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播到腾讯微博, ^7 W) s3 w* G
7 v4 S' @5 N p6 Z! Q- _
( w: K, d! l/ u0 h$ j5月1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左2)、副总统拜登(左1)与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右2)、国防部长罗伯特·盖茨(右1)等围坐白宫时局值班室一张桌子前,观看卫星实时传送的突袭画面。图/新华社 . v# [8 {5 C6 T0 ~: M) @! t `* p
0 M; e& r- Z$ a2 J转播到腾讯微博8 b# I9 j1 z# R. x8 K
2 J& K# l- `- U" L
2 \/ r8 K( q/ K0 Y
突袭本·拉丹过程示意图:① 5月2日当地时间凌晨1:15,海豹突击队从阿富汗的巴格拉姆空军基地飞往位于巴基斯坦西北部巴格拉姆的塔巴拉加齐海军陆战队基地。② 两架军用直升机向阿伯塔巴德俯冲。③ 本·拉丹的护卫从露台朝飞机开火。 ) O1 `: |6 M& d+ ]/ A+ g
“动手吧,”美国总统贝拉克·奥巴马4月29日对助手说。
) z* `* }( l& X+ w, K美国《时代》周刊2日报道这次抓捕拉丹行动的过程。巴基斯坦时间2日凌晨,两架直升机飞向北部城镇阿伯塔巴德。那里一栋建筑内据信隐藏一名代号为“杰罗尼莫”的男子,系“基地”组织头目乌萨马·本·拉丹。不久,美军特种部队“海豹突击队”成员报告:“杰罗尼莫”已死。
5 s. ]$ g' ~" S1 c i6 d5 u6 b从出击到收兵,美军耗时大约40分钟;“9·11”事件后加紧搜寻本·拉丹,美国中央情报局耗费将近10年……
$ N l* W; |2 T% O) g搜捕第一步 找信使5 A6 Y0 e; K' q
要抓拉丹先找“科威特”0 @& d) y; @) M. q
美国2001年遭受“9·11”恐怖袭击、不足1个月后发动阿富汗战争,本·拉丹逃离阿富汗托拉—博拉山区。中情局特工着手搜寻。( D; K2 R; L: Q& Z
本·拉丹不打电话,不上互联网,不向包括“基地”高层头目在内的几乎任何人透露行踪。中情局分析,必定有人充当信使,替本·拉丹传达命令。
. m) ]# H& W5 ^3 p- H4 u" A' t4 q2003年3月,“基地”3号头目哈立德·谢赫·穆罕默德在巴基斯坦落网。在欧洲东部一座中情局秘密监狱内,哈立德·谢赫·穆罕默德向中情局提供数名本·拉丹信使的外号。0 r9 D$ g8 V5 P) a1 H+ D$ m6 F
中情局追问,是否认识一名外号“阿布·艾哈迈德·科威特”的人。中情局先前从其他在押人员口中得知,“科威特”与本·拉丹关系密切。哈立德起初拒绝谈论“科威特”,后承认认识“科威特”。2 |( \) H5 ?% n k+ l: p
2004年,“基地”高级成员哈桑·古勒在伊拉克被捕。他告诉中情局官员,“科威特”是信使,是“基地”重要人物,与哈立德·谢赫·穆罕默德的继任者阿布·法拉吉·利比关系密切。
8 I4 o$ r/ O$ b% P) T2005年,利比落网,承认从一名信使口中获取接替哈立德·谢赫·穆罕默德的命令,但否认信使是“科威特”。$ D7 m5 h3 c' k6 f J, X; P
中情局认定,利比的语气过于坚决,不可信;他和哈立德·谢赫·穆罕默德有意保护“科威特”,说明“科威特”非常重要。
' p( w& p' a% `: U1 P* d( [. w, i* P分析师推断,只有本·拉丹可能向利比下达**命令;找到“科威特”,就能找到本·拉丹。
1 t* ?' E: K' Z& C& C+ ^9 Y. I搜捕第二步 锁目标
0 d0 S! h" f5 t# k+ M电话暴露“科威特”行踪. n g0 `' q- E" L. |/ y
中情局耗时数年查明,“科威特”本名谢赫阿布·艾哈迈德,生于科威特,国籍巴基斯坦,在阿富汗躲避美军打击时受伤。
1 g6 v' K. R' u; U2 b( t) M1 |% K2010年以前,中情局对艾哈迈德的行踪毫不知情,特工、卫星、监听设备无法找到他。然而,2010年年中,一次电话交谈“出卖”艾哈迈德。
6 z5 E' } j( m3 U! V. H9 d0 k艾哈迈德当时与一名同伴通电话,不知道那名同伴已受中情局监视。特工随即定位艾哈迈德,开始观察他的举动。
1 \; I+ j: v+ j- c1 z3 Y6 {2010年8月,艾哈迈德进入阿伯塔巴德一栋3层建筑。围墙高大约5.5米,顶端安置带刺铁丝网。
: q/ G \% i2 [9 Q0 p这栋建筑几年前一度进入中情局视线,没有成为监视目标,因为想象中本·拉丹藏身处应有武装守卫,而这栋楼外围无人巡逻,几乎没有人员进出。
