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顶住压力判决英国毒贩
0 x- y# _2 y- [ Q8 `3 D4 S- U布朗求情没起作用 中国捍卫司法尊严
0 s6 f8 R' Z4 f9 T; k) }
$ i, b* T( F1 g9 N! x3 `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金微发自北京 这是他最后一个圣诞节,连首相出面,也不能减轻他因自己的重大罪行而受到的惩罚。
' A* c9 ]0 y' v# @ 12月21日,英国籍毒贩阿克毛·沙伊克要求取消其死刑判决的上诉,遭中国最高人民法院驳回。据报道,12月29日,这个挟带4公斤海洛因入境的阿克毛将在中国被执行死刑。$ @4 @' q- D6 `; I/ T
在中国,海洛因走私量超过50克,即可以判处死刑。4公斤海洛因自然是巨量了,它们所产生的社会冲击,足以令众多家庭破碎,许多无知懵懂的年青人误入歧途。4 p. L5 t. E$ @1 k0 @" {9 E
为阿克毛向中国求情的英国首相布朗不可能不知道海洛因的**,但却在英国舆论的催促下,屡屡向中国施压,希望免除阿克毛的死刑。
$ R. ~- [: d9 V q- a7 E" U) K 英国舆论和布朗的施压,左右不了中国的司法审判。正如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所言,有关案件审理程序符合中国的法律规定,审理期间,被告人和辩护人都自由行使了辩护权,并为被告聘请了翻译,依法充分保障了他的诉讼权利。9 c t3 Z/ n) R
对于英国方面提出的阿克毛存在精神障碍的托词,国内专家认为,这是企图帮助被告人逃避中国法律的制裁。* F* r$ Z% b2 [1 g* N
英国舆论贬损中国形象
$ g0 P* l" H7 L6 C 53岁的阿克毛来自伦敦北部的肯蒂什镇。2007年,阿克毛由新疆乌鲁木齐机场入境时,被发现携带价值25万英镑的巨量海洛因。2008年10月29日,乌鲁木齐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处阿克毛死刑,阿克马尔表示不服,并提出上诉。
- N9 q' _* j \6 v2 q+ A1 @) P. s 英国是一个已经废除死刑的国家,阿克毛被判处死刑的消息,引起英国社会的普遍关注。英国媒体把阿克毛包装成一位希望到中国开始歌手生涯的无辜人士,只是被毒贩所蒙蔽。英国的**机构也介入进来,一个叫“缓刑”的**机构委托精神科医生为阿克毛撰写了一份医学报告,称阿克毛患有精神疾病,可能催生他产生幻觉和不正常行为,该组织请求中国法院考虑精神病因素量刑轻判。
( ~# j' O, A$ M0 W; v @ 英方还打出“求情牌”,媒体报道了阿克毛的兄弟阿卡巴的话:“我恭敬地请求中国能同情并挽救我兄弟的生命。若中国能在这个有着宽恕、慈悲和同情心精神的节日里听到我们的呼唤请求,我们将感激不尽。”
* G! k7 V7 b" f6 x( V% y9 O$ i 这样的报道收获了英国人的同情心,但也损害了中国的国家形象,造成“中国不人道”的印象。一名旅居英国的华人告诉《国际先驱导报》,英国媒体以阿克毛精神病为立论依据,进而推导出中国的司法不公等问题。
, Y. Q4 ~# {/ b! V$ ?9 }) L* T; } 中国方面的判决显然是无可指摘。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马朝旭说,英国驻华使馆和英国一个组织,通过被告人委托的律师,提出对阿克毛进行精神病鉴定,但是没有提出被告人可能患有精神病的依据。被告人也表示,本人及其家属没有任何精神疾病历史。
: b8 h( t7 p! Q8 l 中国社科院法学所研究员刘仁文告诉《国际先驱导报》,根据中国《刑法》第18条规定,精神病人只有在不能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时实施的行为,才不负刑事责任。英方所提出的“人格失常”在中国并不归为精神病,这点不能作为辩护的理由。& X) T( s2 M \
