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我是个喜欢看电影的人,或者说,古板的人遇上了电影,就会产生影评——
坚硬和柔软相遇时,要么坚硬被感动,就泪水和成稀泥;要么柔软被穿透,苍白地倚挂在风雨中,很快就被抛却在脑后。
看过了《达芬奇的密码》原著,再去看电影,感觉又是不同。那电影并没有如同媒体评价一般苍白,应该说,电影把文字无法直接表达的视觉符号具象化了,感觉还不错,演员的演技在此不作评价,汉克斯本来就没什么表情,从阿甘到上尉都是如此,只是感觉他真的老了。
原著作者又一次让我感到佩服,这个大胆的创意让人不得不折服。
每次看过电影之后,我都会感慨一把——戏剧人生。
在一般情况下,一部电影或者无法地完整地描述出人类某个个体的生命历程,但是却能把某种“不寻常”用各种镜头语言展现出来,精彩也好,干涩也罢,他们总是在表达冲突、戏剧性,表达着一种不寻常。
每个人的生命中或者都有几次不寻常——相对于人类的历史来说,人类的生命是短暂的,相对于人类的生命来说,那些不寻常又是短暂的。
通过电影,总能找到一些共鸣,或者是因为相同相似而引起的回忆,或者是因为不可思议带来的全新刺激,每一次深入情境,每一次角色扮演,都让某种感觉更接近“表象”的背后。
说远了,回到《达芬奇的密码》,我很佩服原著作者用一种解构的姿态挑战公认“神圣”的定义,有创意更要有勇气。
在大多数中国人的心目中,上帝只是一个宗教名词,而对于宗教信仰,我们更多会把它当作对“神祗”的崇拜,但在西方,却并非如此,上帝的存在,是一种规则,指导人们行为的规则,也是一种终极意志的体现,挑战上帝的神圣,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对社会某个层次规则的对抗。个人的感受:这部著作继《黑客帝国》之后,又一次颠覆了这个世界的某些标准。
借用克尔凯廓尔的人生三阶段理论,看这部电影大都也是从这三种角度出发的,有的人对精彩的电影特效和情节的紧张曲折啧啧不已,他们习惯满足于自己感官的刺激,他们用一种更接近于原始本能的价值观处世——这群人是最多的,他们偏向美学阶段;有的人冷漠地看着这种解构造成的龟裂慢慢爬上那古老的圣坛,他们更理性,对于自己无法触及的世界,除了旁观,还能做什么?——这群人不多亦不少,他们属于伦理阶段。有的人愤怒,有的人彷徨,对于信仰被冒犯,他们的表现是最为激烈的,这群人已经所剩无几,纯粹的宗教阶段是那么稀少。
也许有人还记得,尼采也呐喊过:“上帝死了……”从电影想到哲学,再到宗教,希望不会混淆。
天堂低垂,却并非每人都能触到那看似光彩的门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