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q8 G6 \3 l1 @& ]& r, F6 N$ r9 Q都先别骂,其实后知后觉其实挺好,先知先觉的都惨死了。% u! u: e3 m. j) e
电影真的是一杯酒,影院太杂,回家一个人好好再多酌上几口,弄不好就鼓捣出什么123... B n3 H1 k$ X6 V6 n7 j
话说久石让的音乐没赶出工来,这正成全了结尾的无巧不成书,回荡耳边,好听,真TMD好听... 2 S! w. j& S3 | ) C$ ^9 C7 e, j5 ^无耻的ZT开始: ( V9 G, {- Q5 t# y: Q0 b8 A9 z) I. U) ^- i$ f, ^
让子弹飞——革命理想主义的一出戏。 @7 T* x9 d _
8 D& ^. ~ C( t$ m' N
9 v5 e; b& E8 e/ G2 {: r. M
啊,没错,我是来写影评的。 5 y+ G$ r2 N7 D( U: V
看完电影发现大家都把电影能榨的都榨干了,从政治隐喻到姜文自传再到演员雕琢再到浪漫剪辑。我完全的插不上嘴,也说不上什么新花样。不过我总得写点什么,以表达我对姜文的热爱和对电影的夸赞。 / s: D- ]: Y7 s0 z. q4 I& h& z% c 影片的大结构我就不叙述了,为了方便文章与电影结合,我打算按照电影的叙事来铺开论点。 $ a) b$ n8 e( V9 N' @ 机遇。 5 g4 O' u$ }3 `# T
第一枪子弹起飞的时候,张牧之只想捞点钱。火车飞起来,师爷抓上来,闹钟响起来,机遇浮出来。他想当县长!!!作为一个参加过辛亥革命的落魄青年,心中那一团火焰重新被点燃了。他给了自己的一个借口,连蒙带骗的带了一票人进了鹅城。。。。。 . N2 l, h1 w( \, w4 P
窥人。 5 U) J: l$ [- [ I' r 黄四郎站在碉楼上面拿着望远镜,看着姜文穿着洋装,骑着大马,一定是看到了当年的自己~于是他说:霸气外露,找死。这是一个失败的革命理想主义者为自己多年的内心底气不足找的借口。为什么他是个失败的理想主义者?两颗地雷,一颗打响了辛亥革命,另一颗为什么在他手里?当年那些革命者呢?他是幸存者,也是获利者。他的理想已经被金钱和利益埋没,因为他看到多少个霸气外露的理想主义革命家丢掉了性命,他发现,理想主义赚不了钱,还要搭上性命。做个南国一霸不是挺好的嘛。让那些理想主义跟着辛亥革命那一响一起烟消云散好了~ & Q @+ r# r" |6 }5 V2 [
挣钱。 ; B, ^# E8 l" h, x4 _( _
关于权力的象征(惊堂木)和武力的象征(枪)搁一起所表达的政治隐喻(所谓枪杆出政权)我就不吐槽了,关键是后面来的那句“站着,还把钱挣了”,这他妈就是姜文故意的了!他就是要丢出一个老子照着自己的路子演,照着自己对电影的理解拍,也他妈能赚你个三四亿,你也别不服,你也别怀疑,我一不搞主旋律,二不搞偷票房,三不搞大宣传,甚至连预告片都剪得跟纪录片一样粗犷,但老子就是要挣钱,因为这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的最想证明的事情。。。这又让我想到了老罗在海淀剧院的那句话:“通过干干净净的挣钱让人相信干干净净的挣钱是可能的:通过实现理想让人相信实现理想是可能的;通过改变世界让人相信改变世界是可能的;即使是在中国!”虽然老罗很不待见子弹,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他跟姜文其实在做一件事儿。 8 s* H1 x7 W" K, b 剖腹。 + A8 j( @0 |! H' a* O 一个偏执狂所要面对的,就是你是否敢于用自己的生命去换取你所坚持的一点真理。在旁人看来,这就是一出得不偿失的悲情戏,但在六子心里,他觉得自己赢了。姜文说,你看,理想主义者就是会为了证明自己不计代价。可是当六子在临死之前喊着:“你们看啊,你们看啊。别走啊~”的时候,你的心里是不是也颤了一颤。 / X, P, G/ }% c9 l/ v+ f; b& _, G 公平。 : S, C0 }) @' L0 I3 y
