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南京保卫战兵力考(zt)

[复制链接]
查看: 695|回复: 18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9-21 00: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南京保卫战兵力考(上)

南京保卫战在中国的抗战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李牧以为南京保卫战是抗战其间最惨烈的一次保卫战,原因有三,一是阵亡高级军官最多,少将以上17人(包括追赠)
肖山令中将,宪兵副司令 1937、12、12 江苏南京
姚中英少将,156师参谋长 1937、12、12 江苏南京
司徒非少将,160师参谋长 1937、12、12 江苏南京
朱赤少将,88师262旅旅长 1937、12、12 江苏南京
高致嵩少将,88师264旅旅长 1937、12、12 江苏南京
易安华少将,87师259旅旅长 1937、12、12 江苏南京
罗策群少将,66军159师副师长 1937、12、12 江苏南京
李兰池少将,57军112师副师长 1937、12、12 江苏南京
刘国用少将,74军58师174旅副旅长 1937、12、12 江苏南京
蓝运东少将,预10师参谋长 1937、12、12 江苏南京
万全策少将,教导总队第1旅参谋长 1937、12、12 江苏南京
雷震(追晋)少将,教导总队第3旅副旅长 1937、12、12 江苏南京
谢承瑞(追晋)少将,教导总队第1旅2团团长 1937、12、12 江苏南京
华品章(追晋)少将,88师262旅副旅长 1937、12、12 江苏南京
韩宪元(追晋)少将,88师262旅542团团长 1937、12、12 江苏南京
黄纪福(追晋)少将,66军159师477旅副旅长 1937、12、12 江苏南京
蔡如柏(追晋)少将,66军160师956团团长 1937、12、12 江苏南京
纵观整个抗战南京保卫战也是国军高级军官阵亡人数最多的一次战役,其中1名中将、10名少将,6名上校(追晋少将)。
下面是17位殉国将军的介绍
萧山令(1892-1937) 宪兵司令部副司令兼首都警察厅厅长、南京市长
字铁侬,湖南益阳人。1910年入陆军小学。次年毕业后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1916年毕业。回湖南蔡钜猷、贺耀祖部任连长、营长、团副、参谋等职。1928年任益阳县县长?929年1月任首都宪兵司令部中校参谋,1930年升参谋处处长。1932年任总务处处长,主管全国宪兵的编制与训练工作。1936年3月攫升为少将参谋长。1937年11月中旬宪兵司令谷正伦赴武汉就医,升任宪兵司令部中将副司令,成为南京宪兵首脑。旋首都卫戍司令部成立,长官唐生智命令其代理首都警察厅厅长暨南京市市长,以便宪警协调行动。因积极组织修筑野战和城防工事、维持市内秩序等,颇受好评。12月,南京保卫战开始,所属1万余名宪警除负责防守城内重要据点外,还协助防守上新河、雨花台、光华门等处复廓阵地,光华门战斗最激烈时清凉山宪兵部队曾被调遣驰援。 12月12日上午城防危殆时,命令宪兵增筑城内街垒工事,准备巷战。下午奉命撤退,并殿后督队。夜于仪凤门外又指挥宪警与追敌激战,渡江时为日军汽艇机枪扫射身亡。
朱赤(1900-1937) 第88师262旅少将旅长
字幼卿,号新民,江西修水人。小学毕业后于私塾任教。1925年7月入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步兵科。次年参加北伐,任见习官,随部转战湖南、江西。因战功升任排长、连长。1932年参加淞沪抗战,因功升任营长。1935年,随部进驻江阴、常熟一带,构筑锡澄线及吴福线国防工事。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时任八十八师二六二旅三团团长,屡次请战效命。8月,晋升为二六二旅少将旅长,率部参加淞沪会战。曾在上海八字桥等地首战日军,攻占日本海军司令部。8月下旬,退守苏州河和江湾一线,多次击退日军进攻。11月初,奉命率部退往南京。12月,参加南京保卫战,八十八师以二六二旅、26 4旅及一个补充团兵力守卫雨花台一带。9日,日军第六师团突破牛首山,先后以两个联队向雨花台发起猛攻,均被击退。10日以后,日军于光华门附近攻击受阻,遂以两个师团在飞机、大炮、坦克的协同下全力猛攻雨花台。守军奋勇血战,反复肉搏,第一、二线阵地相继被摧毁,仍率余部退缩至核心工事顽强抗击。12 日下午,部队损失殆尽,仅余te务连,遂命士兵打开几十箱手榴弹盖子,用绳串连导火索,待日军进至阵地前沿时全部引爆,敌人遗尸遍地。不久,因弹尽力竭全部壮烈殉国。  
高致嵩(1898-1937) 第88师264旅少将旅长
号子晋,广西岑溪人。岑溪县立中学毕业,任乡村高等小学教员。1925年7月入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步兵科。次年1月毕业后任见习官,参加东征、北伐诸役,历任排、连、营长等职。1930年调南京卫戍司令部。1931年底,国民政府警卫军第二师改编为陆军第八十八师,任该师中校参谋。 1932年淞沪抗战爆发。2月,随八十八师开赴上海支援十九路军,作战负伤。1933年调任湖北省保安团营长,参加“围剿”工农红军。1934年,投奔浙江省保安处处长兼浙赣皖边区“剿fei”司令官俞济时,升任保安处补充团上校团长,旋改任第三团团长。参加“围剿”方志敏率领的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1937年8月,率部参加淞沪会战,被编入八十八师26 4旅。因功升任26 4旅少将旅长。11月,奉命撤退。12月,参加南京保卫战,与二六二旅朱赤部协同防守雨花台阵地,连日顽强抗击日军进攻,毙敌数千。友军阵地被突破后,三面受敌,仍率部坚守阵地。12日下午,与全旅大部官兵壮烈殉国。后国民政府追赠为陆军中将。1986年3月,浙江省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  
易安华(1900-1937) 第87师259旅少将旅长
字福如,号济臣,江西宜春人。江西省立第八中学肄业。1925年入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宪兵科。次年毕业,任军校宪兵教练所见习少尉队长,后调任中央宪兵团排长,参加北伐。1927年升任浙江警备司令部第三补充团上尉连长。1928年入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次年入中央教导队。毕业后任教导第一师第一团上尉连长。1930年中原大战后升任少校营长。次年,教导师改编为陆军第八十七师,任该师第二六一旅五二二团中校团副。1932年赴上海增援十九路军抗 日。1933年冬,升任该团上校团长。 1937年参加淞沪会战,随八十七师围攻上海市区日军阵地,毙伤大量日军,遂任该师二五九旅旅长。11月,奉命撤离上海。后于镇江任戒严司令。12月,参加南京保卫战,防守中华门右翼阵地。9日,日军猛攻光华门、通济门、雨花台。10日午后,第九师团部分日军冲入光华门,占据沿街房屋。乃率部与该师二六一旅经过8个多小时血战,全歼入城日军。易安华与二六一旅参谋主任倪国鼎等30余官兵在战斗中壮烈牺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罗策群(18 93-1937) 第66军159师少将副师长
广东兴宁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六期工科毕业。历任参谋、营长、团长、师参谋长等职。抗战爆发时任第六十六军一五九师四七五旅旅长,参加淞沪会战。9月在刘行与日军血战9昼夜。又于杨木桥指挥击溃日军劲旅久留米师团,因功升任一五九师副师长。12月,参加南京保卫战,因师长谭邃有病先期过江,代行师长之职。曾率部在汤山阻击从京杭公路北上之敌两昼夜。12日夜,来自广东的六十六军、八十三军集合部队出太平门,沿京杭公路向皖南突围,率一五九师奉命打前锋,在紫金山北麓的岔路口遇敌阻击,数次冲击不果,乃亲自率队向敌冲锋,不幸中弹殉国。  
姚中英(18 96-1937) 第83军156师少将参谋长
字若珠,广东平远人。1924年于平远中学毕业,参加革命军,旋入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二期。1925年参加东征。毕业后参加北伐。后入陆军大学第八期,毕业后回广东任陈济棠部独立第一师二旅六团中校团副、燕塘军校上校教官等职。陈下野后,调任余汉谋第四路军教导旅上校参谋长。1937年,以上校团长职务由广东韶关奔赴上海参加淞沪会战,因功升为第八十三军一五六师少将参谋长。后在镇江设防。12月初,镇江被日军占领,撤往南京,扼守汤山一带。 8日,奉命率部与三十六师预备二团在紫金山以东的青龙山、龙王山一线,掩护第一线守军退守复廓阵地,与衔尾猛攻的日军连日激战,后因伤亡惨重退入太平门。 12日,指挥所部向日军兵力薄弱处突击,身先士卒,辗转冲杀,不幸中弹,壮烈殉国。
