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男人比女人多的就是肌肉,一个男人如果不会打拳,那还能叫男人吗?
( u1 Q/ D- A3 O) w大侠斗胆问天下男人这个刻薄的问题,因为大侠知道当今世上百分之九十的男人都不会打拳,所以大侠此言势要面对那几十亿不会打拳的男人的漫天口水。中国人把中国武术叫做国术,害得美国人以为每一个中国男人都会打拳。但事实上,当今世上百分之九十九的中国男人都不会打拳,所以中国男人在大侠的眼里看来更不像男人。" \ k5 G' {3 i d- Q( U
大侠狂贬中国男人并非信口开河,实是铁证如山,不得不说。
7 W$ H7 ^) T9 T# h大侠在纽约做心理医生,华裔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十有八九都与被老黑、老西欺负的经历有关。这样的病例怎么治疗?大侠当然鼓噪中国功夫的好处,令大侠活活气死的是,十有七八的个案中,大侠可怜的华裔青少年病人宁愿选择在不久的将来某一个不幸的时刻再次被老黑、老西欺负,也不愿意学习中国的国术。
# v1 D) O0 P' b: k2 F5 j/ \从六亿多中国男人中选出来的那么十几条汉子组成的中国足球队,在面对韩国人时居然会阳痿如此多年,我不晓得中国男人们是怎么想的。我不知道中国的文化学者们有没有探究一下如此荒诞、羞耻的文化现象。
" B$ @- k7 d3 D: T! J! c8 N只有大侠知道答案!因为中国男人不打拳。
/ `% d7 K& ^" T, @韩国男人好像没有一个不吃辣椒、不打拳的。有一年,洛杉矶老黑暴动,冲进韩国社区打砸抢。韩国男人个个神勇无比,最后赢得老黑赞叹,两家和好,至今没有听说老黑敢在韩国社区动土的。
6 ~0 N3 n$ H& L4 S. Z4 q中国男人的恐韩症最近居然从脚上蔓延到手上和脑筋上,大侠老是听说围棋国手一见韩国人就会手指发颤,而网络游戏居然也被韩国神魔玩于掌股。大侠只好长叹一声,中国男人为什么不打拳!
8 Q) \7 q5 b' A, }: d( t0 c7 H大侠知道每一个男人在其成长的过程中,大概都会遇到被另一个男人欺负的经历。一个被另一个男人欺负的男人在被欺负以后居然依旧对学拳没有一点兴趣,这样逆来顺受的男人也能叫男人吗?
: z; O' a+ Z8 |1 h/ c- u* }3 o* N8 |中国男人在美国挺起腰杆的第一人除了李小龙还会有谁呢?当年美国篮球的天王巨星贾霸甘愿成为小个子李小龙的徒弟。现在大侠看到号称亚洲男篮第一人的王治郅在NBA缩头缩脑的样子,忍不住要叫,王治郅你为什么不练拳。* Z. @, j$ w7 T* u. F' ?. i
摘自张源侠专著 《中国内家武艺的不传之秘》
+ g8 o6 H1 U" n8 S z! x( y) T6 ], T1 D
有谁打得过泰森# ~7 R( y; e) ~/ T: ]% _4 w' M& x
. _$ X4 k& }) O: `( {1 r+ v
作者 张源侠, 发表时间,8/22/04
& Y, o4 X. K' |& D" I; A4 {) b% o b5 Y A0 X0 q3 X, J
大侠常听国人谈起这么一个话题,你敢和泰森较量么?其实中国人用拳头和泰森较量,泰森当然不怕,但如果容许拳打、脚踢、加摔跤。泰森敢吗?大侠在美国才知道,拳击在格斗界并不嚣张。大侠有一个练空手道的学生对大侠说,他遇到拳击手就用腿法,拳击一点办法都没有。在拳击比赛中,两个人一抱住就没有什么可打的了,但遇到十大形一类讲究贴身靠打的,拳击手就要倒霉了。
. C: u, {* l; ]7 N经大侠这么一分析,国人应该知道泰森在拳击界是王,在格斗界只是一个纸老虎而已。当年有一个泰拳王到美国设擂挑战,没有一个拳击手敢上去应阵的。五十年代的时候,空手道极真会创始人大山培达在美国张牙舞爪,在擂台上痛揍美国拳击手。大山培达后来周游列国打遍32个国家未遇敌手,但在最后一站香港,大山培达却完败于一个中国高手陈老翁的手里,很遗憾在大山培达的书里没有写下陈老翁的全名。后来大山培达回到日本,听说有一个叫太气道的功夫很厉害,于是上门拜访,那太气道的祖师爷泽井健一居然对大山培达说,你这功夫不行,我的学生就足够对付你了。后来一试,果然如此。 8 C4 G$ [( t- D" q
这位泽井健一就是拜王芗斋为师的那个日本人。大侠听纽约的美国朋友罗伯特 凯门道,泽井健一的站桩和中国人和风细雨的站桩不一样,这位老兄不管刮风、下雨、下雪、下冰雹,都要求学生站在户外练功,所有的学生都围着大树站桩,完全是武士道精神。) A) t! v6 _4 u
大侠希望国人不要自我贬低,整天拿那个野兽泰森来吓自己。泰森的武艺在中国传统武艺的标准来说只是片面之技。中国功夫在美国的地位可以说是最高的,这是大侠到了美国才知道。现在大侠在网上还常看到网友拿泰森吓人,实在可气又可笑。
