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ZT萨苏谈<色戒>

[复制链接]
查看: 609|回复: 15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10-30 10: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王佳芝 -- 只能存在于幻想中的人物

因为前两天写对《色戒》的看法,有朋友提到“王佳芝”和“易先生”都是电影人物,应该抛开他们的原型而谈。事实上根据我对那段历史的了解,王佳芝这样的人物,在那个时代根本无法存在,要我说,她不但是电影人物,而且时只能存在于幻想中的人物。这种在两个阵营之间徘徊,被无端赋予大任的小女子没有能够存在的背景,就是我说抗战时代无法容纳王佳芝的原因。

王佳芝是个感人的电影形象,她的生活,在走进易先生的世界前没有寄托,痛苦而无奈,这是她随后能够发生一系列变化的基础,假如她不投入行动,大可继续这种难过的生活,所以,她的行动,是从旁观者转为参与者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她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不过她并不后悔,因为她深深厌恶原来那种生活,再也不想那样过下去了。想象一下这个故事也完全可以颠倒过来,让王佳芝为了易先生的动员加入76号,深入重庆去刺杀国军将领,而后因为与对方的感情放弃掉行动,最后被戴笠捕杀,一样感人,这故事可以一样写。所以,在爱玲眼里,行动的对象是谁,大概没什么区别。

李安没有错,他的影片逻辑清晰,毫不生硬,因此,王佳芝才会珍重和易先生之间发生的那一点火花,越不值得,越显现了她对于这一点点温暖的追求。这是张爱玲的小说,乃至李安的电影感人的地方。

怎样形容王佳芝这之前的生活呢?

空虚,无聊,冷漠,象空气一样。

应该说,这种生活和今天很多人厌恶的生活是吻合的,所以会引起共鸣和感动。实际上,在冷漠的世间,我们有很多人真的可以为那一点点温柔付出一切。

然而,在抗战那个时候,中国人里边能够“享受”这种空虚难过但是安全宁静,几乎封闭在盒子里的生活的,能有几个呢?在王佳芝身上我依稀可以看到张爱玲的影子,但是张爱玲实在是那个时代的特例。

那个时候的上海滩是什么样子?当时军统在大街上对落单日军和汉奸进行“无差别格杀”,人称蓝色恐怖,而丁默邨带人夜入租界中的中国银行(重庆背景)宿舍,当场抓105个男职员,3个女职员,不管三七二十一作为108将枪毙示威,那有如此多可以天天打麻将的和平时光?战争的悲哀不是落在丁默邨这样人的身上,而是因这些人而起。

上次在凤凰卫视作节目,节目前聊天的时候,日本的大学生说日本已经很少有人记得那场战争啦,你们中国人不一样。。。邱先生问:那你是说中国人也应该忘记才对是吗?那个大学生绕了个弯,说这是环境不一样的原因。(我揣测她还是比较温和的,言下之意中国人从小受抗日教育,日本可没有作抗华教育,所以。。。)我接过来说,要中国人和日本人一样忘记不公平。那场战争,每一场战斗,都发生在中国的领土上,中国的军队没有上日本打过一仗,没有在日本杀死哪怕一个人,所以日本人忘记得快一些我们可以理解,但中国人也忘的一样快就不正常了。

我们的生活和那个时代的生活是不一样的。

言归正传,因为写作的关系,我曾经对抗战期间中统军统的活动作过比较多的了解,但想来想去,并未见到可以作为王佳芝原型的例子。勉强多少有些类似的大概有一起,主角是男的,是吴庚恕到南京刺杀汪精卫时,试图通过一个汪伪职员向汪下毒,这个职员和吴有旧交,不过吴作得很无情,纯粹是威胁,很象色戒中“组织”对王佳芝的态度。结果这个职员在最后关头倒向了汪精卫,导致吴庚恕被捕,随即被杀(吴在76号还是很有骨气,是军统被捕人员中少数能熬得住李士群酷刑宁死不屈的),但这个案子一点儿也不浪漫。