司徒非(18 93-1937) 第66军16O师少将参谋长
字严克,乳名荣,广东开平人。早年在广州贩报为生,后入印刷厂,半工半读。1917年入保定军校第六期,1919年毕业。1922年,任游击总司令,协助孙中山讨伐在广州叛变革命的陈炯明。后历任江门市市长、广州市公安局局长、广东省政府参议员。1932年1月,任十九路军独立团团长参加淞沪抗战,作战英勇,被报章赞誉为“大胆将军”。战后,为十九路军将领追悼阵亡将士撰写挽联:“挥戈比鲁阳,及尔皆亡,泪落吴江湖猛士;掣挺击倭奴,为民效死,伤哉血浦招英魂。”1933年11月,随十九路军在福建省组织“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失败后,在香港经营礼香酒庄。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前夕,任第四路军少将高级参谋。一六O师参加淞沪会战时,在该师协助指挥。11月,上海沦陷后,随军退守南京,任一六O师少将参谋长。12月6 日至8日在汤山阻敌。10日所部刚撤至大水关,又奉命调入城内准备巷战。12月13日随部经太平门突围至句容,身中数弹殉国。
李兰池(18 99-1937) 第57军112师少将副师长
字锦卿,辽宁锦西人。1926年冬,入东北陆军讲武堂第七期步兵科。1928年8月毕业,入东北军缪澂流部,历任排长、连长、营长、团副、团长等职。1933年,随部参加热河抗战和长城抗战,旋即转赴关内。1937年,以第五十七军一一二师少将副师长之职参加淞沪会战,驻防江苏南通、海门等地,守备长江左岸。11月,率部渡江据守江阴要塞。在日军第十三师团进攻下顽强抵抗,浴血苦战,连连退敌。后日海军参战,阵地工事大部被毁,官兵伤亡甚多,乃于12月1日向镇江突围。10日开赴南京前线,在蒋庙一带与日军激战,亲上火线督阵,击退日军进攻。12日,南京城破,奉命突围,率队冲锋时于太平门附近中弹阵亡。
刘国用(18 98-1937) 第74军58师174旅少将副旅长
号剑豪,广东梅县人。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步兵科毕业。1925年起任国民革命军第五军教导队教官和第十五师二团排、连长。1930年起历任第十六师一团少校营长、中央军校南昌分校中校教官。1936年起任第七十四军五十八师三四四团团副、上校团长。1937年8月任该师一四七旅少将副旅长。12月参加南京保卫战,防守牛首山。9日,在与敌激战3日后,退守水西门以东地区为预备队。继续与敌激战,13日于水西门外殉国。  
蓝运东(18 99-1937) 预备第10师少将参谋长
字阜伯,湖南醴陵人。1924年入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期。后升至军事委员会军务局专员。1937年10月由福建新兵编成预备第十师,任少将参谋长。12月于南京殉国。  
万全策(1902-1937) 教导总队第1旅少将参谋长
广西苍梧人。师范生。入广东西江讲武堂,后进过中训团研究班。1924年入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一队,转第二队。1937年,任中央军校教导总队第一旅少将参谋长。12月,参加南京保卫战。第一旅防守紫金山南的工兵学校左侧、孝陵卫、西山、中山门一带,旅指挥所设紫金山第一峰。自8日起协助旅长周振强与敌交战,主阵地始终未失。至11日战事最激烈时阵亡。
雷震(1901-1937) 教导总队第3旅上校副旅长
原名汝勤,四川蒲江人。先后就读于邛来县的邛大蒲联立中学、成都法政学校及熊克武所办建武学校。1924年入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二期炮兵科,改名雷震。1925年毕业,留校任军械处党代表。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在蔡廷锴部历任连长、营长。1932年参加淞沪抗战,时任团长。1937年抗战爆发,调南京,任中央军校教导总队第三旅上校副旅长。12月,参加南京保卫战,坚守紫金山阵地。12日下午教导总队队长桂永清撤离,雷震率部留守。13 日,掩护军民于下关火车站乘火车突围,与连长雷天乙等上最后一节车厢殿后。日机空袭将列车炸断,火车头拉着前面车厢开走,乃下车指挥官兵抗击日寇,力战阵亡。1938年9月追晋为少将,入祀蒲江忠烈祠。1986年四川省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  
谢承瑞(1905-1937) 教导总队第1旅2团上校团长
江西南康人。1927年10月入法国里昂中法大学攻读陆军专业,1930年1月毕业。1937年时为教导总队第一旅二团上校团长。所部与八十七师二六O旅防守工兵学校。9日,防守淳化的五十一师败退回城,在尾追的日军第九师团的猛攻下阵地失守,遂退入光华门与八十七师、一五六师、宪兵教导二团等坚守城垣,并迫退城外日军。10日,光华门两次被突破,但入城日军均被歼灭,有少量残敌隐藏于城门洞内。遂建议组织敢死队清除残敌获准。半夜,从箭楼上将汽油桶摔到门洞口,点燃烧敌,并亲率教导二团敢死队打开城门,与从城上缒下的一五六师敢死队前后夹击,敌人悉数被歼,且俘获一人,原本抱病参战的谢承瑞为火焰灼伤。此后坚守光华门。13日凌晨始受命撤往下关,在挹江门因身体虚弱被拥挤失控的人群踩倒身亡。后追赠少将。  
华品章(1902-1937) 第88师262旅上校副旅长
字荣衮,后改希平,四川西昌人。1924年赴成都考入国民革命军军士教导队,毕业后在军中服役。1926年入黄浦陆军军官学校第四期炮兵科,在校时即参加北伐。1927年6月毕业。先在第五十八师历任排、连、营长,后调第七十二军八十八师任军士教育大队长。因训练有方,升任该师二六二旅五二四团中校副团长。1935年升任该旅野战补充兵团上校团长,入川驻防灌县。1936年秋奉调回南京,升任二六二旅副旅长兼野战补充兵团团长,驻南京外围。 1937年8月开赴上海前线抗击日军,11月底撤至南京整补备战,驻守雨花台阵地。12月9日,随部先后击退日军两个联队的进攻。后日军主力在飞机、大炮、坦克的协同下连日猛攻雨花台,战况激烈。12日下午华品章在拼杀中壮烈殉国。1939年8月追晋为陆军少将。  
韩宪元 (1902-1937) 第88师262旅524团上校团长
广东文昌人。1925年入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步兵科。1937年时任第八十八师二六二旅五二四团上校团长,参加淞沪会战,英勇拒敌,坚守四行仓库掩护撤退的谢晋元即为其所部团副。12月参加南京保卫战,防守雨花台阵地,激战累日。12日,在雨花台与旅长朱赤等壮烈殉国。后追赠少将。  
黄纪福(1902-1937) 第66军159师四77旅上校副旅长
广东梅县人。1926年,加入国民革命军,后入第十一教导队学习。毕业后历任排长、连长、营长等职,曾参加北伐战争。1936年在第六十六军一五九师任团长。1937年率部在刘行、广福等地奋勇抗击日军,予敌重创。12月,任四七七旅副旅长,参加南京保卫战,在汤山拒敌。汤山失守后经麒麟门退大水关集结待命。10日随一五九师调驻明故宫,策应增援光华门的一五六师。12日,南京失守,随六十六军经太平门突围,沿途战斗中壮烈牺牲。后追赠少将。  
蔡如柏(?-1937) 第66军16O师956团上校团长
广西邕宁人。广西陆军干部养成所毕业。历任排长、营长等职。1936年任第一集团军第十一师参谋长,后调任六十六军一六O师上校参谋处长。 1937年8月,参加淞沪会战,负责一六O师作战补给等工作。上海失守后,调任一六O师九五六团团长。12月,参加南京保卫战,曾随部在汤山阻敌。8日,汤山失守,随六十六军奉命退大水关休整。13日,随部突围至汤山时遭遇日军第十六师团主力的攻击,战斗中壮烈牺牲。后追赠少将。
二是被杀俘虏最多,大约十万战俘(李牧以为应当包括警察和保安部队)遇害。
12月13日,日本第6师团枪杀了从水西门至下关途中俘虏的1500余人,第114师团刺杀了在雨花台俘虏的1354人;14日,第16师团在中华门外枪杀了在中华门内俘虏的1500余人;在此前后,国崎支队在浦口和江心洲枪杀了俘虏的3000余人;17日,山田支队竟在上元门以北江岸,将在幕府山及八卦洲一带俘虏的14777人分两个场所一次枪杀。
日本随军记者小俣行男在其《日本随军记者见闻录》中较详细地记录了关于南京大屠杀的采访见闻。其中有一段著者与《读卖新闻》上海分社联络员武田和畦崎的谈话:“俘虏有10万之多,刚进城的部队曾问军司令部这些俘虏怎么办?回答是‘适当处分’。这个命令是事实,山田旅团长(即在上元门屠杀万余名俘虏的山田支队长)……12月15日就处理俘虏一事,派本间少尉去师团,得到‘收拾掉’的命令。所谓‘适当处分’,就是如无法处理就予以处决。
三是平民牺牲惨重,至少二十万无辜平民被屠杀。
12月14日,在中山码头枪杀难民及非武装军警7000余人;16日,又在中山码头屠杀难民5000余人;就在松井石根举行入城式的第2天18日夜间,在草鞋峡一次枪杀男女老幼及部分俘虏共57418人。