中国专家表示,中国对阿克毛的审判非常慎重,不仅调阅了全部的证据和会审材料,相关程序也更严格繁琐,并向英国方面作出了通告。- U( L- |. U, l% \* X! p
布朗施压欲“刀下留人”# i, A% b9 r1 W/ z4 z/ [
为了安抚国内的舆论声音,英国首相布朗不得不出面。据英国媒体报道,今年G20峰会期间,布朗曾私下游说出席峰会的中国国家主席**,希望对阿克毛改判。法新社报道,本月早些时候,布朗还曾亲自致电中国****,希望中国政府能考虑到阿克毛的精神疾病问题。
" d* R( l- R! t. `7 y' `) S 最后的结果显示,布朗的求情并没有取得效果。这一点让英国国内感到有些恼火。英国外交部甚至指责说,中国在英国首相以及一批英国、欧洲官员的再三强调下,仍然没有考虑到阿克毛的精神问题,“中国的做法会使中英两国进一步陷入外交纠纷”。% _ p' f7 X- b1 N
英国外交部这一施加压力的表态,显然难以撼动中国的司法审判。中国政法大学国际刑法学教授马呈元说,国际法上有属地管辖权,只要不享受豁免权,可以对本国领土内的一切人和事实施管辖权。无论是哪个国家的公民,只要在中国犯罪,就应该受到中国司法机关的管辖,这是一国司法主权的体现。“如果不对这名毒贩判处死刑,在国内就违背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 b! ~$ s. z0 \* I' | 刘仁文认为,布朗求情不会有效果,反而有干涉中国司法独立之嫌。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任沈丁力也认为,“我们应该真正地按中国法律办事,而不要迫于西方的压力改变判决结果,否则只会损及中国司法的尊严。”' Q+ _# \. j7 N
中国依法判决赢得尊重1 N6 z$ {* u4 m4 h a
这本是一起普通的刑事犯罪案例,证据确凿,审判过程公正透明,但还是难以堵住英国舆论的口舌。分析人士认为,除了英国国民对死刑的反感外,还有昔日“日不落帝国”的怀旧心态。- S4 A6 _; S. f/ U. Y! L
马呈元教授说,“在死刑问题上,中国经常成为西方世界抨击的众矢之的,但中国保留死刑是自己的司法主权。”英国BBC报道说,来自英国的缓刑组织的律师团说,如果阿克毛被处死,那么他将成为50年来首个在中国被处决的欧盟公民。
/ l! T0 I/ f K$ ?2 O 有中国专家认为,英国媒体指责中国司法机构的合法判决,并企图对中国政府和司法机构施压,逃避法律制裁,只能说明英国部分媒体的思维还停留在十九世纪,希望继续享受早已子虚乌有的“治外法权”。+ M" }' J4 ?. a+ @3 A( X+ O7 P
据了解,阿克毛并非在中国判处死刑的首个外国人。2007年10月,日本籍男子森胜男因走私毒品在辽宁被终审判处死刑,同样也引起日本各大媒体的广泛报道,日本外交部门当时希望中国能够减刑,但遭到中方拒绝。* f6 L1 K# }3 C0 m1 j3 y
对于中国司法内外一视同仁的做法,香港《大公报》评论说,任何判决都不可能取悦于所有的国家和所有的人,严格依法审理涉外刑事案件却彰显了难能可贵的司法理性。与片面迎合国内外某种情绪,屈从于某种压力,或者满足某种临时性需要相比,坚持这种理性从长远来看更有利于中国法治的完善,有利于让中国赢得国际社会更多的尊重。5 g2 {, r2 x% w( ^- m
推荐《国际先驱导报》博客:http://blog.sina.com.cn/m/xqdb和http://xqdb.blog.sohu.com/8 d* M# X) i) y
《国际先驱导报》法律声明:本报记者及特约撰稿人授权本报声明:本报所刊其撰写的稿件和提供的图片,未经本报许可,不得转载、摘编(有需转载者请致电至010—63073377或发邮件至ihl-market@vip.sina.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