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战2000论坛

标题: 关于手枪,困扰我多年的几个问题 [打印本页]

作者: 357    时间: 2009-6-25 09:14
标题: 关于手枪,困扰我多年的几个问题
本帖最后由 357 于 2009-6-25 09:16 编辑

问题1:手枪发射时套筒后坐,弹壳与套筒二者之间谁是施力方?
问题2:续前题,若弹壳为施力方,那套筒上抽壳钩的作用是什么,从字面意思理解,抽壳钩是把弹壳从枪膛里拉出来,拉壳的力按理说应来自套筒,而套筒又是受弹壳的后坐力。最终情形就是,弹壳施加向后的力量,推动套筒后坐,套筒上的抽壳钩再拉动弹壳向后运动?晕
问题3:看过高速摄影机拍摄的手枪设计视频,为什么弹头出膛后套筒才开始后坐而不是同时进行?
问题4:根据物理中动量的相关知识,若强行顶住套筒不让其后坐,弹头出膛的初速是否会增加呢?
本人对手枪了解不多,可能对上述问题存在一些理解上的误区,诚心请教各位达人予以解答。
作者: xiaomum    时间: 2009-6-25 11:25
知道一些,不过不敢乱说怕露丑,求高级军官解答……
作者: reebok325    时间: 2009-6-25 11:38
我的理解,问题1、2,弹壳为施力方,抛壳勾的作用是使弹壳朝固定方向-右后方抛出,而并非是把弹壳向后拉。问题4,会增加,所以才会有无壳弹的研发。
作者: terry_001    时间: 2009-6-25 11:54
施力方是火药气体,既不是弹壳,也不是套筒。

抽壳钩我记得本身是不动的,弹壳后座到一定程度被抽壳钩拉住靠惯性自己飞出抛壳窗。
好像抽壳钩是固定的吧?我记得以前从哪里看到过这么个分解的GIF图片。日了 忘记了~
作者: leehao    时间: 2009-6-25 12:04
抽壳钩拉住弹壳随套筒后座,到一定位置弹壳将被抛壳顶撞出,弹壳以抽壳钩为支点做运动,飞出抛壳窗。
作者: fansonic    时间: 2009-6-25 12:13
问题1:手枪发射时套筒后坐,弹壳与套筒二者之间谁是施力方?
问题2:续前题,若弹壳为施力方,那套筒上抽壳钩的作用是什么,从字面意思理解,抽壳钩是把弹壳从枪膛里拉出来,拉壳的力按理说应来自套筒,而套筒又是 ...
357 发表于 2009-6-25 09:14


手枪完成自动循环有很多方法,比较常见的是自由枪机和枪管偏移以及枪管旋转,对采取这些方式的手枪来说,弹壳和套筒间弹壳算是施力方,不过给套筒施力的主要还是瞬间膛压。

所以,在套筒向后移动的时候,弹壳未必就完全退出了弹膛,而且击发后弹壳会变形甚至卡死,所以必须有拉壳勾来辅助退壳,而且拉客勾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是固定弹壳以保证弹壳退出的轨迹一致

假设是全自由方式,击发和退膛的动作几乎是同时进行的,这样就无法保证足够的膛压让弹头高速脱离枪管,因此现代的手枪都有延迟开锁设计,枪管偏移和旋转等等都是一种延迟开锁的方式。他们的原理基本都是利用高膛压锁死弹膛,只有当子弹飞出枪管膛压降低到一定程度后,才能开锁进行弹壳退膛动作。

理论上没有后座缓冲机构的话弹丸能量会大一些,但是实际上并不是这样。因为枪管的长度是有限的,所以弹头的最大初速就被枪管长度和膛压限制了.不管火药燃气的总能量是多大,枪口动能都是固定的。既然如此,何不用燃气的多余动能来完成枪机自动循环动作呢。
作者: fansonic    时间: 2009-6-25 12:20
弹头的枪口动能可以简单的看成 膛压*枪管长度  而在有延迟开锁的机制下,在弹头没有飞出枪管前膛压是相对不变的
所以,就LZ的第四点来说,强行不让退膛,也不会增加弹头出膛速度
作者: 357    时间: 2009-6-25 12:49
手枪完成自动循环有很多方法,比较常见的是自由枪机和枪管偏移以及枪管旋转,对采取这些方式的手枪来说,弹壳和套筒间弹壳算是施力方,不过给套筒施力的主要还是瞬间膛压。

