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 ~' Q1 H1 N. r8 A2 W8 R
赵喜昌说,他发明的这个“警套”已经做过700多次试验,两秒就能套住人的头部
1 l4 l3 ^5 o( b, b% x3 ]" R( r. `& n* H) m* G: d) p/ Y" Z
日前,惠州市区东江沙公园上演了一场“市民2秒擒贼”的好戏:一名市民拿着一个黑色的布袋,迅速套在一名男子的头上并快速地将手铐铐住了该名男子,前后仅花了2秒钟,其精彩的表演赢得了围观市民的喝彩。8 ^! ]3 m f! O7 u) G
据了解,手拿布袋的市民叫赵喜昌,虽然只有高中文凭,但他发明了警套、便携式点滴架、逃生空气袋和雪地滑行鞋等物品,并取得国家级专利证书,但可惜的是这些发明目前未能投入使用。
5 I$ K9 C* I9 x" r/ M/ K 凭着兴趣摸索,发明四项国家专利
$ P, i, o' _7 I7 T/ V" D2 P 赵喜昌今年53岁,祖籍山东,3年前来到惠州市。只有高中文凭的他性格开朗,喜欢接触新事物,平日的生活多姿多彩。“凭着兴趣自己摸索,到目前为止,我已拥有4项国家级专利。”赵喜昌对记者说。为了让记者更好地了解他的发明,他把相关证书和发明样品拿出来放在桌子上,向记者一一介绍。5 X& @* V, S4 {1 K* m
警套 出其不意两秒可擒贼
+ ^4 n" ^4 U; _. t- l3 [ 说起当初发明“警套”的原由,赵喜昌告诉记者,以前在东北的时候,他的一名朋友经常在一条偏僻的路上遭遇交警的罚款。让他的朋友觉得疑惑的是,这个有着1.8米身高、戴着墨镜处罚他的交警,每次执法都是单独行动,这明显和国家规定执法人员必须要有两人或两人以上在场才合法的规定不符。于是,朋友便怀疑这个交警是冒牌货,找到赵喜昌商量如何把“假交警”抓住,送到派出所。当时,赵喜昌听了,不断思量着,万一这个交警是真的,岂不是惹了大麻烦?最后,他决定调查一番。. D# E7 j. M. h2 g" o" U4 P* ~0 @
赵喜昌说,他和朋友再次开车来到该路段,果然路上还是那名“交警”在罚款。赵喜昌下车后接受此人的盘问,期间,他留意到这名交警的警车车牌号尾数是“224”。回去后,他找到交通总支队查询有关警车车牌号尾数是“224”的相关记录,结果没有发现这样的警车车牌号码,也没有相关的执勤备案。
1 q- Y7 }8 \+ b5 ` “我当时就肯定这个‘交警’是冒牌的。”赵喜昌说,但这名假交警身高体壮,两三个人也很难把他逮住,最好有一人抱着他,另一人从背后用一块布蒙住他的眼睛,这样“假交警”就跑不了了。赵喜昌想了几天,经过几次改良,终于发明了这个两秒钟就能抓住歹徒的“警套”。不过后来,他多次经过该路段也没遇着“假交警”,他辛苦发明的“警套”最终没有派上用场。
7 Y1 p/ M: Q" d& } “现在警察抓歹徒用的都是蛮力,在搏斗中,很容易被歹徒的利器所伤。”赵喜昌分析,这个“警套”能帮助警察快速抓住歹徒,同时减少受伤的几率。记者注意到,该“警套”用黑色的伞布逢制成袋状,远远看去就像是一把伞。伞布的开口连着一条特制的皮带,拉缩皮带套紧头部,可防止歹徒挣脱。
7 s7 k k+ F. o: p! k, X* C “我已经在警察的身上做过700多次试验,两秒就能套住人的头部,他们都说很实用。我还在警套上面挖了几个洞,让被抓的歹徒可以看着走路。”赵喜昌笑呵呵地说。
! \- I5 b' ^# v, t( i% F/ t 遗憾之处 专利未能投入使用
+ y6 M. o5 P; |" N “发明出来的产品,很想把它们投入到生活当中,让它们发挥自己的价值,但联系了很多厂家,都没有谈成,有的厂家对产品很感兴趣,但却因为资金不足,计划只能搁浅。”赵喜昌遗憾地说。他尝试联系不同的厂家,但进展很不顺利,这让他很苦恼。1 R' l- P" o. ~2 J
谈起自己的“不务正业”, 赵喜昌坦言,家里人也很反对他把过多的精力放在这些发明创造上。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每个发明的产品获得国家级专利,连审带批,要花费3000多元,加起别的通讯费和车费,总共要花1.5万元。对于每个月只有几百元工伤补贴的他来说,无疑是笔沉重的花销。
% q$ {* I8 W5 S9 d" R8 m | 记者后记 专利发挥价值就是最好回报8 S/ t# ?; q3 N
在采访中,赵喜昌的女儿赵环宇曾说,父亲是“没事就爱瞎折腾”,他在家里也不帮忙干一些家务活,平日就爱搞些发明创造。, ?! d: ?; w% w4 @- U3 r; t" L
“本来他去联系广州一厂家的时候,厂家愿意出50万来买警套的专利,他也不肯卖,是因为他想参与设计制作。家人都有点埋怨父亲死心眼,不善于经营。”赵环宇有点心疼地说,父亲情愿把专利免费贡献出去,只希望给社会带来作用,但这样却很费精力。, ?! {0 O9 u" z, o) ]7 x
记者注意到,赵喜昌曾多次提到,如果警套能够抓住歹徒的话,他将“一分钱不收”贡献专利。的确,对于他来说,能看到自己辛苦发明的产品派上用场,就是一种最好的回报。
6 L: b) i$ \; ^- J, u0 z/ W7 Shttp://news.sina.com.cn/s/p/2007-09-11/031313861105.shtml0 f4 V: r% t5 { _
$ ?. w# q+ k' ?9 H) z
[ 本帖最后由 snbqw 于 2007-9-11 11:22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