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mayoasis 于 2010-12-18 19:40 编辑
4 D, X! p2 ?( b" _ O( _- H3 G
; B) ~/ ?" g9 H一次次做好事没好报的新闻,让有心做好事的人寒了心,让无心做好事的人有了借口。
1 A7 S/ p7 U/ C5 _, l. n% Q4 i5 K现在的天朝社会空谈仁义,却义利分离,做好事得不到好处反而会倒霉,谁还会做好事呢?7 p1 r g+ h4 W$ |
失之中华,存之四夷,这个道理中华民族很久以前就知道了,可现在失落了,在邻国那里却得到了传承。
" e# w8 u. t* [, U1 }
/ h; d8 A/ z' ~转贴一篇文章:6 d) V3 o( z+ P
阿常 的 “子贡赎人”和“子路受牛”
2 d. V/ X7 ]! N# {# ? 今天整理书房,无意翻出《吕氏春秋》,发现上面已经落满灰尘。前几年购得此书时,随便翻了翻,就束之高阁了。
) B6 E+ a6 P- Q: K3 ~8 T, [今天取出,没想到让我爱不释手。我发现:有些书真的就像白酒,越放越有味道! y* g# R: B0 G6 v1 h1 u
) D+ S$ M/ W- l
在此书的《察微》篇里,记载有“子贡赎人”和“子路受牛”的故事,读后让我感慨万千! & ^: M6 s2 q: w2 B
讲给爱人听,发现她两眼只放光,像发现新大陆。 & P, d$ I+ z a* U c8 c2 c
7 s: j% u8 A z, i% R5 K7 v8 Q何以如此?容我慢慢到来。先请看看原文: % {2 l9 |. b) l- `5 z( D; v
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8 M$ F; h/ N# [! }( y# a* n+ j
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
' u, J( _% Y3 {孔子曰:"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1 X8 Q7 V V$ v" G8 _& q) t; u
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
?8 O) d# a7 H R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
9 P# ^$ n2 v: v B# y% M) D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
5 N d7 q+ s* E( Q. b1 e' K+ c% l8 m
看不懂?没关系!大致给您翻译一下:
2 @8 ^5 R5 n3 @5 w2 x5 W鲁国有一条法律,鲁国人在国外沦为奴隶,有人能把他们赎出来的,可以到国库中报销赎金。
7 v; S E* g% b有一次,孔子的弟 子子贡(端木赐)在国外赎了一个鲁国人,回国后拒绝收下国家赔偿金。
! J! |6 K/ R, w9 I8 ]2 I孔子说:"赐呀,你采取的不是好办法。从今以后,鲁国人就不肯再替沦为奴隶的本国同胞赎身了。
: A; j% a9 W/ ^2 T你如果收回国家的补偿金,并不会损害你的行为的价值;而你不肯拿回你抵付的钱,别人就不肯再赎人了。
Y8 K, H d7 d: }子路救起一名落水者,那人感谢他,送了一头牛,子路收下了。8 ^8 z/ F8 h7 Y7 ^+ ?. i% w
孔子说:"这下子鲁国人一定会勇于救落水者了。"( k/ Q4 s1 c4 T$ ? i
孔子能从细小处看到结果,这是由于他对事物的发展变化观察得远啊。
7 f1 W. F9 T, N+ B! u5 \0 C) R$ f9 q+ t w% T
这就是所谓“子路受而劝德 ,子贡让而止善”。从这一表扬一批评中,我不得不佩服孔子的睿智和高明。 % q$ a4 x4 u+ q; X
2 M6 X2 R5 k" W T7 V* h U* _孔子认为,大多数人没有子贡这么巨大的财力,无法不在乎这笔赎金,因为如果白白付出这笔赎金,他自己的生活就可能受到重大影响。) ]" L* j6 U! ]9 V' o- p
而如果不能取回自己代付的赎金,那么即便看到鲁国人在外国沦为奴隶,有机会救同胞出火坑,大多数人也会放弃为本国同胞赎身。 3 j* w ^4 _4 h: W7 e% @
, l; ]1 z6 H% M3 \% `5 i其实,子贡的“高标道德”把原本平淡无奇、应该人人都能够做到的道德,超拔到了大多数人无法企及的高度。0 z' Z$ s; m# |, Q1 R% R
既然“道德”标准如此之高,那么本来符合道德的代偿赎金后的收回赎金,现在就变成“不道德”的了。4 G* t) _! X4 W$ m5 i
因为“道德舆论”会对收回赎金的人说:你什么也没有付出,算是做什么好事?跟人家子贡比比,你简直就是个自私自利的人!3 T* c! r( I( R% J9 z7 x3 x
——任何人不妨设身处地想一想,如果你做了一件为奴隶赎身的大好事,得到的却是“自私自利”的评价;
8 G, y P2 }+ ]) V0 A2 }如果你做了一件合于道德的善事,得到的却是“不道德”的恶名,你还会去做吗?
1 m7 d9 g0 F5 F% U7 j& j; h* S: z你当然不会做,而是开始跟着“道德舆论”说。这也许就是孔子批评子贡而表扬子路的原因吧! # @6 |9 p/ D* ~$ \, n r9 s8 Z- G
' G+ w! w1 j" w0 H事实上,鲁国那条代偿赎金的法律,立意极好,它的目的是让每一个人只要有机会,就可以惠而不费地做一件功德无量的大好事。. D5 N1 v% T+ d [4 v
即便你的财力连预付赎金都做不到,也应该去设法借来赎金为同胞赎身,因为你不损失任何东西,只需要付出同情心。
2 s7 M3 `* Q+ M8 q+ p4 f道德的目的并不是要任何人去做损己利人的重大牺牲,而是乐于做无损于己但却有利于人的好事。 ) W3 R0 ^- G: j$ B. G$ K+ \. f
& L |4 Z/ g/ C' M0 J忽然又想起来东邻日本的一个习俗——对拾获他人丢失物品并归还者,失主应该给予10%的酬谢。. d) h3 _2 t, m% |
乍看之下,似乎道德沦丧,拾金不昧居然没有得到提倡。6 z; N, S1 O3 i& x) I, f0 [
可是,仔细想想,是在日本丢失东西的人挽回损失的可能性大呢还是在我国?
8 | c% t$ n+ L6 T* ^5 u
# \3 [) Z6 l1 I! A$ x8 J. `4 s说下我在日本的亲身经历:在外面掉过两次钱包,都在掉钱包附近的车站找回来了,东西一点没少。5 T- H7 ^# U; [; x2 M2 j2 R
而有次在打工的工厂更衣室却丢了钱包,仔细观察发现是一起打工的上海留学生给偷了,他赖不掉只好说是当时缺钱一时糊涂,有钱后还我,请不要报警。
6 J. j0 P3 {9 V9 R, J/ T6 Z* e我原谅了他,给了两个月时间让他还钱。如果我没发现是他,这钱包也丢得不明不白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