还有一例可以相比这样略带扭曲的恋情,就是莫国康之恋陈公博。莫是北大文学院学生出身,纤细秀丽,但富有政治才华,曾是陈公博的学生。因为敬仰陈的才华疯狂地爱上了这个有妇之夫,并以终生不嫁的代价追随陈的左右。这种畸形之恋最后连陈公博的太太李丽庄也为之动容而默许。莫国康是陈的智囊,也是陈在汪伪政府中唯一的心腹,她对陈公博可谓鞠躬尽瘁,以一小女子之力和周佛海这样的老狐狸斗智斗勇,力图为陈公博建立自己的班底,且在陈各个关键决策中竭尽心智。莫国康和陈璧君不同,她对政治的欲望来自于陈公博,汪精卫每次打退堂鼓,陈必软硬兼施让他走上前台,陈公博每次走上前台,莫都有苦谏,说明她是个清醒的女子,但最终却随着陈公博一路走来,说起来,只是为了一个“情”字。

战后,陈亡命东瀛,莫始终追随左右。日方材料认为这个行动的总策划就是莫国康,因为陈在停战后贸然于南京**了军统特工周镐的地下军,形势对他非常不利,陈乃飞日本避开,但安排好接收事宜并留下信件给何应钦
--
这个信件莫有意让传信的日本军部人员不急于交出,看风声而定。这样做法显然有到日本后敦促陈亡命,争取逃亡时间的目的,但陈到日本后最终的态度还是一死抵罪,原地待捕,莫的计划未能实行。

陈被捕后,面对揭发可以免罪的许诺,莫始终对陈无一字不利证词,其言语之犀利,逻辑之清晰,令法官也感到惋惜
-- 惋惜莫跟错了人。最终,莫被判十年徒刑。陈死后,莫即从公众眼中悄然消失,大有为之生,为之死的意味。

要说张爱玲,这一对儿倒真是够张爱玲的。

可见,那个时代不是容不下浪漫和模糊,不过,做人总要有一个底线。莫国康穿破了这个底线,她自己很清楚,曾经做诗自哀,但又毫无办法,陈公博穿破了这个底线,他只好说自己这一辈子对得起汪先生,汪精卫穿破了这个底线,他只好说“谅无后人续春秋”。

没有人要求每个人都是圣人,或许,所要求的仅仅是做人的一条底线,这底线或与王佳芝无关,但要说生于那时候的世界本不需要有底线,那就是另一回事了。没有这条底线,站在日军一方打中国人,和站在中国一方打日本鬼子,就没了区别,同为战争中人们抉择的悲哀而已,这对选择了奋起抵抗而不屈的中国人来说,是不公平的,甚至,是一种屈辱。

其实李安的电影引出了对郑萍如的重新回忆和纪念,我觉得是李安在影片之外所作的一件好事(影片本身是好作品,我看的走马观花,依然可以时时感到阮玲玉用香烟敲击烟盒时的震颤),其实李安演绎的完全是一个与郑萍如无关的故事(张爱玲却不能否认,她若写这个作品没有参考郑萍如事件才见了鬼)。

上次我说新版《敌后武工队》让汪霞马鸣谈恋爱荒唐,后来有朋友告诉我细节,才知道更荒唐,武工队中的人物都变了型,大熊掌李东山变成了土匪,刘太生成了白衣大侠,估计还会有人认为这才“真实”,因为原作中武工队都是八路军基层战斗骨干组成未免太“单一”了,而世界应该是复杂的。不幸历史上的敌后武工队正是八路军基层战斗骨干组成的,而且以此为特色,作者冯志本身就是一个武工队的队员!而且,作品的背景不是1937年,而是五一扫荡之后,经过几年八路军的根据地建设,以及日军的残酷扫荡,冀中哪儿来的如此高水平土匪和大侠呢?

是时,真有点哭笑不得的感觉。既然改造得如此离谱,您又何必保留《敌后武工队》冯志原著的空壳子呢?用它招揽观众吗?