[ 本帖最后由 神狙手 于 2006-9-22 23:52 编辑 ]
分享到: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2
 楼主| 发表于 2006-9-21 00:55 | 只看该作者
南京保卫战兵力考(中)


郭汝瑰记载“淞沪会战是中日战争中第一次规模最大、具有决战性质的战略性战役,历时3个多月,中日双方随着战局的发展均不断增加兵力。至会战结束时,日方已投入了30余万兵力,中方投入70余万兵力。在狭小的上海地区,双方兵力竟达百万以上。据日本参谋本部的统计,日军共伤亡4万余人(可能偏少);据中国军事当局的统计,中国军队伤亡约25万余人。”
淞沪会战末期,日军从杭州湾登陆,对上海进行翼侧包围。中国第三战区为避免上海作战部队两面受敌和为巩固首都,下令该地中国军队向南京外围既设阵地转移。日军于1937年11月12日占领上海,即乘胜西进,企图一举攻占南京,以迫使中国政府屈服。南京保卫战由此开始。
12月1日,大本营正式下达“大陆第8号”命令,命“华中方面军司令官与海军协同,攻占敌国首都南京”,同时下达了“华中方面军”战斗序列令(编成的指挥系统与11月7日“临参命”第138号下达的“华中方面军”的编组相同,即由“华中方面军”司令官指挥“上海派遣军”和第10军)。2日,免去松井石根大将在“上海派遣军”的兼职,任命朝香宫鸠彦王中将继任“上海派遣军”司令官。
1936年2月令张治中负责在京沪间主要防御方向上构筑了吴福线和锡澄线两道国防工事线,组成南京外卫线防御阵地。在南京地区,则构筑了外围和复廓两道阵地:沿大胜关、牛首山、方山、淳化镇、青龙山、栖霞山至乌龙山要塞之线为内卫线的外围阵地;以南京城垣为内廓,环城以雨花台、孝陵卫、紫金山至幕府山要塞炮台之线为外廓。以上构成复廓阵地。在城内北极阁、清凉山等高地则筑成坚固的核心据点。
9月2日蒋介石致何应钦的电令说:“首都附近各线阵地,应即编成。招募民夫,由教导总队派兵指导赶筑工事”;接着又电告南京警备司令谷正伦:“已电令第53师、第77师、第121师迅速开赴南京,归该司令指挥,加强首都附近之工事。预定77师担任常州、宜兴、长兴一带;53师担任浦镇、滁州一带;121师担任句容、天王寺一带。希妥为计划,并于到京后分别予以指示为要。”〔3〕警备司令部在执行部的领导下制订了南京防御阵地编成计划。主要内容为:(1) 以大胜关至龙潭之线原国防工事为主阵地,简称“南京东南主阵地”;(2) 以雨花台、紫金山、银孔(凤)山、杨坊山、红(土)山、幕府山、乌龙山、栖霞山之线为预备阵地,亦称“复廓阵地”;(3) 在长江北岸,以浦口为核心,由划子口沿点将台至江浦县西端为主阵地,与东南主阵地夹江形成环形要塞;(4) 预计使用兵力,江南阵地为4个完整军(12个师),其中主阵地带部署3个军,复廓地部署1个军(3个师),总兵力为5个军。〔4〕计划虽经执行部请求统帅部核定批准,但预定调用的部队均未落实,第53师、第77师未到南京,第121师及第167师到达南京后又立即调往他处。
由于蒋介石急于倾全力于淞沪会战,为便于直接指挥,9月12日调冯玉祥为第六战区司令长官,自己兼任第三战区司令长官。第66军于9月15日刚刚到达吴福线,很快又被调至淞沪战场投入战斗。直至9月24日,才由唐生智、顾祝同共同决定抽调第33师的3个团和第76师的4个团率领民工修整、构筑吴福线工事,预定27日开工,10月10日完成。但未部署守备部队。
日军在杭州湾登陆后,统帅部感到事态严重,开始重视南京的防守问题。11月中旬,蒋介石在南京连续召开了三次高级幕僚会议。第一次会议参加者有军政部部长何应钦、副参谋总长白崇禧、第1部(军令部)部长徐永昌和第1部第1厅(作战厅)厅长刘斐等。刘斐首先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日军利用它在淞沪会战后的有利形势,必然以优势的海、陆空军和重装备沿长江和沪宁线、京杭国道等有利的水陆交通线西进。南京位于长江弯曲部,地形上背水,敌人可以由江面用海军封锁和炮击南京;从陆上也可以从芜湖截断我后方交通线,然后海、陆、空协同攻击,则南京将处于立体包围形势下,不易防守;而且中国参加淞沪会战的部队损失都很大,不经过相当时期的补充整训,也难以恢复战斗力。为贯彻持久抗战方针,应避免在南京进行决战。建议在南京作象征性的适当抵抗,然后立即主动撤退,使用兵力不超过13个团。〔7〕白崇禧首先表示支持,何应钦、徐永昌亦表示同意。在此之前,当统帅部决定淞沪部队后撤时,蒋介石曾电召陈诚到南京面商是否防守南京的问题。陈诚认为不应守,并从军事上陈说了不能守的诸多理由。〔8〕但他又认为:就纯军事角度而言,避免在南京决战是正确的;但就政治角度而言,首都为国际观瞻所系,还是要守一守的。所以这次会议未作最后决定,仅同意淞沪会战中损失较大的部队调后方整补。11月17日,蒋介石又召开第二次会议,参加人员增加了训练总监唐生智、南京警备司令谷正伦及第1部副部长王俊等。在防守问题上,唐生智认为南京是首都,对国际视听影响很大,又是孙中山先生的陵墓所在;再者,为了掩护前方部队的休整和后方部队的集中,应阻止和延缓敌人的进攻,力主固守。蒋介石考虑到当时九国公约各国正在开会讨论日军侵华问题,德国驻华大使陶德曼代表德国政府也正在为中日战争的“和平”解决进行秘密调停;特别是在思想上受德国顾问的影响:总顾问法肯豪森早就向他提出过书面建议,认为“南京为全国首都,必应固守”,“故必华方寸土不肯轻弃……方能引起与长江流域有利害关系之列强取积极态度。中国苟不于起首时表示为生存而用全力奋斗之决心,列强断不起而干涉”。〔9〕唐生智的建议正符合蒋介石的思想,于是在次日晚的第三次会议上蒋介石明确表示同意唐生智的建议,决定“短期固守”,预期守1至2个月。南京的命运就这样被决定了。
统帅部成立首都卫戍司令长官部,以唐生智任司令长官(蒋介石原拟令顾祝同守南京并曾告知顾祝同,后因唐生智自告奋勇,遂令唐生智守南京),罗卓英、刘兴任副司令长官,周斓任参谋长,并颁定首都卫戍部队战斗序列如下:(1) 司令长官唐生智。(2) 第72军孙元良部(第88师)。(3) 第78军宋希濂部(第36师)。(4) 首都警备军谷正伦,甲、桂总队,乙、宪兵部队。首都警备军谷正伦部由桂永清教导总队和宪兵部队编成。但谷正伦以患病为由,辞去警备军军长职务,随宪兵司令部撤去湖南,由宪兵司令部参谋长萧山令升任宪兵副司令,率宪兵第2团、第10团和教导第2团留南京。(5) 其他特种部队之一部。〔10〕唐生智于11月19日即组成司令长官部并开始视事。
11月20日,唐生智发布戒严令,南京地区进入战时状态。
中国大本营明令发表唐生智兼任南京卫戍司令长官及南京卫戍军战斗序列后,新成立的长官部即开始制订具体防守计划。当时卫戍军主力仅有第88师、第36师及教导总队,而且又都是由淞沪战场撤至南京补充整理但尚未完成的部队,兵力严重不足,因而不得不放弃东南主阵地带的既设国防工事,仅防守复廓阵地。其防守计划以固守附廓据点及域垣为目的,策定防御部署要旨如下:(1) 以第88师任右地区雨花台及城南之守备。(2) 以教导总队任中央地区紫金山及城垣东部之守备。(3) 以第36师任左地区江山、幕府山及城北之守备。(4) 以宪兵部队任清凉山附近之守备。(5) 以旅长指挥教导总队之1团及乌龙山要塞部队,警戒长江封锁线。〔12〕
当日军突破锡澄线阵地时,蒋介石大本营留南京的作战组返回武汉统帅部,令第三战区副司令长官顾祝同收容从淞沪战场撤下的部队,率长官部暂去扬州,自己坐镇南京。为了加强南京的防守力量,从正向浙、皖、赣边区转移的第三战区部队中留下9个师,并从武汉第七战区部队中调来2个师。12月初,第三战区的部队均已到达南京。12月4日,从武汉调来的第2军团先头1个团到达南京,8日全部抵达。罗卓英于12月5日晚到达南京就任卫戍军副司令长官,其第16军团由参谋长代行军团长职务。
初期守卫南京的部队为桂永清的教导总队,第七十八军的第三十六师(我任军长并兼此师师长),五帝七十一军王敬阶的第八十七师(师长沈发藻),第七十二军元良的第八十八师(孙兼师长),第二军团徐源泉所部丁治磐的第四十一师、徐继武的第四十八师,以及宪兵两个团、炮兵第八团的一个营和战防炮、高射炮、通信营等;共约七万人左右。后以第二军团、第六十六军、第八十三军、第七十四军守卫南京外围阵地,以第三十六师、教导总队、第八十七师、第八十八师守卫南京负廓阵地的两线配备态势。由于部队的残缺,新增加的这三个军合计实有兵力约为四万人左右。加上原有的,保卫南京的总兵力约为十一万多人。(宋希濂语)