3 q( N+ s$ }7 V: ^: T& y中情局不确定本·拉丹是否藏身这一地点,但相信这可能是找到本·拉丹的最好机会,决定保密,不告诉包括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盟友”在内的任何一方。
$ ]4 O. E* z h2 H2 L) x2011年2月中旬,中情局确定,建筑内隐藏“高价值目标”。先前数月,中情局发现,那里的住户不同寻常:自行焚烧垃圾、“房屋造价百万美元,屋主收入来源无法追溯”……" O0 Z, S: S7 o) x5 J" C* b, [1 B
一名不愿公开姓名的现任中情局官员说:“我们认识那里面的一些人,知道他们关联本·拉丹。”美国白宫国土安全及反恐事务顾问约翰·布伦南说:“我相信,我们有了行动基础。”
: x* t! y& v$ X) b( @% M( {借助卫星,美军确认本·拉丹可能住在二楼或三楼。3 y4 ^/ U7 s7 U6 ]/ X( K
搜捕第三步 下命令! T) O/ x* l% u5 e/ g' ~$ i
一夜思量,奥巴马最终下令动手
. n. Q% V: V- V$ q$ v" e2011年3月,奥巴马命令军方制定行动方案。美国东部时间4月28日下午,奥巴马与情报、军事和外交团队成员在白宫时局值班室碰头,听取针对本·拉丹行动的可能选项。
5 t" {7 z. z$ y4 N7 x4 v3 V与会人员在两小时会议中权衡突袭利弊,意见并不统一。奥巴马面临三种选择:等待更多情报、发动定向空中打击、派遣地面部队。3 i; N3 R7 b" p+ J, ^2 r+ A6 N" W
情报人员表示,有五成至八成把握,但无法确定本·拉丹具体藏身在那一座建筑内。
! M# {" I3 }8 I* w' y, W- D奥巴马围着会议桌踱步,要求每个人表明观点,同时抛出突袭可能出现的最坏情形:平民伤亡、人质遭劫持、直升机被击落、与巴基斯坦产生外交摩擦。
) O( ^0 N, t+ p8 Z* W; Y会议临近结束时,大约一半与会者支持直升机突袭,另一半提议要么静待情报,要么空中打击。会后,奥巴马离去,没有作决定。
& Z1 ^' B) @/ e0 q9 p3 @2 T4月29日,奥巴马决定,“海豹突击队”成员乘直升机前往阿伯塔巴德,活捉或击毙本·拉丹。美国东部时间4月29日8时许、即奥巴马登机飞往亚拉巴马州龙卷风灾区前,他召集高级顾问,宣布决定突袭。& x e% W g! Q) d7 L% v
“动手吧,”奥巴马说。 z8 ]! ~: ~/ o
[行动当天]5 \. L, i* D" P4 x/ v4 t
海豹突击队深夜突袭
/ [% O! j: r7 X: |4 d3 G/ k拉丹头部中弹死亡
) t% [8 t g& Q) f0 V0 R0 c美国东部时间1日下午、巴基斯坦时间2日凌晨,两架直升机搭载20多名突击队员从阿富汗东部城市贾拉拉巴德启程,飞往阿伯塔巴德。直升机降低高度,抵达目标上方,突击队员降至建筑围墙内。突击队员着陆不久,一架直升机坠毁。突击队员没有受伤,按既定方案行动。
2 ]- U) o: Z9 U3 Q他们**其他区域,直奔本·拉丹藏身的房间,与武装人员交火,打死艾哈迈德和他的一名兄弟。& N. `$ g! i( w
一名不愿公开姓名的国土安全部门官员说,本·拉丹“参与”交火,最终头部中弹死亡。子弹由本·拉丹左眼上方射入。开枪的人是“海豹突击队”第六小组一名成员。6 R4 D# {" }7 o" L# L7 D7 v
一名突击队员报告:“杰罗尼莫(拉丹代号)”已死。
5 F4 p' \# ] B- \- d; A* E海豹突击队是美国海军特种部队,队员只有几百人,自称“沉默的专家”。海豹突击队第六小组与美国中央情报局合作密切,获称“中情局警卫”。+ ?& Q( l O, g' L( J2 s& q3 [: r
奥巴马与核心团队白宫看直播
; X+ U! c; S, C* H行动当天,奥巴马与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国防部长罗伯特·盖茨、总统助理兼国家安全副顾问托马斯·多尼伦和白宫国土安全及反恐事务顾问布伦南等围坐时局值班室一张桌子前,观看卫星实时传回的突袭画面。
$ C, Z, V B$ t1 c2 u5 t5 U《时代》周刊评论,在现代社会,总统能像打视频游戏那样“亲历”自己一方的军事行动。只不过,他无法亲临指挥,不能在行动中与指挥官联络。
& ]; {/ n+ a6 ~; J, c+ r一名现场官员描述,屋内气氛“紧张、焦躁”。行动所持续的40分钟内,奥巴马多数时间坐着,面无表情;他的一些助手来回踱步;大家长久沉默,安静等待。最终传来拉丹被击毙的消息。. ^% m' Q ]5 m. j+ o$ r$ T
“我们得手了,各位,”奥巴马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