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张桃芳出来,讲想当年。内容和以前网上传播的文章一样,霉菌派了个狙击手对付他,不过用的是机枪!用机枪还叫狙击手?那开B-52的也可以说自己是战斗机机师了,这不是癞蛤蟆上公路愣充迷彩小吉普,屎壳螂上铁轨愣充装甲巡逻车吗?
还把《兵临城下》中瓦西里和克宁格之间的对决当成真实事件,这个故事的中文版最早见于《世界军事》杂志〈90年代的世界军事其实是粉烂的杂志,当然现在好多了〉,可能是作者翻译至同名纪实文学《兵临城下》,封面是一群孩子围着一条鳄鱼,有“性”趣的兄弟可以去书市上找找。书中还有提到瓦西里在战争快结束时被地雷炸瞎了眼睛〈奇怪,怎么炸到那地方去了?而且炸到那地方都没炸死?〉,然后去乌克兰基辅的某机械厂当了守门人,从没对人提起过他的英雄事迹。后来《兵临城下》的作者去找他人们才知道的。那个婆娘〈叫什么来着?〉以为他挂了,旋即嫁人,叛逃到西欧去了,N年后,《兵临城下》的作者去找她,当听说瓦西里还活着,又旋即晕倒〈咦!我为什么要说“又”呢?〉。当然书的创作都来源于苏联的资料.
其实,那位柏林狙击手学校校长的德军狙击手根本就不存在,甚至连柏林狙击手学校根本也不存在。这位德军狙击手的存在根本就是苏联的宣传,他纯粹是苏联宣传机构为了鼓舞士气和衬托“苏联英雄”的光辉形象而创造的〈又一个造神运动〉。他的名字起源于苏联宣传机构方面的记录,原始记录为克宁格,但在瓦西里〈这位苏军狙击手瓦西里倒是存在的〉的回忆录里,他又成为了托瓦德。有意思的是在扎伊采夫的回忆录出版以后,苏联方面的资料也基本改为托瓦德了。但资料中这位德军狙击手一会是山地部队的少校,一会儿是SS部队的党卫军上校。而且当时在此地段作战的苏军连级至团级作战记录里根本没有提到过这场战斗。而当时在斯大林格勒最危急的时刻,其他所有原始战斗记录(每日报告、部队战时日记)都保存良好(苏军是十分重视这一点的)。当时苏联的宣传是如此集中在瓦西里身上,很难想象他会被部队轻易忽略。
同期德国方面的资料中,也根本没有这个人,比如说他是橡叶骑士十字勋章获得者,而在德军的受勋者名单里根本找不到?
当然瓦西里·扎伊采夫无疑是一个伟大的狙击手,他和许多战友一起,在斯大林格勒成为德军的恶梦。他在斯大林格勒战役期间击毙242名敌人,他在战争结束时的400人射杀记录足以让他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苏联英雄”。他和其他狙击手一起实际上强迫敌人改变了作战和运动方式,使得狙击手这个较新的作战形式发挥了最大作用。任何将头探出隐蔽所的行动都必须三思而后行,自由行军变成了一种奢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