张牧之面对着几百个下跪的群众,又恨又无奈的朝天开枪,一枪一枪振聋发聩,那一刻,他决定要把自己的理想践行下去,他必须得吓醒这帮子让人心疼又让人愤怒的家伙。他大吼着:我来这里,就为了三件事,公平公平还是公平。这你妈,这句话就算放在今天,也他妈没人信,可在张牧之看来,确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义无反顾在这一刻开始爆发。 ; c8 ?0 P& v4 @- u6 N 手段。 * F1 y+ f, T8 |& S 关于张牧之煽动群众,将顺民三天时间变成暴民的那一套,我实在是佩服的五体投地,希望有人能写篇文章深度剖析一下,我这里就不多赘述。我主要想掰的那一段是张牧之带着三兄弟骑着白马在中心广场上一圈一圈的转着,高呼着:枪在手,跟我走!!!起初的我以为姜文丢个两遍套路,群众们就顺风顺水的出来了,但姜文显然不想让你开心的那么快,甚至让你感到心慌。当他们一遍又一遍的大喊着,枪在手,跟我走,你坐在影院的时候心里是不是有些慎得慌,好像从脊椎里给你倒了一壶冷水,让你浑身不自在,然后你突然发现,曾几何时,你也是这样,满怀信心的跟朋友高呼着要做一件大事,但却发现他们的冷漠超过了你的想象。当然,电影归电影,当第一个枪头露出来的时候,我几乎要落泪。姜文说,会有这么一天的,但你要喊下去。 . t5 o! K, Q: F 对话一。 9 D9 b: W. l$ U. q3 l
最后,张牧之对黄四郎说,你和钱,都不重要,但是,没有你,很重要。谁没有你?是张牧之吗?不,是这个时代,这个时代,没有黄四郎这样的人很重要。理想主义者最终要收拾的,不是那些愚众,而是这些堕落的所谓精英。哦,你要说他们是张和陈,我也没啥意见,哈哈。 7 S$ e4 G6 t- L. [5 i1 w
对话二。 " l$ q0 }& C" S6 `; K4 {3 N. O' V1 V8 ]
张牧之还说,我只在乎师爷,夫人,老六,老二的命,你的帐不要跟我算。其实他才真觉得亏大了。一场革命的胜利,所付出的代价仅仅是四个好兄弟的生命吗?那个黄四郎替身血淋淋的人头,难道不是师爷,夫人,老六,老二的人头吗?他们现在都成了革命的牺牲品。我很想知道,张牧之砍完头之后躺在台子上,心里到底被搅烂成了什么样子。可姜文觉得还不够到位,于是他又在在结尾处硬生生的拆掉了张牧之和他的兄弟们,原因只是因为:大哥,和你在一起,不轻松。张牧之是太不轻松,一个理想主义者是不可能轻松的。或者,问问那些演员,跟姜文拍戏轻松吗?答案一定是与影片一致的。姜文要你明白,一个勇士在完成理想后,要佝偻着身子去跟他昔日好弟兄的屁股,只因为他发现自己压根离不了他们,这才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所要付出的最大的代价。 . `9 n/ J! J; v$ c8 g& e% z; o 脸谱。 5 J. q' x1 l! k) T
额,其实师爷是这部电影非常关键的一个人物,他要负责佐证理想主义,还要负责交代现实的无奈,还要演出大部分活在现实中人的心声,毫不留情的,也交代了革命带来的后遗症。师爷只不过是乱世之中的一个求生欲望较强的蚂蚁,他趋炎但是有情,附势却又有义,他笑的时候,你恨他,他哭的时候,你同情他。他是芸芸众生的缩影。一个没想做坏人但是无形之中走上了坏路的好人。和我们很多长大了的人们一样。 3 A5 f0 C+ a/ h# y8 L8 N
