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都以为抗战前国军受德军影响如何如何大, 殊不知对国军影响更大的乃是苏联红军.....黄埔军校乃苏联援建的, 一开始教的也完全是苏联的一套,国军建制最初也是效仿苏军, 台湾国军至今依然保留"政战官", 据说正是当年学苏军设政委的遗留, 27年跟苏联断交之后开始跟德国走近, 但实际上当时德国也是通过和苏联的合作来获取,验证新的军事理论和战术,因此能学到多少纯德军而非苏军的东西,实在成疑问. 以步兵战术而言, 德军和苏军当时最大的不同也就是在步兵与装甲部队配合上,其他的基本大同小异. 而以国军在南京,上海, 乃至后来接收苏军1个机械化师装备之后在昆仑关战役中的表现来看, 苏联和德国两家的步坦协同战术明显谁的都没学......
" f7 K5 y' [' @: _0 `# X& c& y7 r$ M) m3 F: T
至于手语, LS两位所例举的那只是简单的指挥手势而已, 受过正规训练的指挥员和有战斗经验的军人多少都知道些, 战斗中很多时候不能或者不便用声音传达命令, 因此简单的指挥手势很早就有了, 亚历山大跟大流士三世交战那会指挥手势就已经很成系统了, 指挥手势不能表达很具体复杂的意思, 动作直接示意, 很容易理解, 不经过专门学习的人也能明白个大概. 而<拯救大兵>, <集结号>里出现的手语远比简单的手势复杂, 能精确表述很复杂的内容, 没学过的人也很难看明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