[ 本帖最后由 神狙手 于 2006-9-21 15:43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06-9-21 00:55 | 只看该作者
下面是南京卫戍军指挥系统和对各支部队的实力分析。
南京卫戍军司令长官唐生智
副司令长官罗卓英、刘兴
  参谋长周斓
  副参谋长佘念慈
第2军团军团长徐源泉
第41师师长丁治磐
  第121旅旅长张习崇
  第123旅旅长芮勤学
  第48师师长徐继武
  第142旅旅长(不详)
  第144旅旅长郭浚
  (下辖第287团团长赵我华)
  (下辖第288团团长曹毅)
第二军团在栖霞山、乌龙山地区占领阵地,联系乌龙山要塞炮台严密封锁长江,并竭力阻击铁路西进之敌。
上海作战紧张,军委会命第2军团41、48师先后调走1万多人。接受新兵未不足就参加南京的战斗。根据144旅288团参战人员1000人推测第2军团实际兵力在1.5万人以下。
第66军军长叶肇 (广东部队)
第66军参谋长黄植南
  第159师师长谭邃
  第159师副师长罗策群
  第475旅旅长林伟俦
  第477旅旅长司徒非
  第160师师长叶肇(兼)
  第478旅旅长喻英奇
  第480旅旅长(不详)
  第480旅副旅长莫福如
会战结束叶肇的66军向东突出去的,部队损失很小,这也和日军后方空虚有关。
第71军军长王敬久
第87师师长沈发藻(3个旅)
  第87师副师长陈颐鼎
  第259旅旅长易安华
  第260旅(原补充旅)旅长
  刘启雄
  (下辖第××团团长
  谢家询)
  (下辖第××团团长蔡祺)
  第261旅旅长陈颐鼎(兼)
  第261旅副旅长孙天放
  (下辖第521团团长
  郏国选)
  (下辖第522团团长不详)
第88师、第87师、第36师和教导总队都是经过德国顾问多年训练出来的中央嫡系部队。在凇沪战场中投入较早损失也最大。
以第八十七师守备在光华门、红毛山及通济门营房一带。
以陈颐鼎记载第261旅3000推测87师参战人数为9000人。261旅521团有2/3是新兵。
第72军军长孙元良
第88师师长孙元良(兼) 副师长冯圣法
  第88师参谋长张伯亭(上海的时候为陈素农)
  第262旅旅长朱赤
  (下辖第523团)
  (下辖第524团)
  第264旅旅长高致嵩
  (下辖第527团)
  (下辖第528团)
以第八十八师守备雨花台、中华门一带。
该部负责防守城南的制高点雨花台88师262旅旅长朱赤少将和88师264旅旅长高致嵩少将在雨花台阵亡,1354人被日军俘虏后杀害,残部与87师负责守卫中华门,俘虏1500人被日军枪杀,全师覆没。孙元良躲在妓院幸免于难。此战后被撤职查办,投监拘押四十二天。
第88师是凇沪战场表现最英勇的部队之一,其524团450名官兵在副团长谢晋元指挥下死守四行仓库号称“八百壮士”
八一三淞沪会战孙元良诗一首
辛已人日饮孙元良家题赠
仗剑归来战血新 锦城如锦又逢春
健儿海上夸身手 何止田横五百人
对于孙元良的英勇表现,戏剧家田汉曾赋诗赞云:
巨弹穿击望斜塔,疆场争夺血如花,环河抗日国艰苦,二月将军未过家.
孙元良的叔父孙震是国民党高级将领,孙元良的儿子秦汉为台湾著名影星。
根据宋希濂所说自雨花台陷落后,第八十八师全部守备中华门,受敌军重炮的轰击,敌步、工兵逼近城垣。第八十八师师长孙元良率所部二千余人向下关方面退却,企图过江。唐生智得悉,命我负责堵阻。我当力劝孙元良不可这样擅自行动。孙为情势所迫,乃又率所部回中华门附近。第八十八师最后全部在中华门被日军歼灭。
第74军军长俞济时
第51师师长王耀武
  第151旅旅长周志道
  (下辖第302团团长程智)
  (下辖第305团团长张灵甫)
  第153旅旅长李天霞
  (下辖第306团团长邱维达)
  (下辖第××团团长不详)
  第58师师长冯圣法
  第172旅旅长(不详)
  第174旅旅长(不详)
(战斗中51师出现302团、301团、第305团、308团番号)
第74军是南京保卫战的中坚力量,表现顽强,第305团团长张灵甫受伤过江,74军51师302团团长程智在中华门殉国。74军在上海作战牺牲很大,“全军还有官兵17000人,轻重机枪、迫击炮齐全”。(王耀武回忆)
74军因事先有准备撤退了5000人过江,其余10000多人,少数逃脱,大部分牺牲。
第78军军长宋希濂
第36师师长宋希濂(兼)
第106旅旅长李志鹏(第二一二团)
  第108旅旅长刘英
  补充旅旅长李钦若
因为凇沪战场的剧烈消耗,第36师从约一万人“两个多月,无日不战,前后伤亡逾万”(宋希濂语)残部三千余人参加南京会战,人数约三千左右。三十六师残部三千余人到南京后,接收了补充兵约四千人,虽然有了七千多人的一个师,但大多数都是新入伍的其中补充第2团多是新兵,战斗力不强。以第三十六师在红山(大红山)、幕府山、下关、挹江门附近占领阵地,联系狮子山要塞,阻击来攻之敌。一零八旅担任东正面红山、北固山的守备,右与教导纵队联系,左与一零六旅联系。一零六旅担任挹江门、和平门至晓庄师范学校一带的守备,右与一零八旅联系,左与宪兵团联系。
因为负责挹江门渡口的防务,主力未与日军交手,由于第36师的苛尽职守,许多本来有机会撤退的兄弟部队包括大量伤员都落入敌人屠刀下,让人十分叹息。
第83军军长邓龙光 (广东部队)
  第83军参谋长陈文
  第154师师长巫剑雄
  第154师参谋长张驰
  第××旅旅长(不详)
  第××旅旅长(不详)
  第156师师长李江
  第156师参谋长姚中英
  第468旅旅长黄世途
  第××旅旅长(不详)
黑站结束率邓龙光所部绕过栖霞山附近敌军,穿过其间隙突围成功。第66军参谋处处长郭永镳在九华山一带收容失散的官兵约1300余人,临时编为3个营。
教导总队队长桂永清
中央军校教导总队号称南京部队中最精锐部队,中央军校教导总队就是隶属于中央军校(黄埔军校)的教导部队,一九三三年六月,总队长改为桂永清少將。桂永清到任之后大力扩编教导总队成为一支野战部队。两位总队附周振强与张坤生都是其军校一期同学,参谋处(主任温祖诠)、副官处(主任张炳东、金声)与经理处(主任王汉英)一应俱全。部队则改为第1团,辖步兵3营、步榴炮连及通信连,团长周振强。总队直辖军士营、特务连、骑兵连、工兵连、通信军士连、军官教育队、卫生队、军乐排、汽车队。总队编制完成之后调防孝陵卫,再度成为正式的战列部队。
   一九三六年总队扩为三团制,参谋长为符昭鶱。辖第一团周振强、第二团胡启儒、第三团张坤生(后易马威龙)、军士营、炮兵营、骑兵营、工兵连、通讯连、特务连、37高炮连、自动车队、卫生队、军官教育总队、军乐排、修械所,并列为一九三五年第一期整训部队。
教导总队的第一仗是西安事变时的渭南战役。一九三六年十二月十三日消息传到南京时,教导总队正在举行运动会,总队长桂永清将军宣布停会,召集全体官兵宣布消息,全总队营长以上军官集体要求进攻西安。十五日,教导总队就在南京煤炭港上车,开赴郑州。十七日到华阳。十八日,教导总队步行到渭南东乡。