我很佩服李安,也即欣赏他在电影上的执著和灵感,但不代表我完全接收他的所有
--
我认为这种不同是对李安的尊重。比如,李安的《色戒》中,充分体现的是所有人都在战争/暴行的漩涡里挣扎并受伤,这里面也包括“易先生”,颇有些评论者认为他对王佳芝第一次的施暴很值得同情,因为这代表了他人性崩溃边缘的爆发。这里我还是重复我的观点
-- 同在战争中,我可以同情西线无战事里面的士兵,但无法接受对于丁默邨辈的“人性化”处理 -- 他们固然受到战争和暴行的影响,但更不应该忘记的是 -- 他们才是战争和暴行的制造者他们本身就是人类中的异类,如果我们接受而不是认识这样异类的丑恶,我们有允许自己的底线去接近他们的危险。歌颂东条英机的《自尊》正是表现他身上的“人性”。

《色戒》可以被视作一个谈论女性的悲剧。说到女性的悲剧,如果单纯从这个意义说,其实这部电影铨叙得非常好,李安运用了这个倒错的题材,似乎有意降低自己在这个问题上的说服力而突出其悲哀,这是他作为优秀电影人的绝佳之处
-- 电影人不是圣人,能够看到就好,演绎出真理和充当末日审判官大可不必 -- 那样就成了菲律宾总统埃斯梅拉达了。

实际上,我们写东西的时候也经常会有这种无奈 --
我们看到问题,但是我们不是圣人,不能说应该这样,或者应该那样。若如此,我觉得如此人物比摩西类至少是神智清明之辈,李安如此。

我在这方面大约也是没有原则性的,所以有个老帖讽刺老萨对日本女性的同情和好感太滥,称日本人一定恨老萨,因为“FQ只要我们的命,老萨还要我们的女人和钱”。其实我觉得这不过是人类普遍的一点正常看法而已,加上性别关系吧。

不过,对色戒这个作品,我还是要重新说一下自己的认为不太好方面的观点--

第一,它用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作背景,而这种演绎近乎于对真实故事中人物的亵渎。试想,演绎一下岳飞的悲剧,把它变成岳飞,秦桧和王氏之间的三角恋爱如何?大可把剧本写成探讨“不朽爱情”的内容。大家观感如何呢?

假如你足够精彩,可以用一个完全虚构的故事,你既然非要搭历史的车,就挡不住别人从历史的角度评论。

第二,它的故事在女性呐喊的角度完全没有问题,但是用这个写法,王参加国民党方面的行动去参与刺杀易先生,或者接受易先生的感动去参与刺杀张自忠(或者干脆刺杀郑萍如的真正男朋友王汉勋),完全没有分别,都是悲哀的工具而已。可以看到这是一个完美的天平。问题是这个天平忽略了一个重要的砝码
--
张自忠辈是为了自己族群奋战的中国军人,在战争中用生命来保护王佳芝这样的中国妇孺的人,好不好说张自忠也是“工具”?而易先生是一个帮助异族残害本民族的人,在河北,抓劳工和往日本人据点送自己姊妹同胞的就是丁默邨这样的人,王佳芝幸好在上海的租界里。

所以,同样作“工具”,刺张与刺丁的区别就在这个砝码。加上它,一端可以沉入地狱,另一端可以高到天堂。色戒偏巧是拿掉了它,也许作者的意思是突出主题,客观上是让很多人忘掉和忽略这个砝码的存在。

不幸,没有这个砝码的存在,张爱玲和胡兰成,正是一对才子佳人,Gone with wind的浪漫悲剧。

用了这部原著,算李安倒霉,无端惹上很多麻烦。人做到李安这个地步,应当是已经不屑用低档次的手段炒作了。

假如李安换个时代或者人物背景或许会更好些。

[完]

[同一个题材写多了会比较难受,色戒这个题材,写得也够多了,应该说是每每有朋友的提法引我做进一步的思考,萨自己的收获是最多了。不过,总要换换口味才好。那么,这或许是最后一篇了。
分享到: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2
发表于 2007-10-30 11:36 | 只看该作者
一直对张爱玲不以为然,现下人人小资才有那么多追在她屁股后面附庸风雅的人.更何况此书有暗写她和大汉奸胡兰成的嫌疑就更鄙视她的立场,但是李安自以为得意的看懂她的藏锋手法却损毁了郑苹如烈士的真正形象.

      现在<色.戒>大作情色文章,好象当年郑苹如是借由肉欲产生真爱一般,这样的不尊重使得影片纵然在拍摄床戏时有多少"艺术价值"都是苍白无力的臆想.

      人人眼中都有不同的世界,但是这次"大师"描绘的却已面目全非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7-10-30 11:5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自由的风 于 2007-10-30 04:36 发表
一直对张爱玲不以为然,现下人人小资才有那么多追在她屁股后面附庸风雅的人.更何况此书有暗写她和大汉奸胡兰成的嫌疑就更鄙视她的立场,但是李安自以为得意的看懂她的藏锋手法却损毁了郑苹如烈士的真正形象.