武举人,花姐,老三及众兄弟其实也各有特点,但超出了文章所要表达的意思,这里留给别人去写。 $ s" R3 j7 [4 c! c 废话。 ' K6 C) ]7 u6 G* u/ r0 P 几乎有两年没有认真写过一篇影评,可没想到这次为了姜文竟然稀里糊涂扯出这样一篇似评非评的好像心声一样的东西。这短时间遇到很多事情让我开始重新思考自己,发现两年来,自己变了很多,但有些东西,我其实没丢,只是被埋了起来,如今被起出来了,发现它依旧锃亮,还发着光。 6 A, F$ u+ W$ }% ? 5 s2 m4 D* s% _$ ?8 ^* d------------------------------------------------------------------------------------------- 2 a4 {1 k0 y+ l& ?7 J/ ~1 K! B8 W5 _/ k$ a% T
姜文的王朝永远不会到来.《让子弹飞》的一些暗线,隐喻,野心和吹捧。6 k |/ O7 s- S# V) B
6 o: P' W& g3 D" K" b9 R% F5 B B. s2 d, _+ g c# z+ `7 l) v
“由于对姜文过于卑躬屈膝,厚颜无耻的吹捧,该影评已被和谐。” 3 S* n% M' G+ O) h 这句是我在去看电影之前,已经准备好的影评(还是抄来的)。 - r1 `8 @) i# P* {1 L- e
吾辈俗人,花钱去影院只图消遣。回来吹吹水,网上吐吐槽。严肃客观的评价电影于我如浮云,就是带着这么强烈的偏见去看的电影。国产片导演就那么几位。考虑到他们近年的发挥惊人地稳定, 吾辈观影前,早已选择好了态度。 : ]) ~6 G" J# S& c; w
比如赵氏孤儿,陈凯歌肯定给我们带来悲剧。他就活在自己的那点小悲剧情怀里,老想拍一悲剧,还肯定又玩现了,整个一纯悲剧。我们买了电影票,聚精会神地盯着屏幕,唯恐事后骂得不够尖刻戏谑不够振聋发聩。 再比如让子弹飞, 姜文肯定给我们带来惊喜。我们买了电影票,就等着让他TMD给我们翻译翻译什么叫TMD的惊喜。 看不懂,就说这片真有深度,可惜太小众了。 看懂了,便把他当神来捧,唯恐自己的态度不够卑贱,拜倒得不够迅猛。 只恨“愿为姜文门下走狗”这种结构已在王小波徐文长身上用滥了。 ' Y6 F' x# a& Z5 i 人总是渴求被认同。所谓“人生得一知己,死而无憾”,描绘的就是这种渴求被满足时的快感。人性若此,无以抗衡。这群大导演大玩家,亦不能脱俗,只是口味略有偏好。冯小刚张艺谋什么的活明白了,追求票房认同。陈凯歌自负才华,追求带点文艺腔的装B青年的认同。吾辈小装青年,层次低,为与不装B的大众拉开差距,大家紧紧抱成鸡蛋状,追求蛋内认同,人称蛋同。还有些大装青年,最爱唱反调,追求与小装们拉开差距,显得层次高,自会有人贴过来膜拜他们,叫他们大神。 8 i2 j; y! R7 `7 m0 A% o
姜文拍电影,也图个被认同。他的四部风格各异的电影,都有强烈的自我表达欲望。每一个片中的“我”,包括夏雨演的,都是他内心的部分投射。其前三部电影表现出来的选本、选角的眼光,节奏、镜头的把握,讲故事谈思想的水平等硬实力,在吾等小青年心中已然封神入圣。但姜文不满足,他追求更广阔的认同。《鬼来》被禁,《太阳》票房不佳,这些不认同的声音在姜文心里絮絮叨叨挥之不去。 1 L4 X* Q$ e4 Y4 E/ o5 e 两年多后,姜文射出来的,是经过精心构化,寻求破局的子弹。他的野心是得到同行,大众,小青年,大神和官府共同的认同。一言以蔽之: 9 A, k- d& I `! [5 G