   十二月十九日凌晨九时,教导总队向渭南攻击前进,炮兵向渭南后方延伸射击,破坏第一○七师后方交通线,交辎学校战车营战车在第一线展开,掩护教导总队第一团与第二团进攻渭南,骑兵团侧翼推进迂回。上午九时攻占渭南县城,叛军向西安退走。此役总队阵亡士兵三十九员,负伤五十余员。何应钦接报后急电桂总队长事变可盼和平解决,教导总队于是兵屯渭南。这是教导总队及战车营的第一仗。
在上海作战期间,教导总队奉军政部命令扩为三旅六团制甲种师。教导总队此时已有的三个团完全是德械装备与编装,步兵团有三个步兵营以及第十连(步榴炮连。编有IG18-75轻步兵炮,三排六门。射程5400m),第11连战防炮连(47奥造平射炮),第12连通信连,第13连输送连(次序或有误)。步兵营辖步兵三连、重机枪连、82炮排及通信排。总队原本即储藏大量装备,所以扩编的六个团有三个团以干部在后方整训,仅三团参战。(第三团团长李西开记载有6个团参战,另有3个新兵团7、8、9团在湖南训练)
   总队在南京战役时序列如下:
   总队长桂永清中將,副总队长周振強少將,参谋长邱清泉上校,参谋处万成渠上校
   第一旅,旅长周振强少將,参谋主任马连桂中校
   第一团,团长秦士铨上校(后易周石泉中校)
   第二团,团长谢承瑞上校
   第二旅,旅长胡启儒少將,参谋主任廖耀湘中校
   第三团,团长李西开上校
   第六团,团长刘子淑上校
   第三旅旅長马威龙少將
   第四团,团长睢友兰上校
   第五团,团长马威龙少將(兼)(后易邓文僖上校)
   炮兵团,团长楼迪善少將
   工兵团,团长杨厚彩少將
   辎重团
   骑兵团
   通信营、军士营、特务营、兵工连、小炮连(连长严开运少校)
   其中第一、三、五团即为德械步兵团,第二、四、六团也赶在南京战役时参战,损失甚大。第二团团长谢承瑞殉职(谢上校系法国炮校与兵工大学之高材生)。
以教导总队在紫金山、麒麟门、中山门一带占领阵地,拒极由京杭公路(宁杭公路)来犯之敌。周振强回忆,教导总队参战的有1旅(1、2团)3旅(4、5团)2旅(3、6团)直属部队等。
教导总队总队长桂永清
  教导总队副总队长周振强
  教导总队参谋长邱清泉
  第1旅旅长周振强(兼)
  (下辖第一团团长秦士铨)
  (下辖第二团团长谢承瑞)
  第2旅旅长胡启儒
  第2旅副旅长温祖铨
  第2旅参谋主任廖耀湘
  (下辖第三团团长李西开)
  (下辖第六团团长刘子淑)
  第3旅旅长马威龙(代)
  (下辖第四团团长睢友蔺)
  (下辖第五团团长马威龙)
  直属炮兵团团长不详
  直属骑兵团团长王翰卿
  直属兵工团团长杨厚灿
  直属军士团团长吴曙青
江防军(军长刘兴)派两个师参战
  第57军军长缪流
  第112师师长霍守义(东北部队)
  第334旅旅长马万珍
  第336旅旅长李德明
  第103师师长何知重(原贵州部队三团制)
  第103师副师长戴之奇(代理师长)
参谋长王雨膏
613团罗熠斌(阵亡)
618团万式炯
615团周相魁
有的说教导总队有三万人。李牧以为,所谓3万人是指教导总队德式足额编制人数,参加南京作战的绝不会超过1.5万人。也有说1万2千余人,李牧认为按教导师满额在1.3万上下比较合理。
宪兵部队(3个团)宪兵副司令萧山令
宪兵部队是轻装部队。辖宪兵第2团团长罗友胜(负责城门仓库警卫,该团都是44军贺祖耀遗留的老兵)、宪兵第10团团长陈烈林(负责京沪铁路护路)、辖宪兵教导第2团团长周竞仁(平时训练新兵)
南京保卫战时,宪兵第二团、第十团,以及宪兵教导第二团一并编入南京卫成军战斗序列。宪兵教导第二团系一九三七年年初在云南招募的一批新兵组成,训练期间,分别编为十三个队。编为战列部队后,九个队改为宪兵教导第二团,由周竞仁上校任该团团长,郭干武中校任第一营营长、马崇兴任第二营营长孙明奇少校任第三营营长
十一月下旬,宪兵教导第二团奉命驻守清凉山、清凉门、水两门、汉西门、雨花台一带防守。宪兵教导第二团嗣后在长沙收容请理,该团仅存四个连,损失和生死不明者有五个连约八百余人。
炮兵第8团之1营
装甲兵团战车第三连,战车防御炮8门,轻战车10辆
防空司令部司令黄镇球
防空司令部所属各高射炮队(大小炮27门)
城防通信营
本部特务队
运输司令部司令周鳌山
  江宁要塞司令部司令邵百昌
  镇江要塞司令部司令林显扬
  江阴要塞司令部司令许康
  海军渔雷快艇文天祥中队司令刘功棣
总计兵力约15个师,10余万人。
兵力增加后,决定恢复以东南主阵地带为第一道防御阵地,以加大阵地纵深、增强防御韧性。其具体部署为:(一) 第72军派出右侧支队至江宁镇附近,任右翼掩护。(二) 第74军任牛首山至淳化镇附近之守备,并向秣陵关、湖熟镇派出前进部队。(三) 第66军任淳化镇附近至凤(伏)牛山之守备,并向句容附近派有力之前进部队。(四) 第83军任伏牛山附近经拜经台至龙潭之守备,向下蜀派出前进部队。〔13〕
当徐源泉第2军团即将到达南京时,又改令第83军推进至镇江、丹阳附近,令第2军团接守第83军在龙潭一带的阵地。此时镇江除要塞部队外尚有第71军及第103、第112师。要塞部队由第71军军长王敬久指挥。