8 K3 u0 d8 K3 B# U6 F; V大侠的功夫在中国来讲实实在在是狗屁功夫,没想到到了芝加哥以后,摇身一变居然成了武功大师。大侠有一个徒弟在韩国空手道馆学艺,大侠请他带路到那个道馆访问。馆长是八段高手,那是实战水平的最高段位,对中国的太极非常看不起,认为那不是真正的功夫。大侠告诉他健身的太极和技击的太极大有不同,希望以后他能有机会遇到太极高手。# a' ?8 C v3 a
在道馆里真正做教练的是两个年轻韩国人,功夫的确十分了得。大侠看过以后,向自己的徒弟提议,约两位年轻韩国师傅出来切磋一下。大侠在家里摩拳擦掌,希望能有一场世纪大战。没料想对方不肯光临,并且实话实说,他们做教练的最怕失了名声,即使是大侠这类的纸老虎他们也敬而远之。
6 K+ D' {. S, t/ f" C如果有中国功夫师傅愿意向泰森挑战,你看泰森敢答应吗?大侠认为泰森一定不会答应的,因为这不但有关泰森的名声,同时也有关拳击的名声。如果代表亿万美金身价的拳击败给了几十万人民币级的中国功夫(据说散打王的身价只有几十万人民币级),这不但大大打击美国人的自信心,在生意上也是一笔不合算的买卖。到那时中国人想打,泰森不愿也不敢出来。$ |$ |8 V5 m" x# @& s3 @
历史上,拳王阿里和柔道王山下泰裕曾有过一次世纪大决对,结果怎样呢?两人开打以后就像在做戏,甚至连做戏的水平都没有达到。两个大家伙几乎连碰都没有碰到在一起,好像是中国武侠小说里两大绝顶高手比试,不比招只比气。而阿里也没有和泰拳王真正有过较量。据说阿里也造访过李小龙的武馆,两人在一起是握手拥抱替代拳打脚踢。9 }7 Y: H9 V, h. W) E+ N
在美国练武圈子里,从来没有人把泰森挂在嘴巴上的。巴西柔术格雷西家族在美国号称天下无敌,出赏十万美元但求一败。泰森感兴趣吗?泰森全盛时期出场费都是上千万的。格雷西家族的但求一败,也没有引来武界的血雨腥风。在美国练武叫做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大家心平气和地练,玩个乐子而已。' _0 B+ E: i4 J) B" B/ n3 _2 g
中国人自己在家里自怕自,天天把泰森当作神,在美国,人们讲起泰森,十有八九都是嘲笑的口气,那叫野兽,比人低一等的。中国武林,请以后不要再谈泰森,那是美国武界的笑话。如果中国武林天天把泰森当成赶超目标,那是大错特错了。
) b: e8 X% B7 Y& [) Y4 D大侠拼命否定泰森, 回过头来还是那句话,姚宗勋将意拳和拳击搞到一起,实在是不伦不类。从理论上来讲,意拳加拳击应该是一加一大于一。那么很简单的道理,请一位意拳拳击手参加单纯的拳击比赛,这意拳拳击手是否就要比单纯练拳击的利害呢?如果做不到这一点,这意拳加拳击就是一种错误的理论。如果做得到,我们中国拳击队正缺一块奥运拳击金牌呢。
3 {; }0 y1 p* G. Y" Z在拳击界,体重一百斤的拳击手是不可能战胜体重两百斤的拳击手的,但在中国功夫里这样的奇迹就有可能发生。在拳击界,一位七十岁的拳击手是不可能战胜三十五岁的拳击手的,但在中国功夫里,这样的奇迹就有可能发生。中国功夫在武艺的境界上毫无疑问是在世界武林之巅的,凡到过美国的中国武林人士都会有此感。那些讨论中国功夫有没有用的无聊话题应该被彻底绝迹。
9 f" A4 B5 }/ r* l0 K, ~ G0 w% u+ U我们现在要做的是不要把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在我们这一代手上荒废掉。大侠写此书的目的实实在在是要振兴中国人的自信心,恢复中华武艺国术传统。大侠要说的东西原本到此就打住了,这只是一篇精神宣言,但武艺是实实在在的东西,牛皮再大,上阵是要见真章的。
]+ j* z+ X0 Q: H& e3 ~; ~. }! d0 e大侠和亿万武迷一样,寻寻觅觅,一直期望找到传说中的高师。大侠知道,这样的高师是可遇不可求的。在大侠从学过的师傅中,大侠对他们都表尊敬, 但实实在在地说,大侠的老师们武功虽好,却没有一个达到传奇的水平。我想亿万武迷们一定和大侠有同感。自己的老师功夫是好,但总没有达到高山仰止的程度。
6 j( q7 y7 S( j! ~0 H H现代最有名的传奇武师当属王芗斋。王芗斋的意拳给人无尽遐想,但是否真的按照七妙法门去练就可以练出绝世武功来,大侠深表怀疑。意拳顾名思义就是强调心意的作用。大侠是心理学博士,写的博士论文又是讲的催眠,自然知道心意的妙用,但在没有名师现场指导的情况下,大侠的心意功夫就是无法转化到真实的武功上来。 x7 |. A# m4 F! X$ R& f
王芗斋在上海呆过一段时间,也留下数位有名的**, 最有名的当属张长信,但张长信先生在上海不知为什么一直默默无闻,也没有听说传出很厉害的**。大侠自己看有关意拳、大成拳的书,犹如瞎子摸象, 捣鼓老半天不得其法,所以大侠一直怀疑这七妙法门只是一种门面上的东西,一定有内在的奥秘被有意无意省去了。6 O2 K4 \& t( w% n6 w. G
