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fk11_1956 于 2010-7-30 14:16 编辑
, k8 G$ ^6 x d" `# P* J哈哈,这位说的有点意思。老黄说万历那会儿就不好使了,张居正死后基本明就垮了,是不是这意思?比方说老蒋是zhengzhi上的失败,败于TG的农民政策。
4 w' D) Q* _: [) t# c' |( h' }; C1 t5 S5 R8 u
不过我这里不想说远,其实我知道关于老袁是个火星话题,我 ...3 I2 C9 H$ W+ ]
切特务 发表于 2010-7-30 04:24 ![]() + H: F( E( u e, I4 f* H
F0 F4 x; L9 j; ?3 s怎么说呢,个人观点如下:
) O) k: h* }/ o% t9 P7 e# k/ B# ] r: p/ o+ v; a
首先我认为袁崇焕不是罪人也不是英雄,两者他都没有这个实力。他犯的也不是路线错误,只是急功近利地如我国当前的某些官员般。因为他的老板实在是个急功近利的人,也怪不得他。* z" `( ~4 {+ U1 M7 t& o$ F" }
其他的评价就是取决于谁占领宣传阵地了。; M9 Q* D. g8 M M2 H
) |6 b1 u- L M2 u
张居正改革的目的和北宋王安石变法的目的都是富国,治吏,图强。当然北宋的欲望要大一些。就结果而言呢,两者的改革的确部分达到了“中兴”的作用,但之后的继任者再没有延续“中兴”,也都百年之内迅速亡国。所以明亡于万历和北宋亡于王安石变法的说法都有很多支持者。
0 p. ^9 `; U* g' Z( {5 G9 I( j3 ^
# N! f! v8 l$ l所以也可以说是到万历那会是不好使了,万历之后再也没有走过上坡路。相比北宋有富平之战前的西军,徽宗时还能收了燕云,亡的是莫名其妙,明朝亡国缺的从来不是理由。2 m7 N m4 W: J& c1 `1 P) K! s
$ E( S5 l. e; i$ {! |
所以我也认为拖不住,至少凭一个人或者几个人的确是拖不住。内忧外患自然气候恶劣,帝国政治军事体制效率低下,只能大破大立。3 x# V3 J+ V+ y, R" q$ I: e1 \$ L
7 H9 e$ y' z( V( f& }4 f' w明朝的主要矛盾比较尖锐的在于3 }& `% b4 N) p7 |$ a8 P/ v7 N$ |
一:董事长权利过大,没有总经理。如果摊上个能力较差的董事长,那么为维持机构运作必须牺牲效率。在此基础之上,经理层(文官集团)和董事长一直在进行博弈,而董事长往往是失败的一方,因为他不是意大利,只有一个人。6 q4 ]6 `& [, P& g, t4 h: d- E
7 r( X2 C3 P8 I! c) r6 a
二:经理层(文官集团)与秘书(太监)之间的斗争导致的太监阶层的畸形膨胀。皇权的唯一性扶植了太监阶层,太监阶层的膨胀导致了腐化的加剧(老子没文化,没廉耻。而且这是朱家天下又不是老子的天下老子又没儿子管他百姓死活、剥削的可持续性发展干啥?)
8 x% X4 ^: u" ?: E, c
" }# W9 T+ M3 x& b0 \三:政府合法侵害(侵占)权力不受限制,民不聊生。历朝末期土地兼并和人口激增永远是灭亡的主要原因,明朝尤其典型。只有新的朝代建立后土地重新分配和人口因战乱减少才能开始重新的一轮循环。所以只要农民有地就没人造反,少掉一个需要担心的大患。8 Z! S# O$ j" E6 J
' J% L$ x% c4 `" T
缓解了这些个矛盾,以我大明三百年对外战争来不议和,不割地,不赔款,不纳贡,不和亲,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光荣传统什么战略都可以搞定后金。战争拼的是国力,一力降十会嘛。, N \: k8 W2 [6 ]* a
2 m% J' [3 g; U: ]3 }4 I) X6 h倘若我穿越成袁督师,面对肯定兵败亡国的结果,还是认为他这个五年平辽的死法最有骨气最过瘾。我会跟丫一样~~
2 D4 i n& ]# w& ]; |) U4 t. h8 i# Q* K) g4 s
反正我不学孙承宗那样一步一步修堡垒(就是老蒋第五次围剿时的战法)。那个倒有可能拴住后金,但是我大明此时没这个财力也没这个时间& H" u8 v. {9 C, Y7 O: g
+ K! P. z! P. Z个人观点个人观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