所以,在套筒向后移动的时候,弹壳 ...
fansonic 发表于 2009-6-25 12:13

虽然还不是很明白,但感谢这位朋友的答复,从你的答复中问题3应该可以得到解决了,延迟开锁导致弹头先出膛套筒再后坐。同时也感谢参与讨论的朋友。
作者: 末三    时间: 2009-6-25 13:41
DE类的导气式 是通过火药燃气推动活塞再带动枪机/套筒后坐 所以弹壳是受力方

自由枪机 枪管偏移式 结构其实更简单 但解释起来比较复杂:
枪弹击发的瞬间 火药会挤压弹壳的各个方向 这时弹壳跟弹膛紧密接触 因为压力的缘故相互摩擦力非常大 弹是抽不出来的 但相对与枪机而言 因为四周压力相等 所以相互抵消 只有朝后的压力
作者: 123456789123    时间: 2009-6-25 21:46
答1:手枪一般采用的是枪管短后座或自由枪机式自动原理. 这两种原理都是枪弹击发后,火药燃气推动弹壳顶住枪机后坐,按一般的理解可以说弹壳是施力方
答2:当弹壳后座到抛壳挺位置时,抛壳挺是有阻力的,加之弹壳的质量小,动能消耗大,而套筒的质量大,后座惯性大,这时拉壳钩的作用是钩住弹壳的底缘,将弹壳强行抽出,再由抛壳挺弹出抛壳口
答3:当枪弹击发时,火药燃气作用在弹头和弹壳+枪机+套筒的力是一样的,而弹头的质量比弹壳+枪机+套筒的质量要小得多(只有后者的几十分之一),因此弹头的速度比弹壳+枪机+套筒后座的速度快几十倍,加之手枪的枪管又比较短,所以您就会看到弹头出膛套筒才开始后座
答4:在答3里已经说过,火药燃气作用在弹头和弹壳+枪机+套筒力是一样的,这个力与弹壳+枪机+套筒是否后座无关. 事实上,在问3里您也说了,弹头出膛以后弹壳+枪机+套筒才开始后座,所以即使强行顶住套筒不让其后坐,弹头出膛的初速也不会增加
作者: fansonic    时间: 2009-6-26 09:29
答2:当弹壳后座到抛壳挺位置时,抛壳挺是有阻力的,加之弹壳的质量小,动能消耗大,而套筒的质量大,后座惯性大,这时拉壳钩的作用是钩住弹壳的底缘,将弹壳强行抽出,再由抛壳挺弹出抛壳口
答3:当枪弹击发时,火药燃气作用在弹头和弹壳+枪机+套筒的力是一样的,而弹头的质量比弹壳+枪机+套筒的质量要小得多(只有后者的几十分之一),因此弹头的速度比弹壳+枪机+套筒后座的速度快几十倍,加之手枪的枪管又比较短,所以您就会看到弹头出膛套筒才开始后座
123456789123 发表于 2009-6-25 21:46


你的这两个回答是错误的
当弹壳接触到抛壳挺的时候已经完全退出枪膛,不存在被拉壳勾强行抽出。
线膛枪弹头的直径都大于枪管口径,如果没有延迟开锁机构,子弹无法打出枪管。
作者: AK74MS    时间: 2009-6-26 19:18
没有抽壳钩,弹壳又怎么出枪膛的啊

还辅助
作者: WILL719    时间: 2009-6-26 19:48
当弹壳接触到抛壳挺的时候已经完全退出枪膛,不存在被拉壳勾强行抽出。
fansonic 发表于 2009-6-26 09:29

