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0 G- I K- o( e6 Q2 x! \6 G红色反光带是我自己贴的(有人是刷红漆),作为辅助视觉提示,保证弹闸准确到位,最大限度缩短更换时间。现在好像用不用都差不多,但就留在那儿了。要是握柄下方开口没有略为增大的枪就不能这样,不然换弹闸会把反光带刮下来带进枪中,说不定还给上了膛,那就要了命啦。 8 u8 Z) T1 o1 ?. n5 W, u; m/ x2 k* z# S( N/ d+ {
0 q% `( P+ D3 m* h C& Y+ h2 F
套筒前端M&P Pro刻字和红色光纤管准星 9 [& |& I- {5 X# K0 d% d & [8 Z2 O# d% H" s6 m6 ?7 B6 F
* x4 w, e0 M% |" t
枪口细节:枪管,复进簧导杆,套筒座下附件导轨 5 {1 B3 U/ h: T+ G, L! K& C1 q( i5 k& }4 ^7 H |8 x
. d+ [8 x, ?- {9 A
上下两段关节式扳机保险,扣动上半部分扳机不会移动,和格洛克扳机中心一片扳机保险异曲同工,在我看来都没什么用处。扳机正上方是分解杆,分解杆后是空仓挂机解脱钮。 ( e7 l" m: n/ r$ ^( }, Y " O' B' }1 J! V0 P7 O
9 ? l; L, X! D% L! _
套筒顶部:从左至右分别是缺口,抛壳口/枪管套筒锁定块,中间有检查上膛子弹的观察孔,最右边是准星 ( V! h6 Q2 j1 W3 \& x7 I ( t0 E @, \/ W
0 @/ v, I& n* B/ Z1 [1 N5 \; ?分解开始,解脱开向下旋转90度,套筒从套筒座卸下,枪管和复近簧还在套筒内 ( n: I- Z i, E- R4 o8 e , w- x' e- h ?8 v" C " O+ ]: i# U0 N5 [6 e- V& e0 l7 c维护分解完成,从上至下主要部件为套筒,枪管,复进簧和导杆(一个部件)和套筒座/枪身,除非是零件更换,普通维护分解到此就可以了。 7 F2 d p* u, Y% W) j" v9 q( | 6 Q+ m6 v$ E# }5 _* m
6 O2 R; u; s: ~1 k
套筒座顶部,可以看到中间和后部共四个嵌入套筒座供套筒导轨移动的铁片,面积比格洛克和HK的要大而且最外端有些弧形,有助于逐步均匀磨损。 - J: r- q& c) a6 q7 s' Z% i ; [1 _: \0 J( [$ ]3 l h
5 _. f# k( L# u8 O6 Q# _/ t2 D1 _% @
套筒座细节:扳机连杆带动撞针保险推杆和阻铁推杆向后运动,撞针推杆斜面顶起套筒中的撞针保险,阻铁推杆斜面顶起阻铁前端造成阻铁后端向下最终释放撞针挂钩。扳机连杆,撞针保险推杆和阻铁推杆在闭锁没有完成,套筒没有到位时都略为向边上移动,从而使阻铁推杆和阻铁断开,这就是不到位保险。每次击发后扳机释放前这些连杆也在边上位置使阻铁不会再次被释放形成全自动,扳机松开后这些连杆略为向前运动并弹回到原: m8 p3 s, J; r6 r% v; i
$ |& e7 T8 x2 \8 E% [
来位置,阻铁推杆也就再次回到阻铁前方做好下次击发准备。下一个图中可以看到套筒上的凹槽形状和圆柱形撞针保险和末端中间的撞针挂钩。 ' c4 T& C: z( V Z/ N8 I0 _8 Q
( K) T P8 ~8 i2 o( a e+ l. b套筒内部,注意内部凹槽形状,圆柱形撞针保险,撞针挂钩和上面套筒座内击发零件的对应关系。撞针等击发组件可以在拿掉套筒底盖后取出。银白色圆柱体的撞针保险在扣扳机后会被撞针保险推杆顶起,这样击发后撞针才会打到底火,不然上膛的枪扔地上也不会走火。 4 A) X. p! j+ Y: ?- z' d$ `0 O1 W9 x0 u3 n4 q, [9 P
, ~; x' L8 ?" V( c/ A" o完整的内置击发组件,这之前是塑料套筒底盖,之后是套筒。可以迅速独立更换,只需一把小螺丝刀和一两分钟就可以完成。所以平时虽然空枪击发的次数比实弹多几百倍,但不使用教练弹保护撞针。而且可以看到空枪击发时撞针撞击套筒内壁的部分和撞针本身设计很厚实,空枪击发打断撞针可能要几万发。 5 k7 l& l. t2 D i4 ?# ]" \4 Q. k8 e1 F: |) ]6 Y) c$ f
0 R) T! q9 ]. r内置击发组件完全分解(无须工具):撞针,撞针弹簧(长的那根),撞针弹簧套(小的白塑料),撞针套,撞针套弹簧。一般不需要这样分解,可以一次更换整个组件。 2 U: a: U( V: _+ v 0 }# r: F6 W' 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