最近在网上查看,偶尔看到高臣先生写的"大成拳真义解",终于揭开了大侠心中的疑团。那就是在七妙法门之外还有一种秘密法门,那就是"筋骨训练", E, T& u. V" {! [* Z
; r% T6 @3 }6 `* j7 r& x( ["筋骨训练"是大成拳的核心内容,现在已少有人谈及,究其原因,是芗翁一生对拳学的体悟也存在着层次的渐进,其后期已达颠峰状态,故对入门筑基之法阐述较少,但这并不等于入门筑基不重要,"筋骨训练"即为入门之不二法门。芗斋先生入门之形意拳法即为筋骨抻拔,赵道新、张恩彤等前辈亦由此入手,故芗翁、 赵、张等前辈均为筋骨抖颤,形动意随的重效爆发。一碰即出,一击即溃,此为芗翁早期自世及传授的重要内容,这一点笔者从向天津的几位前辈请教中得到证实(因芗斋先生二十年代中期传艺的**基本是形意八卦名家张占魁的传人,因张老先生赞佩芗翁之技艺,故荐门下十余人从学芗翁深造)。二十年代末期,芗翁赴上 海、杭州一带传播拳法,此时期如韩樵、尤彭熙、张长信、高振东等从学芗翁,接受的也是"筋骨训练",故这些前辈留下的拳式及拳论皆为有力之证据。1935 年芗翁携部分得意**回深县集训,也是注重筋骨之强壮。后芗斋先生定居北京,所传内容渐已有所变化,但基本未脱离筋骨之法,只不过练法上有些淡化,这或许是因为此一时期纳入门下者决不会是泛泛的初学之辈,因而没有必要再从筋骨入手。这样一来,就使芗翁早期传人对筋骨重视程度要强于后期传人,而不少后期传人 虽有筋骨之力却未必详尽筋骨之用意,无形中就出现了传播内容的差异。而芗翁晚年因种种原因不谈技击,而侧重于健身功法传播,这在客观上亦使相当一批后学者对健身和技击功法产生混淆。不管是什么原因,现在的事实是"筋骨训练"目前已少有传播,而健身功法代替技击功法的趋势已存在很多年,这也是芗翁武学一直难以振兴的原因之一。" ?& J7 u4 f2 v* E' N3 o
2 S- Y+ h p8 d( N3 j这一段文字是大侠看到的有关意拳、大成拳最重要的文字,可谓字字千金,正是王芗斋武学的不传之秘。高臣先生一语中的指出这也是芗翁武学一直难以振兴的原因之一。# o* ~6 l6 Y9 Z; B
没有筋骨训练的意拳在某种程度上陷入了玄学的境地。大侠一直就不相信,通过单纯的站桩可以练出绝世武功来。李英昂先生在其"意拳正轨"一书指出姚宗勋入师门十多年方得秘诀,而李英昂先生却没有点明那秘诀是什么东西。现在大侠可以告诉大家,这筋骨训练正是秘诀之所在。高臣先生道明没有筋骨训练的拳法只能是健身法,而不是技击法。希望通过简单的站桩就想达到技击大成的是缘木求鱼。
, F/ D. C t/ ~' K' x7 m7 W为什么大侠敢如此肯定地说,筋骨训练就是意拳的不传之秘呢。只要看一看王芗斋的千里寻师的故事就可以知道了。王芗斋在解铁夫面前连输十把,这是众所周知的事。这样坍台的事被广为流传,大侠相信一定是王芗斋亲口对自己的**所说,否则没有人有这个胆量公开贬低祖师爷。
% Z& m9 a3 K- c$ h; G3 d大侠读胥荣东所著的"大成拳"对王芗斋和谢铁夫比武这段往事描写成:"比武结果两人各有胜负。在器械上芗斋先生功底较深于解老。"大侠理解大成拳门人对祖师爷的无上尊敬,对公开流传的"王芗斋在解铁夫面前连输十把"无法接受,于是便写出这么一段东西来。大侠看姚宗勋意拳派的文章都认为王芗斋的确在解铁夫面前连输十把,并且在器械上也毫无胜机,而这位湖南衡阳的解铁夫老先生被誉为"心意拳巨匠"。但有趣的是,到了胥荣东的书里,解铁夫先生变成了鹤拳名家,那场惊天动地的比武也从湖南衡阳搬到了福建(胥荣东"大成拳"第12页)。+ Z8 i4 d# {# ^
本来,有关王芗斋和解铁夫比武的事就是从意拳门里传出来的,不是其他门派造谣。现在胥荣东把这段世人皆知的往事硬要这么改过来,我们门外的人也没有什么好说的。反正王芗斋先生也没有留下什么亲笔手书可供铁证,但胥荣东这么好心一改却在武学上大有问题。湖南的心意拳巨匠谢铁夫被改成福建的鹤拳名家,一个打心意拳的突然变成打鹤拳了,这里面的问题就严重了。大侠认为胥荣东这么一改,把最核心的东西改掉了。
" X: Q, f( s5 e+ d k% c) g3 U按照姚宗勋意拳派的观点,王芗斋在与解铁夫比武的时候,对谢铁夫一招神龟出水毫无办法。这神龟出水的形态是两手撑开,和形意拳肘不离肋的原理是相违背的,而王芗斋后来将形意拳最根本的三体式也放弃了。如果王芗斋认为站桩万能,为什么他后来将三体式桩完全放弃,而改为门户大开的浑圆桩呢。王芗斋不但放弃五行拳、十二形拳,连三体式也放弃了,他对传统形意拳的革命可谓彻彻底底,斩草除根。2 n, h8 I3 s2 D/ X0 t) h3 c
王芗斋对意拳的最后定型和解铁夫大有关系。据说王芗斋在湖南衡阳住了一年多,方将解铁夫的心意拳全盘掌握。王芗斋虽然是郭云深的徒弟,最后定型的拳法和传统形意拳唱对台戏,其实意拳的拳法从心意拳中获益的东西可能更多。