[ 本帖最后由 神狙手 于 2006-9-21 15:44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06-9-21 00:56 | 只看该作者
南京保卫战兵力考(下)


央视探索发现1937南京(淞沪)真相中国军队的损失认为“南京保卫战中国守军共计十五万余人,其中城破突围约五万人(包括驻守下关的德械师三十六师主力), 战斗伤亡一万五千余人,剩下九万左右大部在撤退、渡江时损失,或者留在南京成为战俘被屠杀(负责内外围城防的德械师八十八师,八十七师,及教导总队几乎成建制被毁灭)
三十六师师长宋希濂后来回忆:“因载重过多,船至江中沉没者有之;因争夺船只,互相开枪毙伤者有之,将船击毁沉没者亦有之。许多官兵拆取店户门板,制造门筏,行至江中,因水势汹涌,不善驾驭,惨遭灭顶者数以千百计。哀号呼救之声,南北两岸闻之者,莫不叹伤感涕,真可谓极人世之至惨。”
有多少官兵葬身长江中,现在已无法考证,八十七师作战参谋李文秀说渡江过程中被日军炸死和在江中淹死的超过5万人”
综合以上资料,南京保卫战中国守军共计在十万到十五万之间,
宋希濂记载初期是七万多人,后期为十一万多人。
李牧认为2军团2个师1.5万人、66军2个师1.7万人、83军2个师1.7万人、74军两个师1.7万人(66、83、74军都是担任掩护上海撤军,补充未完毕的残缺部队,每师不会超过9000人)71军(87师)约9千人、72军(88师)约八千人、78军(36师)约7千人、103师1万人、112师1万人、教导总队(相当于1个甲种师)1.3万多人宪兵部队(3个团)五千人,其他部队约两千人,总兵力大约在13万左右。
参加防守的部队多数都参加过凇沪作战,损耗很大,其他部队也有许多不满编。
德式装备师中“(1937-36师师长宋希濂) 36师是一个整编师, 进入上海战场时, 9,000多人。” 由其他的几个文件的记载, 88、 87、 36师, 在上海开战时, 人数都只有在一万人上下。
原88师262旅524团1营1连少尉排长、 连长万方澄记载:88师编成 2个步兵旅
每旅2团各3步兵营 ,步兵营下有3步兵连,连下有 3步兵排 9挺轻机枪,每排48人,排下有3班 14人,重机枪连 3排 每排2挺共6挺 。 还有其他特殊兵种编制。
教导总队是南京保卫战中, 装备最好、 实力最强、兵员足额的主力部队, 辖有步兵三个旅(计六个团, 另有三个新兵团当时在湖南训练),直属部队备炮兵营、 骑兵营、 工兵营、 通信兵营、 军士营、 特务营、 输送营(各营均巳奉命改称团,因无兵补充、 无装备补给, 名虽称团, 实仍为营)。 步兵旅的第一、 三、 五团的装备和编制,均仿效德国步兵团的编制, 每团将有十六个连, 即每个团辖步兵三个营, 每营三个步兵连,一个重机枪连, 一个八二迫击炮排, 团的第十三连为榴弹炮连, 第十四连为战车防御炮连,第十五连为通信连, 第十六连为输送连。 团有2000人左右(16个连里只有9个步兵连满150人其他7个100人左右),教导师全额编满时, 最多有13,292人。(教导总队包括三个新兵团总兵力达三万余人)
1933年,南京中央政府国民党军政部根据德国军事顾问提出的建议开始进行浩浩荡荡的整军计划。在整军过程中,对各种不同编制的部队有着不同的名称,主要有整编师、调整师、整理师、新编师等四种称谓。根据塞克特《陆军改革建议书》中的方案,全国陆军要重新编组成60个师,将其称之为整编师,装备由德国进口的武器、使用德国先进的军事体制。1935年下半年开始进行第一批10个师的整编计划,由于此时这10个师的德械装备尚未运抵中国,只得在编制体系和武器装备方面进行一些内部调整,故称其为调整师。在这10个师中只有一个例外,那就是中央军校教导总队,这支部队全部按照当时德国陆军步兵师的编制编成,与国军其他师级部队完全不同。整理师的概念是被最早提出来的,所谓整理师是根据1934年12月整军计划分批进行编组时,尚未轮到编组的部队根据1932年6月军委会颁布的《陆军师暂行编制表》的四团制师为标准进行整理,故名为整理师。这种师编制为两旅四团,师直属骑兵1个连、炮兵1个团、工兵、通信、辎重各1个营、卫生队1个、特务连1个。
1936年,军事委员会对整军方案作了进一步的规划,确立了减少大单位、充实小单位,特别是充实团以下部队的战斗力以及人事、经费等方面的整军原则,根据这一规划整编的部队称为二十五年调整师(1936年即民国二十五年),初步计划年内完成20个师的整编。整编先从中央军和东北军中开始,中央军的37个师共186个团,除正在围剿红军的一线部队外,其余部队一律改为四团制的整理师。各军师直属的骑兵、炮兵、工兵等兵种,则集中进行整训。预定中央军参与整军的135个团中先整编出18个四团制的整理师,再将其余63个团合编为32个团,在此基础上组建8个新编师,新编师基本上以2个整理团合并为1个团。东北军的18个师54个团计划整编为10个整理师(由原来40个团组成)和2个新编师(由原来8个团组成)。
至抗战爆发前,整军计划一共进行了两期,共计20个师,第三期的10个师正在进行之中。实际上在已完成整军的20个师中,其接受德式装备和德国顾问的训练程度也各有不同,实际接受过德国顾问系统训练与指导的部队只有以下几个师:第3师、第6师、第9师、第14师、第36师、第87师、第88师和教导总队,以及不属于正规军系统的税警总团。
到1937年7月,国军中中央军共调整35个师、整理24个师,东北军调整10个师,运用调整方式而未完成的有5个师,另有粤军10个师、川军26个师、另有9个独立旅被整理。
“战斗伤亡一万五千余人”的说法不准确,南京作战空前惨烈,仅88师就阵亡官兵6000人。
教导总队仅编制为2000人的第一团就伤亡1000左右,至少要伤亡2000左右,74军战斗剧烈程度超过教导总队,87师、宪兵部队战斗消耗也很大,李牧推测至少战斗伤亡在两万人。
其中大部分伤员因无法转移而牺牲。
南京作战日军的伤亡是空前的到12月12日为止的3天激战中,日军伤亡人数多达7200余人(死2600人,负伤4600人)仍没有能够突入南京城内。从日军高伤亡率也可以推测国军伤亡,伤害作战敌我伤亡对比是1:5,显然南京城防比上海有效,以日军伤亡10000人计1:2计算国军伤亡20000人也是可信的。
据说国民党军队共有8.4万名将士在南京保卫战中献出了生命。
脱险部队有83、66军大部分约2万人,74军5000人、36师大部分约3000人、103、112师大部分1万人、教导总队一小部分约5千人,其他部队1万人。
现在重新计算,守军13万,战斗减员2万逃离5万人,还有六万军人丧生。
8.4万这个牺牲数字比较吻合。
而据江苏省社科院研究员孙宅巍《南京保卫战》的研究,参加战役的15万人,最后剩下的只有5万左右,损失的人员在战斗中阵亡1万左右,剩下9万左右都是在撤退、突围时阵亡,或者留在南京被杀。
李牧推测数字是参加战役的13万人,最后剩下的只有5万左右,损失的人员在战斗中阵亡2万左右,其余6万是在撤退、突围时阵亡,或者留在南京被杀。