  ...


张爱玲就是一丑婊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07-10-30 12:18 | 只看该作者
另一篇

日前,看了一篇龙应台先生谈《色戒》中丁默邨的文章,主要段落如下:

易先生在小说里不够“坏”,除了张爱玲本身的认知价值和性格,除了她和胡兰成的极深刻、极缠绵的爱情之外,我看见一个很少被人提及的角度,那就是:小说和电影之外,民国史里头的“易先生”,其实也不见得是个多“坏”的“坏人”。
。。。在郑苹如因为刺杀丁默邨未遂而被秘密枪决之后一年,1941年,时任国民政府教育部长的陈立夫和丁默邨秘密取得了联系,对这位当年被他提拔过、如今为汪伪政权特务头子的后辈“晓以大义”,指示他应该设法“脱离伪区”,如果不能“脱离伪区”,就当“伺机立功,协力抗战”。陈立夫“策反”成功,往后的几年,丁默邨表面上是傀儡政府的交通部长、福利部长,私底下,他为戴笠的军统局架设电台、供给情报,与周佛海合作企图暗杀当时的特务首脑之一李士群,并且配合戴笠的指示不断营救被捕的重庆地下工作人员
。。。在日本战败以后,局势混乱,重庆政府为了防止共产党趁机坐大以及新军阀崛起,又适时而有效地运用了丁默邨这个棋子。他被国府任命为“浙江省军委员”,这一回,“浙江”前面没有“伪”字了。
   我读到戴笠给“默邨吾兄”的手书,戴氏要求丁在混乱危险中“切实掌握所部,维持地方治安,严防奸匪扰乱,使中央部队能安全接收”。而丁默邨也确实一一执行了重庆的指令。在中央部队进入浙江之前,“奸匪”已经占有浙西半片,是在丁默邨进行“剿匪”之后,中央部队才稳稳地接收了浙江。
。。。
。。。我不禁掩卷叹息。难怪丁默邨的死刑判决书读起来那么地强词夺理,对丁默邨所提出来为自己生命做辩护的种种白纸黑字的有力证据完全漠视。原来,判他死刑的,根本不是一个真正的法院,也不是一部真正的法。

在那样的时代里,你对所谓“忠奸”难道不该留一点人性的空隙吗,不管是易先生还是丁先生,是张爱玲还是胡兰成?

看到这里,不禁狐疑 -- 不知道龙应台先生是否真的全部看过这些东西?如果看过,应该知道丁默邨等人出示这些证据的时候,法庭出示的另一方面说法 --军统对此的说明是,从1941年开始的是“以奸治奸”行动。而对于他们出示的五花八门的表功,国民政府曾清楚说明,一切都是“纯属对汉奸的利用”。

所以,这一切,没有一样被法庭采纳作为证据,为汉奸辩论的律师们也只能底气不足地争吵两句 -- 你利用,你能利用天下人于永远么。

跟“我贪,比我贪得多的有的是你怎么不抓”一样苍白无力。

丁默邨等人和重庆的联络,真的是幡然悔悟么?事实上,到抗战后期汪伪政权的各级官员投靠重庆几乎近于疯狂,原因也十分清楚 -- 自从美国参战后,聪明的大小汉奸们比日本主子更感到失败的危机,而且他们是没有必要为日本殉葬的,于是,重新和重庆联络,脚踩两只船就成了他们的选择(当然最初他们还不能确定日本会战败,日本战败,我们是地下工作者,日本战胜,我们可以成为抢先拉重庆方面下水的功臣),而国民政府方面显然也是看透了他们的心理,一方面自己需要他们的情报,一方面不拢住了这帮人投了共产党不是很可怕?-- 汉奸的确有选择投共的,比如郝鹏举。

所以,利用他们,就成了顺理成章的做法。

对汉奸心态的分析,是件很有趣的事情。说他们脚踩两只船很清楚,你看哪个汉奸不是日本越危急,与重庆的合作就越深入?那么,他们难道不明白被利用的危险?周佛海和周幼海谈话说明他们都是明白人,不过,没有其他选择。与日本人殉葬那肯定死路一条,不这样走只能投蒋或者投共。抗战胜利前汉奸们投共的不多,一来是意识形态格格不入,二来也不认为将来天下共产党能够争得过国民党。这样,他们唯一的指望就是获得重庆的原谅了。怎么做呢?卖过中国的汉奸们顺理成章的做法就是出卖同类和日本人了。他们也明白蒋介石那边不稳妥,所以索要Black and Write就成了精神支柱。