1 K7 p* C- @$ E+ u. T' [现在的问题是解铁夫当年到底传给王芗斋什么东西了,现在有谁知道呢?现在市面上流传的心意六合拳和解铁夫的心意拳是同一来历吗?如果是的话,心意六合拳和意拳到底有哪些共同之处呢?
% K0 t6 z! H5 ]5 C大侠在上海的时候练过心意六合拳,从来没有感觉到这两种拳法有什么关联之处。这个疑问在大侠遇到真正的心意六合拳传人陈守孚先生后才终于明白。) q/ D4 S. ?9 V. i9 {, ^: F6 n) [
摘自张源侠专著 《中国内家武艺的不传之秘》7 {' O: h' R! G' j" |
* ?8 [2 H2 w e7 v+ D
大侠走起八卦步来9 F9 d _* _; @% ?" f( x
I! P+ H- T- V. x: F5 m
作者 张源侠, 发表时间,8/24/04/ f0 c+ Y" q( Z4 `- L" }# p
$ Q/ X% `( ^; N. C
大侠练了五年少林拳,和朋友比试,尚未出手就挨了一拳。后来又练了三年,终于找到一个机会和人正式打架。当大侠和对方双手相缠之时,脑海里思绪万千,有几十种打法闪念而过,但却无法定夺到底该出哪一招。正犹豫之间,对方出招,大侠脚底一滑,顿成大猪模样,至今尚记得背上落下暴风骤雨般老拳。% |1 @7 R/ h- p0 V5 H
少林拳的毛病就是动作太多,平时表演起来唬女孩子很管用,真到要动手了,脑袋里一团浆糊,不知道该出那一招。现在的"舞术表演",就是中了少林拳的流毒。大侠还记得当年读的第一本武术书是梁以全所著,书中的太祖长拳按现在的标准来看应该称为太祖短拳才对,可以遥想古时的少林拳当不至于如此花哨冗长。& m+ w, N8 Q" _" L* z
大侠那一仗最后承蒙对手留情,才得以从地上爬起。无地自容的感觉使得大侠对少林武功失望之极,心中升起转学内家拳的渴望。就太极、形意、八卦三拳,大侠以为太极老相,形意粗鲁,唯有八卦优雅玄妙,于是决定转攻八卦。
- `7 M6 k# L2 J* g& A当年在华东师大教八卦的是周庭爵老师。周老师个头很小,但态度傲慢。那时他主要教十大形,有一大票学生在树林里走傻乎乎的踩鸡步,只有我和另外一个弱不禁风的学生别出心裁要学八卦。
4 ]) t6 u0 ^, h" m6 a! L周老师对大侠说道:"这八卦是古代宫廷里的拳法,根本不外传的,只有今天像你们这样的外人才有幸学到。"这口气好象他是从宫廷里学来似的。大侠功夫不怎么样,对八卦掌的历史还是略知一二的。不过既然要学拳,也就只能装傻。周老师牛皮吹罢,便教大侠一个动作,让大侠绕着树走圈。大侠对周老师的宫廷牛皮甚觉好笑,但走起圈来却是一本正经,那一日狂走一个小时,第二天双腿疼得连下床都困难。
- ^( L2 h* Q4 W8 K周老师教拳还有一个规矩,他一组动作只示范两遍,如果你不能当即将其动作模仿下来,他马上恶眼相对,并称他当年学拳,师爷也是如此厉害的。大侠仗着八年少林的花架功底,每次都能够奇迹般地将周老师的动作马马虎虎地拷贝下来。一个学期下来大侠学会了老八掌,但就实战而言,心底还是没底。
- w1 R, i8 N; \7 {9 h周老师的十大形学生常问如何用所学之拳格斗的问题。大侠印象很深的是,周老师在讲格斗时,既不用十大形,也不用八卦掌,而是十分强调用拳击式的左右摆拳进攻。大侠当时看了就十分怀疑,但碍于周老师的凶相,也没有造次诘问。到第二学期,周老师不来了,据说到美国闯荡去了。
# `! [* l) v, `! w0 M# w% `从周老师那里学来的八卦实际上只是走圈的少林拳,还是花拳绣腿,打架一点用也没有。周老师只教动作,不教打法。以大侠现在的眼光看来,这是传统武术技击失用一大原因。现在市面上练八卦的,动作可以腾云驾雾,但真的能否用在技击上,大侠很怀疑。3 a/ v) J, `4 L7 _, e. r
大侠后来跟王雷华老师学史计栋一派64掌。史计栋是董海川的干女婿,据说这64掌是董海川晚年总结的平生绝学。大侠学得晕头转向,没能坚持到最后将64掌学完,感觉这64掌大概是董海川祖师爷晚年闲了无聊,创编出来的八卦游戏。大侠感觉练此拳在让对手迷糊之前,往往会自己先摸不着东西南北了。
, h7 V8 o& ~) t( i( ]; j大侠从来不怀疑八卦掌的厉害,但练过八卦以后,知道如果只是这么晕头转向地走圈,最后动作可以很漂亮,但真要上阵格斗,实在差距太大。说来可笑的是,大侠真正见识八卦好处的居然是在美国。( n5 \- F3 [' ]# Q5 a/ J4 e
大侠在美国见到过数位美国人练八卦,老美的八卦动作之雄浑饱满,非大侠在国内所能见。大侠认识的那几位美国八卦拳师拜得都是真正的中国八卦实战大师。那几位老美如果到中国摆八卦擂台,我看普通的中国八卦拳师很难是他们的对手。
! P# o, ?; @+ o2 p. p9 ^: U大侠在芝加哥认识的汉拿博士(精神病学家),虽然个子矮小,却身法似猴,出手如电。大侠在纽约的朋友罗伯特的师傅究(电脑工程师)演练八卦时身如龙蛇,千折百回,令大侠吃惊不已。大侠看了这两位的八卦后,当下改变自己对八卦原存的浅见,同时也感叹老祖宗功夫的实相。汉拿博士牛气冲天地说,中国来的拳师五十岁以下的他都认为不值一看。
7 ~9 M, `3 X' _ I" z+ W0 X7 D摘自张源侠专著 《中国内家武艺的不传之秘》
% ^; k, {1 E, h6 W# ^$ ~老都的七路陈式缠丝太极
( `* N5 v }/ v4 V. v" X" A
- y& Z. e0 d+ S5 n4 r" ]; S# @作者 张源侠, 发表时间,8/24/04
& n9 r: {$ Q2 G: g