我姜文,“站着”也能把钱赚了。 3 D: W* Q% k' W9 n' @9 ?5 U 我从没见过国产导演有如此之大的野心,这野心听起来又如此的不可实现。同行是冤家,小青年想脱离大众,大神要高于小青年。 最重要的是,官府认同的,小青年和大神就不认同。大众同行还算容易同时取悦。但小青年,大神和官府这三群,在态度上冰炭不容。 # j" L) E4 k( R0 B
现实正是如此,在官府放行,喉舌大赞之后,电影自身素质迅速赢得了同行和大众的青睐。 广大小装青年们在短暂的观望后,看到宁财神同学的一句“姜文王朝来了!”后立即拜倒投诚。罗永浩,今何在等大神迫不及待地跟跳出来,“日,评价这么高,不至于吧。(这电影没啥思想啊)”,“下次拍个更有追求的电影”,“你们到底为什么激动啊”。 更极端一些的人开始咒骂,“姜文背叛了我们背叛了理想,腐化了拜金了追求票房了”。“站着,也能挣钱”这种事在他们眼里是没门的。 “你媚俗了大众,让大家都看的懂,你就已经跪下了。”“你媚俗了官府,不玩政治讽刺了,你就已经跪下了!”。 5 u8 m& k2 K Z6 P
连我这个不合群的小装青年,看完后也充满了疑惑。前两小时被导演带着高速狂飙,爽透了,结尾的节奏变化却让我无所适从。张麻子打倒了黄四郎, 最后却一无所得,兄弟女人也离他远去。他骑着白马缓缓离去的场景让我十分落寞。虽然最后的那场“起义”倾向危险…但这就是姜文电影里想说的么? ! |8 v4 M) o% ?6 F1 q( q% Y
子弹呼啸而来,透体而过,我却没一点感觉,好像没打中一样。搞的我连影评都不想写了。 5 _* Q4 G! ~8 L! p. P4 W 姜文说:“让子弹飞一会儿”。 & C" \! Z' Q6 A) ? j3 P
电影的开头,张麻子对着白马开了一枪,这枪瞄准绳结,打中却不打断。白马继续跑,绳索已不能吃力。让“子弹飞了一会”,绳索终于断裂,白马才四散跑开。电影的结尾,姜文对我开了一枪。 白马在我脑中奔驰一夜一天,绳索终于断裂, 我才舒服了。 # h: o) r @& ^: n; A 如果你看见了那思绪拖出来的暗线,就会明白宁财神说错了。“姜文的王朝,永远不会到来” + w$ c( r/ M `2 x3 Q8 Z8 Z9 \
影评这么多,吐槽点最多的就是周润发饰演的黄四郎了。这个地主恶霸,说单词,玩“介错”,还总要拽拽文,钱也多的离谱。这些特质可笑,不必要,也不合理。 但揭开暗线的线索,就在于这些“不合理”。 影片的暗线,几乎都巧妙得埋在笑料之下。 ' @$ B: `0 N1 W' P! H0 c2 G
问题1: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1920. : ?% t# z# L& | 葛优演的马县长,在刚进鹅城不久就说:“不好,我们来晚了,前任县长已经把税预征到90年后了,都到2010年了”。 原著中故事发生在193X年,是姜文特意改到1920年的。 2 H8 ~5 d: {% R' b+ B& O4 |) {
问题2:黄四郎只是个地主恶霸么? 没那么简单 1 ~) ^9 i9 r5 {) J' A# o 黄四郎交给假麻子(胡军)地雷时,说了很多:“北中国我不知道,但这种限量版地雷,整个南国只有两个”;“第一个在辛亥革命时炸了第一响”;“惊天,动地,还泣鬼神”;“1910,made in U.S” 1 [1 h8 s: u+ F" j$ i 辛亥革命发生于1911年,这1910年才生产。 黄四郎不但知道辛亥革命的地雷是什么型号,还拥有唯一一颗双胞胎地雷。 请问,黄四郎在辛亥革命中,发挥了什么作用? : i% t+ `/ W2 w& T! ?
