密集方阵的杀气腾腾主要来自于密集方阵的密集加上其马其顿长矛或刺刀那种排山倒海的气势。当敌人面对着这种一步一步向自己压过来的移动的刀山时在心理上就会产生一种莫名的害怕。所以历来世界各国要恶意渲染对方威胁论就采用放大密集方阵刺刀闪闪的镜头。5 E& X% u% o' b4 Y6 f
) Q9 _7 h* a% L& W但这次央视配合阅兵编队把这些可资利用的镜头基本都给“和谐”掉了。其基本“和谐”手段归纳有以下几种:
5 K" b& u! K1 n- ^
0 X6 N+ X E P0 y/ p4 M一)避免单个方阵的正面全景,而是采用近镜头,使整个画面保持只有几个士兵。在侧面拍摄时镜头中也都是只有三四排士兵,每排还只有几个士兵入镜。实在无可避免时就干脆把画面切换到**委员们或观众上。& v0 w2 p/ X: H6 ~) Y: S
! \' N- R1 u7 h二)在空拍鸟瞰的镜头时是无法避免排整个方阵的全景的。为了避免给人以排山倒海的心理压力,编队采用了拉长方阵间距离的有效措施,配合空拍镜头相应的镜头角度,在视觉上彻底和谐化。2 _' q, q3 `3 H6 x
5 F$ O! {3 D5 N/ n1 Y三)采用短小枪支,尽量避免上刺刀。这些没上刺刀的短小武器就把马其顿长矛方阵的杀气彻底的给灭了,士兵们也无法再用枪托表演啥了。- S% ?8 N- `6 `* i0 @+ d
2 M) k* E% q4 Z: l, M' x$ w" i
四)逆光拍摄。没了刺刀的枪支如果一起反光还是会产生那种黑光闪闪的杀气的,而且后备役部队配备的是八一杠,而八一杠还是要上刺刀的。为此,编导让相应的镜头都逆光拍,所以把反光也和谐掉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