拉壳钩不动作的话请问弹壳是如何退出枪膛的?
作者: zzzbia    时间: 2009-6-26 21:15
枪械的自动循环就三大原理,只要搞清楚就不难理解了:
1、后坐力(reciol):枪管与枪机,对于手枪是枪管与套筒,在击发后一起后坐,然后开锁,枪机或套筒继续后退进行退壳等动作。M2重机枪,1911、glock等多数手枪采用此原理
2、惯性后坐(inertia blow back):火药燃气直接作用于枪机,枪管是固定的,也就是自由枪机了。64式等手枪采用此原理
3、气体作用(gas operated):貌似手枪就只有沙漠之鹰采用此原理。
问题3很容易解释。不管采用哪种原理,枪机都会在膛压降低到安全值之后才开锁,例如M1911,枪管上有闭锁槽与套筒的相咬合而闭锁。就算是自由枪机,弹壳膨胀与弹膛的粘滞力、复进簧弹力、枪机摩擦力等会延迟开锁的时间。
问题2:对于采用枪管短后坐原理的手枪,开锁的时候也是枪管与套筒分离的时候,此时枪管后坐到位,套筒继续后坐,弹壳确实是抽壳勾抽出来的。不过对于自由枪机的我就说不清了,或者抽壳钩只是一个辅助或者赋予抛壳方向的作用??还请高手解答一下……
作者: 123456789123    时间: 2009-6-26 21:57
本帖最后由 123456789123 于 2009-6-26 22:00 编辑
你的这两个回答是错误的
当弹壳接触到抛壳挺的时候已经完全退出枪膛,不存在被拉壳勾强行抽出。
线膛枪弹头的直径都大于枪管口径,如果没有延迟开锁机构,子弹无法打出枪管。
fansonic 发表于 2009-6-26 09:29
是您错了。1:当弹壳底缘接触到抛壳挺时弹壳就开始减速,此时拉壳钩就强行将弹壳拉至抛壳挺位置,以便将弹壳弹出  2:后座不等于开锁。延迟开锁结构的工作原理如下:枪机推弹入膛并闭锁后,在复进簧力的作用下,枪弹、机头、机体三者彼此贴合为一体,机头闭锁支承面与节套闭锁支承面之间形成一个间隙,即闭锁间隙,此状态为待发状态。击发后,在火药燃气压力的作用下,弹丸向前运动,弹底压力推动弹壳、机头、机体三者一起高速向后运动。当运动到闭锁间隙消除;机头上的闭锁支承面套锁支承面相互贴合,此时弹壳、机头停止运动,机体惯性后退,与机头分离。当机体走完开锁前的自由行程后,通过其上的开锁螺旋面带动机头回转开锁,完成抽壳、抛壳、压倒击锤,后坐到位等动作。然后在复进簧力的作下,机体带动机头复进,抵弹入膛、闭锁,又呈待发状态,一个自动循环完成。以此类推。也就是说,枪机开始后座的时候,由于闭锁间隙的存在,此时并没有开锁。所以弹头出膛枪机才开始后座的现象与延迟开锁结构无关
作者: fansonic    时间: 2009-6-26 23:07
拉壳钩不动作的话请问弹壳是如何退出枪膛的?
WILL719 发表于 2009-6-26 19:48

这个问题你要去问10楼,至少,在弹壳能接触到抛壳挺的时候,就已经完全退出枪膛了
作者: fansonic    时间: 2009-6-26 23:18
是您错了。1:当弹壳底缘接触到抛壳挺时弹壳就开始减速,此时拉壳钩就强行将弹壳拉至抛壳挺位置,以便将弹壳弹出  2:后座不等于开锁。延迟开锁结构的工作原理如下:枪机推弹入膛并闭锁后,在复进簧力的作用下,枪弹、机头 ...
123456789123 发表于 2009-6-26 21:57


弹壳为什么会减速?
作者: 123456789123    时间: 2009-6-26 23:30
本帖最后由 123456789123 于 2009-6-26 23:41 编辑
弹壳为什么会减速?
fansonic 发表于 2009-6-26 23:18
我在10楼的答2里就已经回答过了,我再回答一遍:抛壳挺是有阻力的!
作者: bigdick    时间: 2009-6-26 23:38
我稍加一点, 並不是所有的槍都一定要有抓弹鈎才能退壳的, 有些槍根本没有抓弹鈎, 當然, 有會更好...尤其是碰上哑弹的時候...
作者: 123456789123    时间: 2009-6-26 23:40
这个问题你要去问10楼,至少,在弹壳能接触到抛壳挺的时候,就已经完全退出枪膛了
fansonic 发表于 2009-6-26 23:07
当弹壳底缘接触抛壳挺的时候,弹壳还没有完全退出枪膛. 事实上,拉壳钩的作用是克服抛壳挺的阻力,将弹壳拉至顺利抛壳的位置.如果不清楚退壳机构的运作,最简单的方法可以去参考一下手动枪机的枪械,整个退壳过程一目了然
作者: fansonic    时间: 2009-6-27 00:00
我在10楼的答2里就已经回答过了,我再回答一遍:抛壳挺是有阻力的!
123456789123 发表于 2009-6-26 23:30