% m+ \! y8 {2 p) e$ o周老师一走,大侠没得好学,于是跑到都文才老师的陈式太极凑热闹。大侠在电子系时的同学叶四清,很早就跟都老师学陈式太极,功架漂亮,缠丝花哨。大侠在心理系读研究生时的室友曾祺也是都老师的学生。曾祺是出名的大嘴巴,每次学拳回来就大呼小叫说自己学到陈式太极的门内绝招。
: F: x+ k9 [) Q* r- x, i8 V大侠心知肚明自己的工夫很面,但对小个子曾祺的牛皮历来不信。和曾祺推手,只需一手就可以将其凌空击出。曾祺每次落地后都会像皮球一样连弹数下地后退,据说这样才不会受伤。大侠每每对自己的武功没有信心之时,就找曾祺推手。只消片刻,大侠就会春风满面,自我感觉犹如拳王再世。
" [! H% ^- i! ?0 s( P陈照奎先生五十年代到上海教拳时,上海体委组织一班上海武师跟陈照奎学拳。在那个公开班上,陈照奎所教的陈式一路、二路是没有明显缠丝形的。都文才和他的一个朋友变卖家产将陈照奎请到家中授拳。这回陈照奎传出来的东西是带有非常明显缠丝形的。我跟朱纪生老师学了陈照奎公开教的无缠丝拳路,也学了都老师的缠丝拳路,感慨两种拳路的全然不同。3 ^/ S/ H4 B8 T
陈照奎公开教的无缠丝拳路练起来感觉生硬,而都老师所教的缠丝拳路尤如龙蛇游走,内气绵绵,一套拳打完有如沐春风之感。我因此确信都老师所传的缠丝拳路是陈式太极的精华。都老师的杀手锏是他掌握陈式七路,市面上那些只会陈式两路的拳师自然要否定都老师的七路。大侠在上海的时候就听其他的拳师称都文才自己造拳骗人。
) ~3 Y4 E" _2 R& F9 V大侠自以为才高八斗,虽然功夫不怎么样,但也一心想造出惊世神拳来。最后怎么样呢?连大侠这样才学的老牛都无法造出拳来,都文才即使真的能造出那么精妙的拳来,那也是绝世奇才了。但就大侠看来,老都手里的那七套陈式太极缠丝拳实在是稀世珍宝了。' @+ X, Q4 l1 d7 ~4 i
都老师的武功当然是很好的,但以大侠当年的斜眼看来,都老师的武功尚未成就神妙之境,不过大侠还是认为都老师毫无疑问是全套继承陈式正统练法的门内传人之一。读者诸君想学陈式缠丝套路,当向都文才学习无疑。大侠在都老师门下只学了陈式缠丝一路的前半套,之所以没有学完,是因为1989年春天的大学校园已经不适合学拳了。大侠对那半套陈式缠丝套路常有回味无穷的美感,现在多年不练,那半套也忘记了,这是大侠心头常有的遗憾。曾祺打电话给大侠,说他最近请老都出山,在上海某高级俱乐部教太极。想来读者诸君要向都老师学拳,学费大概是要涨价了吧。! B" {5 h) [% Y! D' r1 N4 {8 g
学了都老师的缠丝拳路,方才知道陈式缠丝不是说说而已,而是有系统训练的,整套拳从头到尾缠丝不断,绵绵密密,对身体健康很有好处。有一件事情我担心的是,如果都老师有一天名扬武林,老牛皮曾祺一定会名列老都**之列,我劝曾祺千万不要和别人推手,以免坏了老都陈式缠丝太极的英名。原谅大侠乌鸦嘴,这叫做良药苦口利于病。. Y6 t# A, U# C) d8 g' \3 ^" Q% m
都老师在**以后就不到华东师大教拳了。大侠学了半吊子的陈式太极,心里感觉不上不下,慢慢地就有其痒无比的难过。后来华东师大武协请朱纪生老师教陈式太极。朱老师所教的就是没有缠丝的陈式一路二路。大侠学后的感觉就好像看到一个珠光宝气的绝色美女突然一身素服,洗尽铅华而来。虽然绝色依旧,然没有了那百万华服名钻,终究有许多遗憾。
4 i- s# z- u6 L" D: s朱老师所教的陈式虽然不漂亮,但大侠却学到了不少有用的拳理。朱老师常道他的老师强调根的功夫。招式就好比树叶子,多不胜数,如果不学到根的功夫,树叶子有什么用呢?( `7 O5 b0 t3 U. G
朱老师又说每天不管多忙,站桩半小时是必做的功课。他认为在太极中所谓根的功夫就是要脚底生根,简言之,就是要将重心降下来。推手通常就是重心低的将重心高的推出。9 J6 o j& u+ F" ~
朱老师曾谈起一段与冯志强先生切磋的故事。冯志强应顾留磬先生之邀到上海访问。朱老师也被顾先生请来共席。饭后顾先生请朱老师与冯先生推手。朱老师说冯先生很客气,推手中没有发劲,朱老师也没有感到脚底不稳。( m& G# a3 @* u z! h( B- F
本来故事到这里可以说是波澜不惊,说了也等于白说。朱老师却透露出另外一个细节。冯先生原地站定,邀请朱老师推其双肩。讲到这里,朱老师谈谈一笑道:"我又不是傻瓜,我怎么会去推他的肩膀,要推就推他的胸口么。"7 Q3 j: l: c/ V" U; R) [3 q
大侠忙问结果如何。朱老师谈谈一笑道:"他不也后退半步。"然后朱老师又补道:"轮到他推我,他也推我的胸口,我也退后半步。"说到这个半步,朱老师又讲起一件轶事,说当年上海的赫少如和人推手,步子从来没有动过。后来有一个拳师终于成功地让赫少如动了半步。朱老师笑道:"那个老兄到处吹牛说他动了赫少如半步,其实动了半步又怎么样呢?"朱老师说到这里就打住了。
1 M9 {7 s9 x# `' u+ e [朱老师的口头禅是"其实没什么?"朱老师不谈玄理,认为一切都是实力比拼。朱老师还说起过马岳梁在晚年八十多高龄依旧表演金刚不倒,即让四个人一起推他的肚子,马老依旧可以顶住。这是马先生最喜欢表演的节目。但在朱老师的眼里那是故弄玄虚。朱老师道:"那么大年纪了,还要玩这种东西。"朱老师还提到马老最后一次终于被外人推倒在地的情形,认为传说中功夫越老越好的情形是相对的,八十以上的拳师不管他曾经多么伟大,都在走下坡路了。朱老师反对对大师的功夫神秘化。
! D5 g( o( F8 J* [杨式太极的毛病
2 Q9 z7 F2 q( P n7 X: E$ f" M作者 张源侠, 发表时间,8/29/04
