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于甲午海战历史界存在四点误解
1.士兵纪律涣散炮管内灰尘堆积,并在甲板和炮管上晾晒衣物.
2.定远舰再第一次齐射时就将年久失修的"飞桥"震塌,造成指挥混乱.
3.军工后勤部门监督不利炮弹弹丸内的填充物为沙土.
4.陆军出身的丁汝昌指挥不利,误用阵形.
第一点误解很多人都自称摘自日本海军将领东乡平八郎的言论"他认为"定远"并不可怕,因为中国水兵把衣裤晾晒在甲板甚至炮管上,火炮炮管里也都落满了灰尘."这个故事屡屡被转引,用以证明北洋舰队士气低落,管理混乱.但引用者大都不去考证故事的可信度,这段据称是东乡平八郎回忆的文字,其实在东乡本人留下的文字资料中并无记载.实际上最早是见于20世纪30年代的一本日本杂志,以第三人称转述而编成的故事,用以攻击当时的中国海军.而且,在军舰甲板上两晒衣服,是19世纪各国海军(包括日本)的常见现象,当时的舰船上没有专门的衣物烘干设施,为防止水汽在舱内副食机器和影响官兵健康,海军中都是命令将衣物晾晒在甲板上.日本杂志此说纯属别有用心.至于炮管上晾晒衣物以及炮口有灰更是信口开河,"定远"级主炮炮塔距离甲板有数米之高,各门副炮所处位置也都无法通行至炮口(火炮伸出侧舷外),参观时能观察炮口决不可能,为晾晒衣物攀爬炮塔更难以想像.
第二点更是无稽之谈当时在"定远"舰服役的英籍军官Tyler后来在回忆录中记载,"定远"的首次齐射掀翻了"飞桥",导致提督丁汝昌摔伤,全舰队失去指挥.这一段文字又被当作北洋海军黑暗腐败的证据,被后人屡屡引用.但经过后世考证,实际情况绝非此人所说.在"定远"级飞桥下方有一个大型的装甲司令塔起着托举和结构加强的作用,,如果说炮击能震塌飞桥,要么是信口胡说,要么是军舰的主体结构已经腐朽得不成样子,但从此后"定远"舰的战斗经历(当日下午1时04分命中日军旗舰"松岛",摧毁其7号炮位;1时20分舰尾150毫米副炮命中日舰"赤城",舰长坂原八朗太当场毙命;3时30分305毫米主炮命中日军旗舰"松岛",引发大爆炸,日军死伤百余人,"松岛"失去战斗力..........)来看后者并不成立.而且,黄海海战当日,2艘定远级军舰均已把炮塔上的穹盖式炮罩拆除,整个炮塔是处于露天状态,倘若位于高处的飞桥坍塌,为何2座露天炮塔未受影响?要解开这个谜团,似乎当事人丁汝昌的话最有说服力,黄海海战后第三天,丁汝昌电告李鸿章称"十八日与倭接仗,昌上望台督战,为日船排炮将"定远"望台打坏,昌左脚夹于铁木中,身不能动,遂被炮火将衣焚烧,虽为水手将衣撕去,而右边头面以及颈项皆被烧伤.........."可见当日丁汝昌受的主要是烧伤,飞桥是被日方炮火打坏,而不是被己方炮火震翻.至于Tyler所言,无论从战后的照片还是绿水船务的维修记录来看,均无可能.
第三条,有点军事史常识的人都会知道,那叫穿甲弹,当时技术落后,没有什么次口径脱壳穿甲弹,穿甲弹其实就是钢制弹丸内填充沙土制成,直到二战时,德国的巨炮"多拉"所使用的穿甲弹还是以水泥填充弹丸.
第四条,根据战后北洋海军总结的资料,1894年9月17日中午北洋舰队主力在鸭绿江口大东沟附近海域与日本联合舰队遭遇,丁汝昌立即下令起锚以双纵队迎敌(经典战列舰海战队形),当发现日军以单纵队推进,为发挥北洋海军船首重炮优势改变为横队迎敌,可以说丁汝昌的指挥是完全正确的.
[ 本帖最后由 MP--40 于 2006-8-22 09:14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