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国际战略环境
世界各主要国家和政治集团在一定时期内在战略上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斗争所形成的世界全局性的大环境。它包括国际战略格局和国际战略形势两个方面,国际战略格局是国际战略环境的框架结构;国际战略形势是国际战略环境的动态表现。它从本质上反映了世界各主要国家的政治集团建立在一定军事、经济实力基础上的政治关系的基本状况和总体趋势,其核心是世界范围内的战争与和平问题。国际战略环境是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下形成的,时代的特征对它的基本面貌有决定性的影响。此外,影响国际战略环境的主要因素还有:国际间战略利益的矛盾及其发展;政治、军事、经济力量在世界范围内的分布与配置;主要国家之间的战略关系及其斗争、制约、合作的态势;战争的进程和结局,以及战争威胁的性质和程度等。国际战略环境是国家安全和发展的国际条件,对实现国家的战略目标和战略利益有重大的影响,并决定或制约着一个国家政治、军事、经济斗争的对象和敌友关系以及采取的方针、政策和策略。任何一种战略,都是依据一定的环境条件而提出来的,在实施过程中都要受到这种环境条件的制约,因此,对国际战略环境的分析和判断,是制定战略决策和战略实施过程中必须特别加以重视的一个至关紧要的问题。只有站在时代的高度,从各主要国家或政治集团的战略利益关系入手,较系统地考察一个较时期内国际战略格局的状况和国际战略形势的发展趋势,综合分析影响国家安全和发展的各种国际化条件,判明本国遭受威慑的可能、方向、性质和程度,才能提出正确的战略对策。
2.国家战略
国家战略体系中最高层次的战略。国家战略的使用最早出自美国,并将其正式列为军事用语。其定义是:"在平时和战时,在组织和使用一国武装力量的同时,组织使用该国政治、经济、心理上的力量,以实现国家目标的艺术和科学。"日本给国家战略下的定义是:"为了达成国家目标,特别是保证国家安全,平时和战时,综合发展并有效运用国家政治、军事、心理等方面力量的方策。"中国学术界对国家战略尚无统一认定,有的认为,国家战略是建设和运用国家各方面的实力和力,以实现国家总目标而采用的方略却是一致的。国家战略就是为实现国家的总目标而制定的。中国的战略体系不使用"国家战略"的称谓。
3.战略决策
对重大的军事战略行动作出的决定。建立在敌对双方各方面情况的深入了解和透彻分析判断的基础上。战略决心是指导战争的纲领,通常对战争的基本问题,如打或不打,在什么时间、地点打,打的目的,采取的方针原则,使用的力量,基本的打击方向和基本的打法,都作出明确的决定。
4.军事战略
军事学术的组成部分和最高领域,它包括国家和武装力量准备战争、计划与进行战略性战役和整个战争的理论与实践。军事战略理论研究战争的规律和特点、进行战争的方法,研究制定计划、准备和实施战略性战役和整个战争的理论原则。军事战略作为一个实践活动的领域,要确定武装力量的战略任务和完成战略任务所必需的兵力兵器;制定并实行有关国家武装力量、战区、经济和居民做好战争准备的措施;抑制战略性战役的计划;组织武装力量在战争过程中的展开和指挥以及研究预想敌人进行战争和战略性战役的能力。军事战略来源于政治并为政治服务。军事战略本身又反作用于政治。战争时期,政治与军事战略的相互关系突出地表现在建立统一的军事政治领导机关方面。国家的经济和社会政治制度对于军事战略的性质和内容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5.灵活反应战略
60年代初由美国军政首脑采用,并从1967年起正式成为北约的一种战略思想。它认为必须对国际政治局势作出灵活反应,根据形势使用武力和准备进行各种战争。该战略的主要创导人泰勒在《音调不定的号角》(又译为《不定的号角》)一书中建议美国政府用灵活反应战略代替大规格报复战略。该战略要求能够对付多种多样的战争,并要求能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以适合于情况的武器和部队对事态作出反应。后来的美国原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进一步强调,作为美国行动之刀刃的力量是常规力量,核力量是盾牌。美国战略家赫德逊研究所所长康恩更把灵活反应战略的步骤具体化,提出所谓"逐步升级战略",设想从冷战到全面战争的升级过程有7个阶段,44个阶梯,以此确定美国的反应程度。