[ 本帖最后由 神狙手 于 2006-9-21 15:44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06-9-21 00:57 | 只看该作者
附件:因没有南京作战日军详细序列表暂时将上海派遣军列出,其中许多部队参与了南京作战。曾经在新华书店发现一本关于南京大屠杀的书,后面有详细的南京作战日军序列表,好象精确到中队,极其罕见。
日军“上海派遣军”战斗序列表(1937年8月15日)
上海派遣军司令官松井石根大将,参谋长饭沼守少将
第3师团(藤田进中将)
步兵第5旅团(片山理一郎少将)
步兵第6联队
步兵第68联队
步兵第29旅团(上野勘一郎少将)
步兵第18联队
步兵第34联队
骑兵第3联队
野炮兵第3联队
工兵第3联队
辎重兵第3联队
通信队,卫生队等
第11师团(山室宗武中将)
步兵第22旅团(黑岩义胜少将)
步兵第43联队
步兵第44联队
步兵第10旅团之步兵第22联队(旅团长天谷直次郎少将率步兵第12联队及山炮1大队,直属参谋总长)
骑兵第11联队
山炮兵第11联队
工兵第11联队
辎重兵第11联队
通信队,卫生队等
独立机关枪第7大队
战车第5大队
独立轻装甲车第8中队
独立重炮兵第10联队
迫击炮第4大队
野战高射炮第6队
独立工兵第8联队
独立飞行第6中队
独立攻城重炮兵第5大队
通信队,兵站等
附表4-1-2淞沪会战日军第10军战斗序列表(1937年10月20日)
第10军司令官柳川平助中将,参谋长田边盛武少将
第6师团(谷寿夫中将,该师团编制见第三章第一节)
第18师团(牛岛贞雄中将)
步兵第23旅团(小野龟甫少将)
步兵第55联队
步兵第56联队
步兵第35旅团(平省三少将)
步兵第116联队
步兵第124联队
骑兵第22大队
野炮兵第12联队
工兵第12联队
辎重兵第12联队
通信队,卫生队,第1、第2、第3、第4野战医院
第114师团(末松芪治中将)
步兵第127旅团(秋山充三郎少将)
步兵第102联队
步兵第66联队
步兵第128旅团(奥保夫少将)
步兵第115联队
步兵第150联队
骑兵第18大队
野炮兵第120联队
工兵第114联队
辎重兵第114联队
通信队等
国崎支队(步兵第9旅团,国崎登少将)
步兵第41联队
独立山炮兵第3联队(欠第2大队)
骑兵1个小队,工兵2个小队,辎重兵1个中队
野战重炮兵第6旅团(澄田崃四郎少将)
野战重炮兵第13联队
野战重炮兵第14联队
配属部队主要有:
独立山炮兵第2联队
第1后备步兵团
第2后备步兵团
注:每团有6个大队,均为受过训练的补充兵。


[ 本帖最后由 神狙手 于 2006-9-21 15:45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6-9-21 09:35 | 只看该作者
字太密了……眼睛不适应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06-9-21 15:4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灯火阑珊 于 2006-9-21 09:35 发表
字太密了……眼睛不适应中

己修改完毕,这下可以看清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06-9-21 23:30 | 只看该作者
南京保卫战的惨败还不是兵力对比的问题,首先应该是战略指挥上的严重失误
1、日军在杭州湾金山卫登陆后,即向中国军队侧后迅猛突击,中国军队在凇沪正面当即瓦解,几十万部队担心被合围,使撤退变成溃退。这其中有许多兵团是刚调至该战区的生力军,尚未投入作战即转入溃退。而日军则快速沿长江向西北南京方向实施平行追击,致使中国军队无法占领和利用从30年就开始构筑的南京外围国防筑垒地域,导致南京防御门户洞开。这与莫斯科保卫战是本质上的区别,苏军牺牲斯摩凌斯克而赢得在莫斯科外围即设筑垒的防御的时间。中国统帅部将所有预备队用于凇沪,将所有希望放在将日军在上海的据点拔除上,即没有防备日军在侧后登陆也没有及时调集战略力量占领首都国防筑垒地域,无论是远接近地还是外围均未能形成防御,致使日军快速兵临城下,并很容易的迂回南京的侧后,使南京守军遭到合围,致使既不能战又不能退的绝境,这个战略失误是致命的。
2、中国统帅部在是否坚守南京的问题上始终是动摇不定的,虽然名义上有几个军的兵力保卫南京,实际上并没有定下决心,在命令上造成歧义,致使各部先后动摇溃逃。
3、中国军队的战斗力与日军相比有较大差距,尤其表现在机动能力、火力突击力和后勤保障力上,这几点长期困扰中国军队,甚至今天依然存在。所有德械师全部用于围攻日军在上海的据点,甚至使用仅有的150榴弹炮营,仍然不能攻克虹口的日军据点,火力突击力之弱可见一斑。先后调集数十万大军,但由于机动力差,当日军在侧后登陆,只有溃逃1途,许多溃退部队甚至远落后于平行追击的日军。保卫南京的部队多为丢失武器、士气低落、粮弹无多的部队,根本无法组织有效的抵抗,历时数年完成的德械师精华尽丧。至于士兵、军官素质和指挥组织能力,更是远逊于日军。
分析上述几点,中国军队的失败已成定局。