黄四郎参与了在武昌起义的核心策划,是辛亥革命的老资格革命党!不信?下面还有佐证 : ^2 @ G, d/ o H# }0 P7 N
3 C, T9 Z: t& u$ i. [
问题3:张麻子只是个土匪么? 当然不是 5 H1 _$ c5 z; \
电影里很明白的说了, 张牧之,早年追随松坡将军(蔡锷),17岁时即为其麾下手枪队长。是讲武堂出来的(考虑到蔡锷,应为1909年成立的云南陆军讲武堂)。蔡锷在日本死后(1916),张牧之回国,落草。 & e& P! _) {- _, h 蔡锷何人?梁启超高徒,民国开国元勋,护国军神。 1911年辛亥武昌起义后20日,蔡锷就在云南发动重九起义响应革命。1915年又发动护国讨袁并取得胜利。张牧之早年即追随他,也算是 辛亥革命党对老资格。 ! }% V4 {% t; S" w' G6 L 张牧之和黄四郎还曾是革命战友? 影片给出了明显的线索 / C8 k) P8 D. Z
问题4:1900的一面之缘? . t+ i) K- S! s* z I4 a$ E5 e: z
张牧之与马邦德赴黄四郎的鸿门宴时, 黄四郎说。“20年前,我和张麻子曾有一面之缘”。从影片可以看出,黄四郎一开始就知道假县长就是张牧之就是张麻子。这句一面之缘,是他刻意点开的敲山震虎。影片确凿的发生在1920年。 20年前就是1900年。 . Z6 Z' B- P; ]. s
黄四郎和张牧之在这一年见过面? 那一年发生了什么? 我们继续从张17岁当上蔡锷手枪队长入手。 " P0 a6 H! q+ F* L) e+ W 问题是,张牧之现在多少岁,又是那一年遇上蔡锷的呢? ( m5 \& n: M$ V' c0 _3 | 蔡锷1882年12月出生,1899年在时务学堂的老师唐才常德资助下赴日本留学,1904年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 回国后先后在湖南广西云南等地练兵。 ) N/ f [: A2 V8 q: B! h 如果张是1904年后见到的蔡锷,那么1900年时张牧之不超过13岁。 这样的孩子不应引起黄四郎的注意。且1920年时33岁,似乎又嫩了一些。蔡锷活到此时也不过三十七岁。 1899年之前的蔡锷不过是个16岁不到的学生,虽然已经声名不弱,但也不至于配个手枪队长吧。 张蔡相逢,应为1899-1904年蔡锷留学时发生。17岁的张牧之,又为何会给一个留学生作手枪队长呢? ; v; C/ C- ?) n 查了一下,1900年时,唐才常策划在武汉发动“自立军起义”。 蔡锷闻讯即回国响应老师。但唐看他年纪小,就派他去湖南送信。 后来唐才常被张之洞拍平, 蔡锷身在湖南躲过此劫,又回了日本(其实这时候他才改名叫蔡锷,才去学军事)。我以为,张牧之当上蔡锷手枪队长,正是这一年。 估计是唐才常不放心蔡锷一个人走,派了张牧之这个同龄毛头小伙子,给他当的保镖--”手枪队长”(估计是光头小队长)。 这样算,1920年影片发生时张牧之37岁,也很符合人物形象。 7 E( L [! h5 A* ^2 ] 黄四郎会在1900年认识张牧之,两种可能。1是黄也参与了自立军起义,在武汉或者湖南见过蔡锷与张牧之。 2是蔡锷把这个手枪小战士一起带到了日本,然后在日本和黄有过一面之缘。 2 a7 p7 f2 G6 N4 r8 M8 @
我更倾向于后者, 因为黄四郎和张牧之,显然都在日本混过不短地时间。 7 q, i, c" ]5 S/ [) F9 ^