但是,他们怎么就没有想过,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审判书也是,一句“纯属对汉奸的利用”就可以把一切推的一干二净。没有了筹码,什么证据都和当年的“丹书铁券”一样毫无用处。其实他们也许是想明白的,但又有什么选择呢?

强词夺理么?不过普通中国人要拍手称快 -- 为那些因为这些汉奸们而死的另一些普通中国人,郑萍如,郁华,茅丽英,等等。

都是从蒋介石政府里面叛变出去的,给老蒋带来的损失何等深重?于公于私,那边都不会给他们东山再起的机会。

其实,汉奸中真正幡然悔悟的不是没有,立功后也不是不能得到原谅,这和脚踩两只船不一样。比如陶希圣和高宗武,带着汪精卫和日本人的密约回归,就得到了原谅,陶后来还做了蒋介石的文胆。

到一面帮着日本人打中国人,一面给自己留后路的丁默邨之流,若不给他个将计就计,“利用汉奸”,个人觉得戴笠都对不起祖宗。

抗战后,汉奸中没有被惩处的,主要是带兵将领,如孙殿英,吴化文等,因为他们依然有利用价值。这也造成了这部分人员军心不稳,和蒋军嫡系关系恶化,在此后的战争中不是被轻易消灭就是部分或全部投共。

唯一汉奸中作为文官又逃脱死刑的大汉奸是周佛海,它是个明白人,在法庭上坚决大讲抗战结束后自己怎么维护京沪秩序,避免被共产党占领云云,就是不敢提抗战期间怎么和军统合作的事情。

明白人啊。

我是看龙先生的文章长大的,很钦佩她的文笔和当年的刚正不阿。看此文我看不明白龙先生了,为了反蒋,汉奸也可以爱护一下了。窃为龙先生不值。

现在更不容易了。也得承认,要从理论上支持台独的观念,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 -- 这本来就是不讲道理的事情么。于是,为了支持,只能把一些“普世真理”颠覆推翻了才成,比如爱国,忠诚,甚至人种。

难啊。

我不知道龙先生午夜梦回,有没有看过自己的笔是否依然如当年写《野火集》时候那样干净。

汪精卫也曾经写过“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的”。

一叹。

日前,看到一则为胡兰成辩护的文章,主要是给胡兰成“汉奸”加上了引号,提出了什么叫汉奸的问题,认为胡兰成没有亲手杀人,“热爱中华文化”,假如认为他是汉奸,今天到了国外生活,用了日本货,送孩子到美国上学的,都是汉奸。。。

于是争论纷起,有移民加拿大的朋友和国内的朋友吵了起来,说自己做了十几年汉奸了,做得悠然自得。

这纯粹是被气糊涂了。你干了什么了就成了汉奸了?骂得不走脑子,听的奋起反击 -- 挑动群众斗群众,这一招百试不爽。

后面一位朋友的回答,我觉得十分精彩,所以特意放在这里,给龙先生,也给同情胡兰成丁默邨的人们。 -- 简单的事儿,大约只有把它搞复杂了,水才会混吧。

You are a total retard. The definition of a traitor is simple and clear. When another country invade your country and you choose to work for the invader, you are a traitor. When you work as a high level offical for the false govornment that the invader created, you are a traitor that should be punished.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07-10-30 12:52 | 只看该作者
继续传贴老萨的:

看李安的《色戒》,应该说拍得是不错的,我想他的意思是讲人性的无所不在,这一点李安表现得非常好。

不过,说到电影和张爱玲原作的背景人物郑萍如(王佳芝),丁默邨(易先生),萨的看法其真实原型与影片中的人物相去甚远。张爱玲的原作我曾经看过,最初,有一丝感动,那种细腻的不能割舍的小女人心思写到极动人。但我当时恰好在听我的一位亲戚杜公谈军统的往事,讲军统派女特工到缅甸负责监视远征军的行动,不料在撤退中被日军包围,结果,监视者和被监视者并肩战死在异国的沙场。