+ ]4 }8 V$ Q& \$ _3 ^! A) b陈式太极的缠丝劲如果练好了,对擒拿很有帮助;陈式第二路的发劲快速猛烈,符合打架原理。到了杨氏太极,出现了"大松大软"的理论,和陈式的理论就有了天壤之别。
! R+ p8 e# U. W" U! e6 D- f陈式太极讲究缠丝和发劲,虽然放松也讲,但很明显,缠丝是要缠的,发劲是要发的,所以陈式太极里没有大松大软这一说。那么大松大软究竟是一种革命性理论,还是一种误入歧途的谬论呢?7 s6 S# H! a( t, m1 z- m
以大侠的斜眼来看,大松大软理论实实在在是一剂毒品,可以说是流毒无穷,而中毒的人就好像吸了毒品一样,因为身体有异样的快感和幻觉,便以为这真是宇宙大道了。2 Q- `; h$ k' }1 K* R- H+ Q
大侠的杨式太极是跟傅钟文的**谢炳灿老师所学。谢老师在华东师大的场子久盛不衰。大侠学了都老师的半套陈式太极以后,想尝尝杨式的味道,于是也混在一大堆人中凑热闹。一个学期下来就把杨式学会了。
% j! A9 x6 S/ |7 @" ]谢老师教每一个动作时都要学生摆好姿势,然后他来纠正动作。轮到大侠的时候,谢老师用手指导大侠将身体上的数块大肌肉按照他亲手摸出来的位置摆好。每次摆好以后,大侠都觉得浑身别扭,等谢老师转身去摸别人的肌肉时,大侠早就偷懒站起身来了。等谢老师第二圈转过来,大侠早就把刚才的肌肉位置忘记得一干二净了。
# X& x" g+ @! t* I2 M5 q第二学期,大侠开始学习推手。有趣的事,大侠的笨手和谢老师刚推了没有几下,谢老师就一脸严肃地问大侠:"你这是吴式手法,你的老师是谁?"大侠老实回答对吴式是七窍通了六窍。谢老师很不满意大侠的回答,认为大侠在掩盖事实。大侠老实告知学过陈式太极,但决没有学吴式,也没有学过推手。谢老师就是不相信。 h* [4 p% E( U; ? w e! f
谢老师也是属于牛皮很大的那一种,自认为全上海的杨式太极只有傅钟文的才是嫡传。谢老师说自己年轻的时候打杨式太极有时可以打通宵。大侠只有在临考前临时抱佛脚才玩通宵,要让大侠通宵打杨式太极,除非刀架在脖子上才有可能。谢老师有一套太极拳机械自动化理论。
% |6 o! ~' h& s: N( U0 |+ s7 A$ C# Q0 N" G谢老师认为太极不停地打可以达到机械化的程度,即每招每式都犹如机器运作一样,严密工整。练到最后进入自动化境界,只要意念一动,身体就会飘飘欲仙一样舞动起来,空空渺渺,所有的动作尤如泉水一样流淌。一套拳打完,真正赛过神仙。1 U4 W1 N( W* G( D# _
谢老师的太极机械自动化理论的基础就是要消磨时光,最好练拳练到天老地荒。大侠在上海的公园里有时会看到太极拳一练就是数个小时的老先生们。以大侠的时间观来看,那种练法只有吃饱了撑着的闲人才有可能。, ^# f8 x) s; E6 }, L
有一天,在谢老师的推手场子里来了一个穿西装的中年人,看了一会儿以后,要求和大侠推手。当大侠的笨手搭上那位先生的毛料西装时,立即受到对方的批评:"手太重了,要用意不用力。"
- d$ ^+ o1 T: q4 _; C大侠当然知道用意不用力的伟大拳理,但究竟怎样才算用意不用力,即使像大侠这样聪明绝顶的博士脑袋也无法想象出来,当西装先生如此提出,大侠还以为遇到了太极高手,于是虚心请教用意不用力的诀窍。西装先生要求大侠将手臂肌肉完全放松,大侠这一放松,手上就什么力气也没有了。西装先生趁机将双手挫进大侠的腋窝,不敢用力的大侠就这样被西装先生玩于掌股。
- h. {( `. m U2 i5 @% K& q大侠虽然功夫不佳,但却是极要面子的人。被西装先生如此修理,心下十分不快,但碍于用意不用力的伟大拳理,大侠只有自认没有灵性。没想到西装先生再次将双手挫进来的时候,大侠无意中摸到西装先生的大臂,发现对方完全是肌肉紧绷状态。大侠心下一沉,杀气顿生,立即使出蛮力。西装先生没有料到大侠居然胆敢违背用意不用力的伟大拳理,立时乱了方寸,在挣扎之中,西装的袖子被大侠扯了下来。9 S) r4 f0 _' F, n9 ?
西装先生垂头丧气地走了,大侠心里也觉得不好意思,但没想到谢老师对刚才大侠屡战屡败的情形早就生了一包气,对大侠摆出一副难堪的脸色。大侠这才惊觉刚才自己已给谢老师坍了台。
' _0 X0 a) ~+ J6 I, Y4 O* B- K! u- B5 U像西装先生这样理解用意不用力的民间太极玩家可谓多如牛毛。大家在一起自欺欺人,臭水平碰臭水平,作为健身娱乐当然可以,但要作为什么伟大理论在宣扬,理解上的偏差早就不知千**远了。对用意不用力的精义,大侠在后面会将守孚先生的妙论清清楚楚地揭示出来,希望众玩家迷途知返。3 v% n( t' b- @4 j3 i
谢老师教推手反到没有讲用意不用力的玄理。他只管推,有时喜欢表演倒仰铁板桥的功夫,对方推过来,谢老师上身完全后仰,对手自然失去重心。但对谢老师这招倒仰铁板桥,大侠觉得很有问题,问题其实很明显,在上身倒仰铁板桥时,档部岂不完全大开。我不晓得谢老师是否有铁档功一类的秘技,否则的话,这危险是明明白白的。 o4 _" f4 ~" F: W5 p; @( x- b
谢老师对自己推手的技艺当然是很有自信的,他说不管人家练什么的,他都不怕,少林他也不怕。谢老师对杨式太极的推崇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他多次对我说,杨式太极不是从陈式太极里演化出来的。杨式里完全没有发劲,这是比陈式远远高妙的地方。大侠当时听了这样的高论就想笑,但在骄傲的谢老师面前,心理学博士张大侠还不知道哄老师开心吗?