问题5:张牧之黄四郎都混过日本? 应该是,他们都对介错很熟 , g( L! @3 a3 }/ D
先来介绍一下介错: ( l& i6 c6 s! p
日本人不爱上吊爱切腹,他们觉得切死自己挺光荣的。 但切腹挺难操作,一刀捅进去,一时死不了还特别疼。身体倒得七扭八歪,挣扎起来满地的血,死相难看,特别不体面。故很多时候切腹者会让一个信赖的朋友当「介错」。介错人手持长刀站在其身后,在自杀者的短刀切腹的一瞬间砍下他的脑袋。 7 U5 a5 x3 U |8 y( e* k0 m* d0 x- f
切腹大家都熟,但介错就相对冷僻。 更别说在没网络和电视的1920年, 如果不是对日本文化相当熟悉的人,根本说不出这俩字吧。 / V( Z- o- h- i" h' {1 m2 j 黄四郎在鸿门宴上说“要是这三个人供出我来,我就切腹,请兄台当我的介错”。 张牧之说“你搞错了,介错人用的是长刀”。两个人应该都在日本待过相当长的时间。 尤其是黄四郎,好端端的中国人没事谁能扯到切腹去。张牧之要在日本混,只能是1900-1904年。因为1904年蔡锷回国后就没怎么去日本(其实我也不熟,蒙的),作为蔡锷的手枪队长,张牧之也不能去日本。等1916年8月,蔡锷病重去日本治病,当时张牧之一定跟着去了日本,但估计这段时间他可没兴趣研究什么切腹。何况11月初蔡锷就病逝了。 ) j5 V) s+ }7 e; y o ! B2 W: x8 T# c8 |# q' K 回答了这5个问题后, 我们重新看黄四郎这个人。 他留过西洋,也留过东洋。说话爱拽文,冒成语,国学功底算不错。你若把他看作一个土财主,这些设定显然有很蹩脚; 但若把他看作早期便追随孙中山的革命党, 那些设定就很恰当。 - |3 G/ [+ D4 [) p 黄四郎,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土财主。 他是一个腐化的前革命者,现当权派。 在鹅城,他是“官府”的代言人。 . ^( o9 D1 B( y4 f* w2 }$ V7 }0 Z6 q
我总结一下暗线: , H$ t$ o l6 [# f" Q y1 b" z
1900年,张牧之追随蔡锷到日本,并与黄四郎有一面之缘。 8 g5 ^7 {, ]5 g( L
1900-1911年,张牧之和黄四郎在同一个革命阵营,但无交集。 + Q2 u% e( N; C
1911年10月10日, 辛亥武昌起义,黄四郎为核心成员。 10月30日,蔡锷在云南发动重九起义,张牧之也算核心成员。 6 p7 e, |# n5 L1 t$ A 1911年-1920年. 辛亥胜利后,革命者黄四郎,开始利用手中的权利敛财。他投靠了实力军阀张敬尧(还是张宗昌? 其实我没听清楚。 总不能是张孝准吧)这座靠山后,愈发肆无忌惮,横征暴敛,更以故乡鹅城为根本苦心经营,控制了民国小半的烟土交易,大发其财。 , m, _8 T! V, l; F5 w. B+ w, p- c1 ^ 辛亥胜利后,革命者张牧之,不求权钱,继续追随蔡锷。 1916年蔡锷死于日本,此后张牧之对时局失望,干脆落草为寇。 8 W) @; Y) D1 N% H
1920年, 张牧之马邦德来到鹅城,电影开始。张黄斗法,掀起了一个小小的鹅城起义,胜利后张牧之分文不得,心爱的女人和他的兄弟们一起走了。这场“革命”,正如当年的辛亥革命, 他什么也没得到,甚至失去了很多。 他坐的chair, 也被别的man抗走了。 8 T9 |4 w; O2 e2 R5 s* i! W1 T" a7 {, p