6.遏制战略
美国1945-1952年(杜鲁门任总统期间)的军事战略思想。其基本内容是:凭借核垄断地位和战后庞大常规力量对社会主义阵营采取"包围遏制",镇压人民革命运动。在作战上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样板,准备在欧洲发动一场以苏联为主要作战对象的常规战争,以核武器作为讹诈工具。是一种全面遏制战略,朝鲜战争使这一战略遭到破产。
7.战略原则
关于战争全局指导必须遵循的一些准则。如关于保存自己与消灭敌人、兵力的集中与分散、作战的重点与次点、持久与速决、主要作战形式与次要作战形式、战略决战与战役战斗决战、集中指挥与分散指挥等问题,都要根据战略方针的精神提出一些总的规定和要求,这就是战略原则。战略原则是制定战役、战术原则的依据。
8.全球战略
超级大国争霸世界的战略。与区域性战略相对。在现代条件下,由于出现了装备有大规模杀伤破坏性武器的快速轰炸机和远、中程弹道导弹,因而超级大国认为:今后的世界战争将不会局限于某一地区,甚至某一个洲,而将是洲际性的,海洋也不再成为过去战争中那样的障碍物。战争将扩展到世界的各个角落,席卷整个地球。因此需要从全世界的范围考虑战略问题,制定和实行全球战略
9.大战略
国家战略体系中以军事战略为主的总体战略。它是西方国家使用的一种战略概念。据1935年英国野战条令的解释,大战略是"为实现全国性目的而最有效地发挥国家全部力量的艺术。它包括采取外交措施,施加经济压力,与盟国签订有利的条约,动员全国的工业和部署现有的人力,以及使用陆海空三军进行协同作战。"美国战略理论家约翰·柯林斯著有《大战略》一书,他把战略解释为:把国家战略中的全部军事战略和其它领域的战略(政治、经济、社会、科技和心理等)中与国防直接有关的部分汇集在一起,就构成大战略。该书除重点叙述美国的各派军事思想和军事战略外,还叙述了美国的对外政策以及与军事战略有关的地理、经济和科学技术等问题。《大战略》一书作为作者多年研究美国军事战略的成果,其中一些观点有新颖和独到之处,对研究美国的军事战略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近年来,中国学者也有人使用大战略,通常是指比军事战略高一个层次的战略;有时也与国防战略、国防战略混用。
10.核威慑战略
指以核力量的非核使用为手段,迫使敌人放弃发动核进攻,从而达到国家的政治、军事目标安全的方略。这里所说的"核力量",包括战略、战术核力量;"非核使用"是指以核力量的研制、生产、部署、调动、演习等非核爆炸方式显示核武力,或以核武器的使用相威胁,迫使敌人不敢轻举妄动。核威慑战略与核实战战略一样,是核战略必不可少的两个组成部分,是"不战而屈人之兵"最理想的境界;只要核战争没有爆发,核威慑战略就行之有效。实质上,核威慑战略是一种"攻心术",它给敌人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由此遏止核战争的爆发。当然,核威慑战略不是万能的、永恒的,它不能保证永远奏效,永远不发生核战争。但在今天"相互确保摧毁"的核均势下,核威慑战略还是行之有效的。
11.战略部署
关于战争全局方面对武装力量使用的区分和配置。是战略计划的一部分。主要包括:诸军种战略第一梯队、后续梯队或预备队,战略武器,战略后方等的兵力区分、任何和配置。党和国家有关革命和建设事业在全局方面的安排、布置,有时亦称战略部署。
12.战略步骤
为达到一定的战略目的而采取的有计划的行动次序。任何有计划的战略行动都必然是有步骤的行动,前一个步骤为后一个步骤创造条件,使整个战略计划得以实现。采取恰当的战略步骤,是实施正确的战争指导的必要条件。有的战略步骤与战略目的表里一致,例如为达到战略进攻的目的,采取集结军力的步骤。而有的战略步骤则是一种假象,将真实目的隐藏着,例如东击西谋略的运用。有的战略步骤表面上是被动的,但却是争取主动的必要前提,例如在强敌进攻面前实行有计划的战略退却,是为了集结军力待机破敌。
13.国际战略格局