于是这份感动几乎立即就被我放下了。

爱玲沉湎其中,因为这是她全部的世界,爱情,伤感,彷徨,时髦的化妆品和大衣,她从来不需要面对日本人的刺刀。所以她很有理由瞧不起那些在战壕里的大兵和在上海孤岛苦苦周旋的地工们,因为他们是“当然极力鼓励他们进行”的捣乱者,是这或美好或悲哀生活的破坏者。张爱玲绝不会把他们的行动看作“我们的” – 张爱玲明显不喜欢易先生,可那是因为他属于爱玲生活圈子里的坏人,爱玲所以恨他。然而,那些不懂爱不懂缠绵,只懂得动枪的人若打破了爱玲的生活圈子,爱玲是不喜欢的。Yes, Roosevelt is a son of bitch, but he is OUR son of bitch.(不错,罗斯福是狗娘养的,可他是我们自己的狗娘养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黑手党教父面对德国人的拉拢说过这样荡气回肠的一段话,爱玲当然没有黑手党那样粗俗,可是易先生对爱玲来说,显然也是爱玲的OUR son of bitch。

可惜,不是每个中国老百姓都有张爱玲这样的好运气,他们不得不面对杀戮,跑反,轰炸和暴行,所以恐怕也就难以理解爱玲的小心思。

我为什么被张爱玲的文字感动呢?

我想,很多人都会有同样的感动。

因为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有我们和平时代的价值观和和平时代的感情。爱玲的感情在当时是奢侈的,而李安在这个时代拍《色戒》,反映的却是这个时代正常的心态 – 如果我们的心态始终在战争时代,那这个民族也很不正常。我们今天有资本小资一下了。但是战争时代的中国人,能够欣赏张爱玲的,一定没有现在多。那个时候我们欣赏的是陈嘉庚先生的“敌未出国土言和即为汉奸” – 相信如果我们再走进一场战争,价值观也会依然如是。

刚烈如刀与柔情似水同为人性的一部分。

许子将评曹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张爱玲的作品,也是一个适合和平时代,而不适合战争时代的例子吧。

其实类似不同阵营间感情纠葛情节的设置,已经不是首次。早在香港电影《川岛芳子》中,就曾经描述过川岛芳子与一个军统北平年轻杀手之间的感情。这个杀手后来被捕,川岛不管他同意放弃理想与否还是救了他,而光复后审问芳岛的正是这个杀手。两个昔日恋人又是十年老对手的王牌特工在监狱再次聚首。这个杀手以良心判处川岛的死刑,又无法回避自己的同情。他给了川岛一个虚幻的希望 – 在枪毙的时候会放空枪,然后用人换掉她。其实,这是没有办法做到的,给垂死的人一个安慰是他所能为川岛作的最后事情。影片结尾,是川岛蒙上双眼在枪口前从忐忑到疑惑,惊粟,到慌张,颤抖,最终又慢慢坦然的镜头 – 以她的阅历,本也不应该相信旧日情人能够救自己,只是欺骗自己还有希望也许是当时最好的办法。两个情人在半真半假地演最后一场戏,无奈,但真诚。而最终的川岛,显然无法欺骗自己到底,但在极端的恐惧中却终于找到了面对命运的悟彻和解脱。

这段情节,虽然川岛的恋情子虚乌有,但也有一点真实的背景,只不过扭曲的比《色戒》更强烈 – 那个军统杀手的原型,显然是白世维,曾执行刺杀张敬尧的行动。他也是整个抗战中军统北平站硕果仅存的金牌特工,战后担任北平警察局副局长,不过他应该没有被捕的经历。而川岛芳子确有凭一己喜好从日本宪兵队救人的事例,只不过,这都不是他们生活的主流部分。

有一次我写文章,说假如拍《敌后武工队》,给汪霞和叛徒马鸣来段爱情戏,该多么不可思议 – 不幸的是有朋友告诉我,新版的敌后武工队,的确有这样的情节。。。

如果对《色戒》和《川岛芳子》我只是因为对历史较真有点儿不适应,对这个,我几乎就要达到恶心的地步了。因为人的生活环境不同,张爱玲可以产生的那种情感,是因为她生活在那样一个环境里才可以产生的,在冀中农村的环境中,这样的畸形恋情根本没有存在的基础,要是出来一个抢男霸女如张金龙一样的人物,倒更可信些。