7 u0 d2 U6 P+ Q# l不发劲的拳就代表高妙,这又是一种迷信,这种迷信其实是用意不用力的另外一种偏见。很多人练杨式就是中了这种偏见的毒,练了老半天的杨式,就是不会发劲。碰到人家用蛮力的,不发劲的杨式往往一点用也没有。2 u: `7 E& p( p+ ? @4 f4 b
大侠这么说是有实证的。华东师大有一个跟了谢老师七年的学生,杨式的架子练得很漂亮了,也常到傅钟文太师爷那里去请教。这位老兄和大侠是拳友,有一次和大侠聊天。大侠老牛皮当时已经学了两种陈式,手上也有一把蛮力。吹到兴致高的地方不免手舞足蹈起来。两人于是上阵推手。大侠一搭手就感觉对方根本没有劲,于是关心地责问:"老兄,你的杨式练得这么好看,这么会一点劲道都没有的。"6 U2 K3 t# d1 E; o# R
他长叹一口气道,自己对杨式迷信至极,这七年中全心全意地练拳,也有机会亲近傅钟文太师爷,但就不知道为什么练不出功夫来。他怀疑谢老师没有把真正的太极秘诀教给他。当时大侠对他的毛病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现在大侠可以一针见血地指出,毛病就出在对大松大软的错误理解上。5 ]' R( H) D7 o- j- \
所谓大松大软就可以练出绝世太极劲,是一种彻彻底底的谬论,是太极练法中的"伪功夫"。许多人练一辈子太极,不得其法,十有八九是中了这大松大软的毒。2 t3 `/ X, [& F5 D
大侠看杨家门内故事,杨家子弟练腿功累到无法上楼梯,练苦功练到要自杀。如果杨家子弟真的是按照大松大软的原理去练的,怎么可能苦成这个样子呢?真正的大松大软是结果而不是原因。练太极苦到死去活来,等到功夫上身了,你自然就会大松大软了。不吃死去活来的苦功,就梦想大松大软,岂不笑话。为什么会有这样倒果为因的谬论呢?这和中国传统武术界的保守和故弄玄虚有关。本书的目的是要还武术的真面目,消武术界的众流毒。
% d- r0 m7 n. N2 ^) n练杨式的当然也有聪明人。傅钟文据说是不和外人推手的,傅大师的推手功夫究竟如何,很多人怀疑。大侠从来不怀疑傅大师的功夫,但如果傅大师真的不和外人推手,这就是一种陋习。
* m) W5 o) `5 `% R2 n) @5 v! v武术是要讲真才实学的,而武术的真才实学不是用看来衡量的。功架再好,不再实战中体现出来,一切都值得怀疑。大侠听说傅大师对大杆子情有独钟。练大杆子的人都明白,大松大软是练不了大杆子的。傅大师如果成天在家里练大杆子,一般的拳家大概也经不起大师一抖。
8 G: Q7 M- O \6 q$ s+ V7 _/ C大侠在上海电视台作节目主持人的时候,专门做过一档介绍太极的节目。节目里请了吴式太极的马岳梁、吴英华,还有武式太极的浦公达,当时也想请傅钟文,没想到傅大师很快就过世了。大侠的师傅王雷华先生和浦公达是忘年交。浦公达是上海武式太极研究会的会长,郝少如的亲传**。大侠到浦老先生家采访。王老师鼓动大侠和浦老先生推手。大侠心头一热,以为如此机会定可向大师讨教了。当大侠的双臂搭上浦老先生的双臂时,老先生双脚后退一步。读者诸君不要误会大侠功夫了得,一搭手就将浦老先生打退一步。事实上是,浦老先生完全不用力,后退一步实是走避。大侠后来问王老师这是怎么一回事。王老师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O) n9 |# S/ b
浦公达作为武式太极在上海的代表人物,已经和大侠搭上手了,而大侠还根本没有用力出手,浦老先生就主动走避。这不是一个武功好坏的问题,其实是一个对武术对抗性的态度问题。所谓恶拳不打笑脸人,身价得以保全,武功的真正精神却失去了。浦老先生传给万雷华老师数套很有风格的江南南拳,里面有一套杨家英雄拳,打起来颇有英雄豪气,可以想见浦老先生是有真功夫的,但浦老先生在大侠面前主动走避,大侠想来只有无尽遗憾。
/ t3 k4 I O/ m大侠有一次在上海气功研究所遇到一位练杨式太极的,他说他们的太极练法是要练苦功的,他当场表扬几种苦功练法,与大松大软完全没有关系。和大侠推手,很快将手挫进大侠腋窝,这一招和当年西装先生的招式一模一样。大侠当时无法破解这一招,回到家里向王老师请教。王老师笑道,这是上海推手界最喜欢用的一招,还教了大侠破解之招。% |. O0 B7 W' r+ i: k' T
王老师教的破解之招是擒拿手法。这擒拿其实也是力气活,对方如果用蛮牛劲,擒拿也是很难破的。说到蛮牛劲,在大松大软练家的眼里不值一提,但在陈式太极中就有蛮牛劲的练法。所谓蛮牛劲两人单手相搭,一人拼命提起,另一人拼命压下,一上一下,循环往复,谓之蛮牛劲。大侠在纽约拜陈守孚老师为师,守孚老师示范用心意六合拳破解挫腋窝推手法,可谓酣畅淋漓,击中要害。具体细节容后再述。
1 r. W! O5 u$ z, a6 W写到这里,大侠想起谢老师一次亲口对大侠提起的往事。谢老师对自己的功夫是很有自信的,给大侠的感觉是少有敌手,但谢老师却自己提起一桩他自己的比武往事。他说有一次遇到一个年轻人,两人推手,年轻人在用掤劲时,突然爆发出惊炸力,其力直透谢老师胸膛。谢老师当场赞叹此种神奇劲法,希望向对方讨教,但对方却淡然一笑,不愿露底。
& t, P9 n" g! n5 F' Q2 @& H$ j C3 |以谢老师平时的骄傲神情,要在他嘴里听到这种自贬身价的故事实在是希奇的。但大侠却也赞叹谢老师的求实精神。中国武功浩若烟海,所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这年轻人明明是用太极掤劲,却能发出直透胸膛的惊炸力。从谢老师的反应来看,他自己的太极功夫不能发出此种惊炸力。