[ 本帖最后由 SAW 于 2006-9-21 23:41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06-9-22 02:33 | 只看该作者
那些所谓的德械师只不过训练好一点,装备比较完整,整个就一冤大头,跟正宗的德军装备差远了,尤其不可思议的就是,那么多专家、顾问,对于德军一直都很重视的炮兵居然没有一点想法……不过以那些顾问的出身来看,多是步兵军士,缺少战略思想也是该的。


南京就算打巷战也够日军喝一壶的,可惜将帅无能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06-9-22 03:35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jam 于 2006-9-22 02:33 发表
那些所谓的德械师只不过训练好一点,装备比较完整,整个就一冤大头,跟正宗的德军装备差远了,尤其不可思议的就是,那么多专家、顾问,对于德军一直都很重视的炮兵居然没有一点想法……不过以那些顾问的出身来看, ...


给一个人一把猎枪, 而他却只会用枪托去砸熊的脑袋, 这不叫"现代化". 只有当他学会悄悄躲到灌木丛中, 用开枪打熊的时候,才叫真正的"现代化".............................................

更何况,如果一支军队脑袋里想的是"还有路可退", 那么, 还怎么指望他们能打胜仗呢..

[ 本帖最后由 amblin 于 2006-9-22 03:39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06-9-22 13:24 | 只看该作者
说实话,抗日主战场上的仗,大多有些窝囊,虽然确实延缓了日军侵略的脚步,并把它拖进了持久战和消耗战的泥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06-9-22 21:09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jam 于 2006-9-22 02:33 发表
那些所谓的德械师只不过训练好一点,装备比较完整,整个就一冤大头,跟正宗的德军装备差远了,尤其不可思议的就是,那么多专家、顾问,对于德军一直都很重视的炮兵居然没有一点想法……不过以那些顾问的出身来看, ...

88mm炮配备于江岸炮台,小鬼子升个气球看了个明白,飞机对付这些死目标太容易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06-9-22 21:15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灯火阑珊 于 2006-9-22 13:24 发表
说实话,抗日主战场上的仗,大多有些窝囊,虽然确实延缓了日军侵略的脚步,并把它拖进了持久战和消耗战的泥潭。

这符合蒋以“以空间换时间”的抗战理论。
毛在抗战初期即说过“弱国之师不可打阵地防御战”,而蒋作为中国领袖不会不要脸的放弃首都的,所以造成了如此结局。

[ 本帖最后由 神狙手 于 2006-9-22 21:19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06-9-22 21:48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SAW 于 2006-9-21 23:30 发表
南京保卫战的惨败还不是兵力对比的问题,首先应该是战略指挥上的严重失误
1、日军在杭州湾金山卫登陆后,即向中国军队侧后迅猛突击,中国军队在凇沪正面当即瓦解,几十万部队担心被合围,使撤退变成溃退。这其中 ...


淞沪会战情况大致如你所述,但南京保卫战并非完全像你描述那样,国民党军是把战斗力最强的三个师配备在的南京的外围及城廓地区,不但所有原有工事得到利用,而且还在百姓协助下在雨花台、紫金山建筑了许多新工事。各要地失守多与无空中优势有关。

请看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的《我所亲历的南京保卫战----原国民党将领口述抗战回忆录》一书。其中大批参与其事的国民党高级军官都回忆了这沉痛的历史,从中总结不难看出唐是在蒋授意下突然发布撤退命令的,而如何在此剧斗时撤出部队则是乱成一团,由于此前国军将士与倭狗日夜浴血大战,许多部队己经被打残,再也无法按既定方案突围,只能沿不到两米宽的挹江门出下关渡过几乎无船的长江,试想残兵伤卒自相践踏谁都无法顺利通行的惨状。如上很多高级将领在组织部队撤退时指挥不利,所以造成了这场悲剧。下关、雨花台、草鞋峡发生的大屠杀死难者多为伤兵,日寇恶行震动了世界。

与同事谈及此战时多有感慨,蒋应成全唐等杀身成仁为国牺牲之志,或如JAM兄所言与倭狗在市内大打巷战,也不致有此不应有的牺牲。国军士兵多有亲眼见日军在战斗中将我军俘虏用铅丝捆绑浇汽油点天灯的惨状,相信不会有人选择投降,所以最后被杀者多为受伤跑不了的伤员。由于命令前据后躬所以造成悲剧,还真不如亮剑最后一战呢!唉.......................


[ 本帖最后由 神狙手 于 2006-10-5 14:03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06-9-22 23:17 | 只看该作者
你说的“外围及城廓地区”应该只是近接近地,我说的国防筑垒是指远接近地的永备筑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楼主| 发表于 2006-9-22 23:50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SAW 于 2006-9-22 23:17 发表
你说的“外围及城廓地区”应该只是近接近地,我说的国防筑垒是指远接近地的永备筑垒。

哦,书中提到的大量“江阴”、“广(德)泗(安)”地区的永备筑垒在保卫战中发挥到了很大作用的。比如江阴要塞保卫战等等是有案可查的。
SAW兄弟,建议你买一本来看一看就知道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06-9-23 12:58 | 只看该作者
江阴要塞和海军平海宁海等舰的 作战当然是比较著名的,但主要是阻止日军沿长江推进起到了作用,并且长江沿岸拱卫南京的不仅是江阴,还有镇江、江宁等要塞。而广德是在浙江、安徽那里,算不上是南京方向的作战,只是起到掩护远侧翼的作用。
这里我是指沿京沪方向上的主要国防防御地域,主要是指吴福线和锡澄线这2道直接防御南京远接近地的国防筑垒线。这才是主要方向上应该起但没有起到作用的地域。而这些远接近地的外围国防筑垒线距离南京在150-200公里,作为第1防御地域。南京近接近地的主防御线是指沿大胜关、牛首山、淳化镇、栖霞山、乌龙山一线,距离南京城50-100公里的第2道防御地域。而神狙手上面提到的雨花台、紫堇山都属于城区的外城廓防御线,属于第3道防御地域。实际上第1和第2防御地域,也就是我前面说的远接近地和近接近地的国防筑垒基本上都没有起到应起的作用,使日军从行进间突破和占领而直逼城区防御圈。
也许我前面说的不是很具体,毕竟不是所有人对军事术语和战史都那么熟悉。

[ 本帖最后由 SAW 于 2006-9-23 13:01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06-9-29 15:08 | 只看该作者
不管怎么差,还是有不少人突围出来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06-9-30 11:15 | 只看该作者
我觉得应该诱敌深入!聚而歼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

作战两千(COMBAT2000)成立于新世纪2000年,COMBAT2000品牌秉承精益求精的态度,以诚信为宗旨,力求获得广大用户的拥戴及所有合作伙伴以及供应商的支持。

联系我们

  • 地址: 广州市萝岗区科学大道起云路1号视联电子科技园A栋711室
  • 电话: (am10:00-pm17:00) 400 602 2000
  • 传真:+86-20-8231-1913
  • Email: sales@combat2000.com

分享到

新加入会员

© 2001-2013 COMBAT2000论坛.粤ICP备14001821号  Powered byDiscuz! X3.2 License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