真实的郑萍如是中统的玛塔哈特,死于在上海暗杀丁默邨的行动

回到《色戒》。

真实的丁默邨曾残酷杀害有民族气节的上海公共租界法院庭长郁华(郁达夫的哥哥),为日寇得力鹰犬。此人有大烟瘾,根本不是一个有男人气的人,光复后日夜惧死,一个杀人如麻的人变得忌讳极多,卑颜求命,言辞无耻,连同案都不能忍受。丁写了几十万字的东西谈自己可以怎样帮助**,以至于老蒋都动了心。最后还是陈立夫吃不消这条白眼狼,对老蒋喊道 -- 没有丁默邨我们就不能**了吗?(后来陈称丁之死时因为偷偷去武汉游湖激怒老蒋,似有洗白自己角色的意思)老蒋才最后决心杀丁。所以郑萍如最后会喜欢上丁简直是天方夜谭。

历史上的郑萍如在刺丁案中表现坚决,倒是杀手有问题。第二次刺丁一般说法是丁觉察有异及时脱身,但汪曼云后来曾讲问题是出在杀手身上。起用的杀手是在帮的一名神枪手,但是丁也在帮,这个人不知道要杀的是丁,当发现目标是丁默邨后大吃一惊,发挥失常,事后还找到上级大吵大闹。

郑萍如被捕后,汪伪方面曾通过郑的母亲木村女士出面劝说郑叛降,为郑拒绝。至此郑自知生路已绝,乃有“可杀不可辱”之言。因郑为中日混血儿,汪伪方面担心夜长梦多,遂枪杀郑萍如于沪西某地。

相对于当时中统军统大员被捕后纷纷变节的情况,郑的坚定可谓无愧于国。

“帮帮忙,打得准一些,别把我弄得**。”这是郑苹如对刽子手说的,留给人间的最后一句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7-10-30 14:42 | 只看该作者
别把我弄得**

这是俩什么字?居然也屏蔽?回头看老萨的BLOG去……



老萨的立场跟我很相似,对就是对,错就是错,不管有多大的理由和“外部条件”,不管有多少“艺术加工”,“历史真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07-11-1 17:26 | 只看该作者
电影和原作怎样先不说,D总转的评论很值得一读,虽然长了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07-11-1 17:49 | 只看该作者
别的不管!就是去看床上戏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07-11-7 21:02 | 只看该作者
汤唯那乳头硬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07-11-8 10:20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Kane_Schen 于 2007-11-1 17:49 发表
别的不管!就是去看床上戏的!


与期只是为了看梁操唯,我宁愿看兰兰姐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07-11-8 12:04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dboy 于 2007-11-8 10:20 发表


与期只是为了看梁操唯,我宁愿看兰兰姐姐


关键是难度很高啊!看风月大陆上的评论,好像AV里面都很少有难度这么高的动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07-11-8 12:12 | 只看该作者
难道还有比直升机人更历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07-11-9 16:12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Kane_Schen 于 2007-11-1 17:49 发表
别的不管!就是去看床上戏的!

别搞得老李以为我们没看过A片似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07-11-27 16:17 | 只看该作者
汤X就是欠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07-11-27 19:5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TinTin 于 2007-11-27 16:17 发表
汤X就是欠操

汤只不过个演戏的。而且照你这么说来,梁朝伟怎么办。fxxk axxhole?
首恶是作者,其次是导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07-11-27 19:59 | 只看该作者
都不对!首恶是那些凑热闹去看片的无聊人!尤其是到处打听有没有删节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

作战两千(COMBAT2000)成立于新世纪2000年,COMBAT2000品牌秉承精益求精的态度,以诚信为宗旨,力求获得广大用户的拥戴及所有合作伙伴以及供应商的支持。

联系我们

  • 地址: 广州市萝岗区科学大道起云路1号视联电子科技园A栋711室
  • 电话: (am10:00-pm17:00) 400 602 2000
  • 传真:+86-20-8231-1913
  • Email: sales@combat2000.com

分享到

新加入会员

© 2001-2013 COMBAT2000论坛.粤ICP备14001821号  Powered byDiscuz! X3.2 License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