5 V6 I* g7 t" d9 a( q$ F大侠回到家里,向王雷华老师请教,王老师笑道,在上海民间拳法中,十大形、棉拳专注于这种惊炸力,那个年轻人一定是十大形、棉拳的高手,谢老师只迷信杨式太极,对十大形、棉拳不了解,自然要吃亏了。王老当场演示这种用掤劲发出的惊炸力,他说这是浦公达所授南拳里的一种练法,每次发劲都要发到舌头发麻的程度才算得劲。大侠这才知道浦老先生居然也会使这种劲法。如果浦老先生和人推手突然发出这种劲法,大家一定会以为这是武式太极劲,其实这是江南南拳里的劲法。现在有不少知名的拳师在一辈子里其实学过很多拳法,最后以太极大师的面目问世,其实手上出来的东西早就不知道是哪一派的了。 E( _+ |6 v8 h% k* G& P
太极拳除了大松大软这个谬见外,还有舍己从人这个谬见。在上海的公园里常可以看见一个老先生和几个年轻人玩推手,不管年轻人用多少力气,老先生都可以很容易化解,然后将年轻人像蝴蝶一样击出。* X J+ V% C, y9 {. W9 y
大侠学太极当然也迷恋这种神奇的舍己从人功法。有一次和一个不懂太极的老兄推手,他用蛮劲直扑大侠面门,大侠身体稍稍往后一沉,那位老兄顿时失了重心,大侠借势一提,对方双脚离地,大侠身形向前一催,对手尤如惊弓之鸟跌出。当时大侠的心头之快可以说是无以复加,知道这就是太极中舍己从人的打法。大侠在前面提到,谢老师喜欢用后仰铁板桥一招,其实也是舍己从人的打法。5 `& u& n7 a; ]* z: |
后來,王雷华老师教大侠吴式太极的推手法,王老师跟吴公仪的**丁德三学艺。丁德三、丁晋三兄弟在上海是称名一时的吴式太极高手,演练的是吴公仪特有的方架太极。方架太极犹如楷书,动作一笔一划,和其他圆润无角的太极大有不同。
$ l$ [: J! w, t6 I9 {. {王老师最喜欢表演的就是吴式转腕功。对方推过来的时候,自己背部撑牢,前臂贴胸,当对方的劲直扑而来时,实实在在吃到自己的前臂时,突然手腕一转,对方的劲因为完全吃在自己的前臂上,就在那一瞬间,对方会被很轻易地打出。王老师用这一招和学生推手屡试不爽。
* n( K# j7 G4 k4 ?/ B& Y大侠聪明绝顶,这样的花招当然一学就会,和学生推手也是百战百胜。但大侠这人有一个毛病,喜欢追根究底。吴式转腕功其实是建立在背部撑牢的基础上的,如果背部撑不牢,这样的花招就不管用了。对方傻乎乎将所有的力都集中在己方的手臂上,自己只要将手腕一转,就可以轻松化解对方的进攻,但对方如果不把进攻点放在手臂上,吴式转腕功很快就要出洋相了。, E/ E K# s8 P) I# q+ t! B; a
大侠想通了此理,有一天对王老师道出自己对吴式转腕功的疑问。王老师不信大侠的歪理,于是推手。王老师故伎重演,想用转腕功化解大侠的进攻。大侠其实根本没有把注意力放在前臂,当王老师开始转腕时,大侠突然用肩背发力,当场将王老师击出。这件事是大侠关起门来和王老师讨教的实作,以师道尊严的传承,当不该将此事公布大众,但就探究技击真谛而言,又不得不说。; B, O' L% |: B i- s
所谓舍己从人,那是对不懂整体劲法的人而言才有用的方法。如果对方以整体劲袭来,舍己从人根本无从下手。大侠在学了心意拳了的肩撞法后,在和人推手时,双手一搭,肩膀立即攻击,十有八九经不起大侠一撞。因为大侠的肩撞是按照六合整体劲的原理,犹如坦克进攻。要对付这样的进攻,想用舍己从人法是很难的。
# k; W; ?# C' X3 F0 S7 ?& G大侠看太极大师的轶事,很少说到舍己从人,大多是迎面直击,一触即发,货真价实。如果玩太极满足于自己圈内的游戏,不从内功实力用心,太极永远只能是一种自欺欺人的功夫。) z6 a9 w" o' Y1 n! J
太极理论中还有一种谬论,那就是越慢越好。一套吴式太极如果按照这种理论,有时可以打上半个小时。王老师一直有心要教大侠方架吴式太极。大侠也学了一下,最终没有学完,原因是大侠无法忍受吴式的慢速。大侠当然知道太极中有所谓越慢越好的理论。但以大侠的斜眼看来,这其实也是一种谬论。大侠在网上读到一篇王孝明先生所著"杨氏快拳世稀传",里面写道:5 W, |. [$ l# v9 k: l) x: K$ b
马岳梁先生亲眼看马岳梁见杨澄甫打杨氏快拳,当是杨氏早年在北平体育研究社授拳时期,杨氏体态尚未发胖,甚至可以说是英俊潇洒,打杨氏快拳应该是非常轻松的。马岳梁在谈到吴氏快拳的来源时,就杨氏快拳现在稀传的原因,曾说过:"当年杨氏太极拳传人杨少侯、杨澄甫和吴氏太极拳传人吴鉴泉在北京体育研究社教授太极拳时,都有发劲、跳跃的动作,有这种发劲、跳跃动作的就称为太极快拳。杨澄甫和吴鉴泉两人为了使太极拳更适合一般人练习,后来教人时把发劲、跳跃的动作去掉,改变 为轻灵柔和、式式均匀的慢架子,而在一些课程中还传授快架子。杨澄甫的哥哥杨少侯坚持不改,说:"要改你们改,我不改,要练杨氏太极拳必须按原来的练法来练。"他教学生都教原始拳路。由于杨少侯脾气很暴,教学时,学生一下子领会不了,他就动手打,人家受不了。所以虽然他的功夫很好,但跟他学的人很少。杨澄甫脾气非常好,教人也很耐心,开始教慢架子,也教快架子。据说后来他胖了,不教原始的快架子了,故现在还未见杨氏快架子整理出来。"(见严翰秀著《太极拳奇人奇功》) 马岳梁先生这段旨在说明吴氏快拳渊源的谈话,同时亦把杨氏太极快拳现在稀传的原因归之于因为杨澄甫后来身体发胖,不再传快架子的结果。这种分析有一些道理,从署名杨澄甫著的1931年版《太极拳使用法》上的杨氏拳照中,我们可以看到其体态的确已经很胖。? 5 f) V! ^9 }2 q* u
由上可见,原始的杨式太极没有越慢越好的理论,甚至杨式太极的技击性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快拳中的快。大侠跟王雷华老师学螳螂拳,知道出快手的味道。大侠和玩太极的推手,有时喜欢开玩笑地问对方如何防螳螂快手。即使那些推手功夫在大侠之上的太极高手也无法回答大侠这个问题。螳螂拳的右手一起手就直奔眼睛而去,对方必抬手格挡,螳螂拳的左手一拦,右手立即下舞直奔裆部。如果你要用手去拦裆部的攻击,那右手立即变招成为曲肘攻击心窝。玩慢拳的主遇到这样的攻击必定手满脚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