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oldgun7446 于 2007-7-30 22:52 发表 ![]()
. ?4 ~" G+ ]0 O; b+ r- s; x! x4 q+ D( Z2 f* O5 k# M$ R
~~~~~~~~~~~~~~
% w. B2 O. N0 ]' Y打过79的前陆军告诉乃一点东西吧 气吹这个说法是比较台湾了一点 国内的标准说法叫活塞导气式 分活塞长行程和短行程两种,79的是后面一种,M16是前面一种,对了,最近新人发贴比较多,黄教授的讲坛 ... " }' B+ G; P3 g( g
偶记得M16好像是直接气吹式的吧,没有活塞的。
& X. w8 c( ~0 R0 D' _( F
) u. s4 l4 V- ]& A下面是引用D总网站上的。3 \, s: o' d1 @* X @" C8 s
大多数导气式原理的步枪把火药气体通过枪管的导气孔移动很短距离。在斯通纳的设计中,气体通过枪管顶端的一条导气管运动约30cm进入枪机后部和机框内部之间的气室内,这种直接利用枪机和机框充当导气活塞的设计原出自瑞典的AG42步枪,其优点是简化活塞和导气筒设计,减少活动部件并减轻重量,所以AR-10的导气装置只由导气孔、导气箍、导气管以及由枪机和机框之间构成的气室组成。AR-10的工作原理如下: 击发后,弹头经过导气孔,一部分火药气体经由导气孔、导气管向后,再通过机框上的进气管进入机框和枪机之间的气室。此时枪机仍处于闭锁位置,因此进入气室的高压火药气体只能对机框起作用,迫使它后退。机框的自由行程约3mm,随后膛压下降至安全值。机框上的开锁螺旋面使枪机导柱绕枪机轴线旋转。于是,枪机上的闭锁、凸笋与枪管节套解脱,实现开锁。开锁后,机框带动枪机后座,同时完成抽壳、抛壳的动作。在后座过程中,复进簧被压缩,击锤亦被压倒并为连发阻铁卡在待发位置上。当机框后座约8mm时,气体开始从机框上的排气孔向外泄出,压力随之逐渐降低。当气体压力完全消失之后,使工作部件后退的作用力也就消失,但机框靠它所具有的能量还要继续向后,直至后座终了。随后,在被压缩的复进簧的作用下,枪机向前复进,推弹入膛。当枪机的闭锁凸笋通过枪管节套中对应的凹槽而到达前方位置时,机框仍继续复进。导柱在机框闭锁螺旋面的作用下,带动枪机向右旋转22.5度,形成闭锁。闭锁完成之后,机框后端便撞击连发阻铁,解脱击锤,打击击针,击发枪弹,完成自动射击动作。
1 @" S9 V1 V) J( w- e0 H0 Y" n: m4 ]8 M* N: `' G# u' z9 c( k+ L
[ 本帖最后由 yqw8422 于 2007-7-31 10:34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