世界各主要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相互关系的基本结构。它是国际战略环境的总体框架,表现了世界力量的分布、组合和对比。在国际战略格局中,拥有强大军事实力和政治影响力的国家和地区,在世界事务中扮演着主要角色、起着主导作用,通常被称为"极"或"力量中心"。
国际战略格局的样式是由力量对比关系所决定的,由于各个历史时期,新生力量的形成与变化,使起主导作用的"力量中心"也随之变化,从而形成单极格局、两极格局以及多格格局。国际战略格局同经常变动的国际战略形势有所不同,它在一个相应的历史时期内具相对的稳定性。新旧战略格局的交替转换,通常发生在涉及世界主要国家的剧烈的社会大动荡之后,其根本原因在于世界基本矛盾的不断发展变化。真正具有世界意义的国际战略格局是在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19世纪以后,欧洲列强统治和影响着世界上的广大地区,从而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战略格局。这一格局的特点是几个大国都想争夺欧洲和世界霸权,列强内部争夺剧烈发展,导致了20世纪上半叶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二战以后建立的"雅尔塔体制",改变了以欧洲为中心的旧的世界格局,建立了以美苏两极为主导地位的国际战略格局。
80年代末,苏联解体,以美苏两极为主导的"雅尔塔体制"彻底崩溃。由于日本、德国、西欧在经济上的迅速崛起,海湾战争以后,美国的"单极"世界格局计划破产。随着世界形势的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国际战略格局开始出现向多极化方向发展。可以相信,一个新的以多个力量中心为基本结构的多极化国际战略格局正在形成。
14.国防发展战略
筹划和指导国防力量总体建设的方略,是国家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受国家战略及国防战略的制约和指导,由国防最高决策机构制定。德裔美籍发展经济学家赫布曼曾于1958年提出"经济发展战略"这一概念,我国学者在70年代末加以使用,并提出了"国防发展战略"的概念。国防发展战略的性质取决于国家的性质。社会和经济发展水平对其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国防发展战略的基本内容包括:国防战略格局判断及其发展趋势的预测。国内条件的估量,国防力量总体建设的目标、重点、途径、步骤及其政策体系。它做为一个母系统,通常包括国防体制、常备军、国防科技、武器装备、后备力量动员、国防教育、国防工程设施、国防立法以及国防理论研究等子系统。常备军建设是它的主体部分。制定国防发展战略,要对子系统进行科学分析和系统论证,在不断平衡和优化的基础上形成,而不是子系统的简单相加。它不仅重视短期、中期的发展,尤其重视长期发展和总体发展问题。研究和制定一个时期的国防建设规划,是国防发展战略的重要任务。
15.战略思想
关于战争全局指导方面的基本观点。是国家或政治集团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在军事方面的体现,是制定战争政策、战略方针、作战原则的思想依据。战略思想的确立或改变,取决于敌多双方军事、政治、经济、科学技术、地理等条件的现状和发展。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战争的长期斗争中,依照敌强我弱、敌优我劣的历史条件,确立了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并被实践证明完全正确。建国以后,依照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坚持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对外政策,我们保卫祖国的战略思想依然是积极防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