这就是姜文在此电影里内藏的政治隐喻。 谁会投入革命?蔡锷这样的英雄会,袁世凯这样的枭雄会,但最后得权的一定是袁世凯;张牧之这样的爷们会,黄四郎这样的投机者会,但最后得利的一定是黄四郎。 当张牧之再次掀起鹅城革命,他不为财也不为权,不为女人也不为大众。他对黄四郎说:“没有你,对我很重要”。 2 }! a Z2 T5 p( R
如果你们觉得这个隐喻还不够过瘾, 鸿门宴上还有句台词。“彼时彼刻?” “恰如此时此刻”(谢绝联想,请勿跨省)。 9 O! t" {& |6 Q6 C/ r, S% M4 q
; j& r) @' s* X9 n; }2 V
问题6:姜文要干什么? “让子弹飞一会” 7 m" m* A# x# g1 ~ y7 d0 F # y2 v% ?+ A! W( p! m
解决了前5个问题,我们就明白姜文如何同时取悦小装,大神和官府三个群体了。 那就是打时间差。这是一部让子弹飞一会儿才能被解读出的电影,子弹中的火药藏在喜剧和商业的外壳之下,躲过了官府的剪刀手。 他若明白无误的指出黄四郎是由XX手段走上统治阶级的恶棍,配合最后的“鹅城运动”,那这片死的绝对比宁浩的《无人区》还惨烈。等子弹飞完,官府醒过神儿来,影片都下映了。 , R" K7 B1 }) w* F
: A+ H2 M l. S4 h) S& L
从技术手段来说,姜文为追求这个飞一会儿才明白的效果,刻意的将每一条重要的线索后埋一个包袱以转移注意力。 比如张牧之刚刚自陈身份,说自己跟松坡将军混过。 观众还没转过筋想清楚松坡是谁,葛优就跳出来插科打诨:“那一年,我十七岁,她也十七岁...”。在逗笑大家之余,将观众的注意力从“松坡”,“十七岁”这样的线索上转移开。避免影片立刻被看懂。 & ?1 d `# i/ `. s2 O & J" y/ h! i8 J% A
姜文的电影爱悄悄的牵扯些政治,但要把子弹对着官府打,未免自讨死路。他准备打向谁? 这就是本文最后要讨论的问题,也是姜文更大的野心所在。 看官们可以把他野心想的特别不怕死,但我可不敢胡写。我觉得他把枪口对准时下电影界,对准某位电影界的官府代言人。 ( k* ^4 A& c0 @' h; q1 G2 Z 7 H8 o* y0 f/ I" H# I- M& x 让我们再回顾一下姜文那句“我姜文站着,也能把钱挣了”。这点野心,观众都看的出来,也不难理解这句有点揶揄闷头挣钱的冯小刚。冯导岂是在于这点揶揄的人?还主动客串了汤师爷,和葛优联袂出演赚钱众。(冯导不但拍片赚钱发挥稳定,客串也是稳定的头五分钟就死。)汤师爷落水而死, 葛优演的马邦德为求活命,一直在冒充汤师爷。 可以说,在电影里,葛优代表了冯小刚。马邦德说的,就是汤师爷说的。也是冯小刚说的。 & X' G" H5 e8 t* h/ r. w; f# u9 h5 u
7 `8 k" u0 ^. X; c+ Q 2 D+ T& a. M4 ]8 P 7 J1 y2 F: j( A( d m 汤师爷要赚钱,他向谁跪? 官府代言人“黄四爷”。 他怎么着挣钱? 黄四爷带头出钱,其他人就得跟着出钱,回头把钱还给黄四爷,得利三七开。 " w2 E3 Q' x( V. Y8 b) O " z+ C# P. t: m9 m ?% K, l
张牧之要站着挣钱,也得在汤师爷的配合下,先忽悠“黄四爷”先出了一百八十万两银子才行。 6 J1 v! F8 r" t
7 f4 S; P7 J; R7 @% {2 T 1 L! h/ u" V1 T& Y
+ I1 \* D! e W) k5 i. H 关键问题来了,汤师爷想赚钱得跪官府代言人黄四爷,冯导演想赚钱得跪那位爷? 0 h+ a4 S! s2 K+ r
1 U6 F7 W9 ?6 u1 e/ B9 c4 t: W" b7 n j# r; N7 N, X* h % |+ j. F* G1 W G2 m; t 时下电影圈里, 有没有一个“爷”,是公认的官府代言人呢。这位爷,如果像黄四爷一样恶劣,已成中国电影的毒瘤,就够好了。这位爷,如果像黄四爷一样发家,先投身于“导”,一步步的向官府靠拢,终究成“爷”,就再好不过了。 3 m' Q9 k# D1 V0 o8 ]" j( J! f0 T s, b5 y P9 ^
有没有这样的一位爷,让姜文这种爷们电影人觉得。“X爷,没有你,对我很重要”。线索还在电影里 " f& u$ j; Z" C8 i / F, f- w" ?5 S q2 X, I 理解子弹的政治隐喻,突破点在于姜文相对于原著,对故事发生时间的改动。 6 u3 d* s3 [& P& H3 Q. q
+ o0 y" |& p8 p/ Q3 ~ 理解子弹的现实所指,突破点在于姜文相对于原著,对角色姓名的改动。 , |' S( P: S& K5 H$ p) F2 ` 在原著里,黄财主的原名叫黄天榜,”黄天棒”. 在电影里,叫作黄四郎,“黄四爷”。 , ~' c3 \- R9 A1 [( m5 ]) D 7 q: n" ]* E, B6 F ) @8 X- b* r+ ] T6 j$ R# Y
) l, d# Y* X; Y# t7 f
韩三爷,您得多么的无畏,才敢于把自己的名字,放在这片儿的出品人上? 您给这电影投了多少钱来着, 别是一千八百万 + @4 w# r0 {, w' M. a% l
4 H6 O ^- E) O (原著师爷姓陈,没县长这人。 电影里分别安上汤,马二名。将将是个“冯”字,有点附会,放括号里图个好玩吧) 8 d/ G+ Y! F1 Y
: ]6 Z7 N) A. c: Z8 ?4 j! v ; ?! e' O: ?: B) c - Z/ G* r, T7 A+ ?' g8 W + I3 C) ~7 x$ R+ r. o7 o6 B- Q0 ` 5 p! A/ |- X6 R" L, Z: j! n " z8 i) k) \2 ~7 g& J+ Q+ U
- W9 b4 p) W& Z& d6 q" E8 |2 L
在电影后半, 张麻子对着黄四爷派出来的马车,虚射一枪,“让子弹飞一会”。 片刻,枪声四起。 - j) \9 w _! d! [6 g
! `8 {3 G. v# F$ l# n- y4 \ 《让子弹飞》上映一会后,终会成燎原之势。其它手里有枪的导演,编剧,演员,杂志,评论家们,都会迫不及待的把肚子里藏了多年的子弹打出去。 # k3 o0 r0 r: X, \& v' _! N
, r- C/ G( [' Y) o! y3 G' S
姜文必将瓦解一个“三爷的王朝”,“剪刀手的王朝”。让黑马们倒下,白马们得以挣脱沉重的束缚。但”姜文的王朝”,永远不会来临。他会从容的从椅子上站起来,让别人搬走。自己骑上白马,悠然的离开我们的视线,化为一个传说。 p* ~8 D% G5 x: B8 D
8 L% ^( w8 F/ h2 ]3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