你是说抛壳挺是也活动的是么?
作者: 123456789123    时间: 2009-6-27 11:17
你是说抛壳挺是也活动的是么?
fansonic 发表于 2009-6-27 00:00
抛壳挺是固定的。抛壳挺的阻力和抛壳挺活不活动有什么关系?
作者: 123456789123    时间: 2009-6-27 11:25
我稍加一点, 並不是所有的槍都一定要有抓弹鈎才能退壳的, 有些槍根本没有抓弹鈎, 當然, 有會更好...尤其是碰上哑弹的時候...
bigdick 发表于 2009-6-26 23:38
除了没有列装的德国G11无壳弹步枪,您还能举例说明没有拉壳钩的枪吗?
作者: 末三    时间: 2009-6-27 11:36
除了没有列装的德国G11无壳弹步枪,您还能举例说明没有拉壳钩的枪吗?
123456789123 发表于 2009-6-27 11:25

大部分左轮......
作者: 穿短裤的暴徒    时间: 2009-6-27 12:36
大部分左轮......
末三 发表于 2009-6-27 11:36


还有打铅弹的工字牌汽枪   

我没说还有火绳枪和燧发枪 厚道吧
作者: 123456789123    时间: 2009-6-27 13:11
还有打铅弹的工字牌汽枪   

我没说还有火绳枪和燧发枪 厚道吧
穿短裤的暴徒 发表于 2009-6-27 12:36
我必须承认,我错了.......
作者: fansonic    时间: 2009-6-27 14:45
抛壳挺是固定的。抛壳挺的阻力和抛壳挺活不活动有什么关系?
123456789123 发表于 2009-6-27 11:17


既然抛壳挺是固定的,那么抛壳挺的阻力怎么说起?
你不如干脆画张图来说明抛壳挺是如何给弹壳施加阻力让其减速的吧
作者: 穿短裤的暴徒    时间: 2009-6-27 18:03
既然抛壳挺是固定的,那么抛壳挺的阻力怎么说起?
你不如干脆画张图来说明抛壳挺是如何给弹壳施加阻力让其减速的吧
fansonic 发表于 2009-6-27 14:45


我想只是他没有表达清楚  

比如说抛壳挺有个斜面 那就会有阻力了

其实就算是平面只要磨擦就会有阻力

呵呵

这个问题就暂且放过他吧

他已经败掉一轮了
作者: 123456789123    时间: 2009-6-27 22:05
本帖最后由 123456789123 于 2009-6-27 22:11 编辑
既然抛壳挺是固定的,那么抛壳挺的阻力怎么说起?
你不如干脆画张图来说明抛壳挺是如何给弹壳施加阻力让其减速的吧
fansonic 发表于 2009-6-27 14:45
实在对不住,我连上传照片都不会,更不要说自己画图上传了。在此我尽量用语言表达得清楚一些,如果您还不明白,那我也没有办法。抛壳挺按抛壳动作有无弹簧缓冲,可分为刚性抛壳挺和弹性抛壳挺(比如李-恩菲尔德的抛壳挺其实就是一颗拧入机匣内的螺丝)。但不管刚性抛壳挺还是弹性抛壳挺,它的作用都是给弹壳施加一个横向的压力,使弹壳可以横向弹出。抛壳挺的阻力就来自这个横向的压力。抛壳挺相对枪机而言是固定的。您明白了吗?另外,我觉得奇怪的是,您连最基本的枪械结构和原理都不清楚,怎么还能振振有词的评论人家的对错?
作者: zzzbia    时间: 2009-6-27 22:14
一般来说,抛壳挺作用于弹壳底部的七、八点钟位置,抽壳钩在两点钟位置向后拉弹壳,两者形成力矩,故弹壳向右上方抛出……fansonic兄,不要想得太复杂了。
作者: 123456789123    时间: 2009-6-27 22:19
我想只是他没有表达清楚  

比如说抛壳挺有个斜面 那就会有阻力了

其实就算是平面只要磨擦就会有阻力

呵呵

这个问题就暂且放过他吧

他已经败掉一轮了
穿短裤的暴徒 发表于 2009-6-27 18:03
我只能说非常遗憾,就这个问题而言,不是FANSONIC放不放过我,而是他连最基本的枪械结构和原理都不太清楚
作者: 穿短裤的暴徒    时间: 2009-6-27 22:45
哦 就算打平了  他输在不太清楚 你败在过于托大

呵呵 下次换个话题再来过
作者: AQ龙    时间: 2009-6-27 22:56
本帖最后由 AQ龙 于 2009-6-27 23:04 编辑

回答1、现代自动手枪采取枪管偏移(柯洛克系列)以及枪管旋转(中国92枪)来解锁,子弹发射后(未出枪口)在未解锁前,枪管(连枪膛)及枪膛内的蛋壳与套筒在物理学上来说是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子弹的质量不大,即使有极高的加速度的情况下并不足以使相比很重的套筒整体(连枪管、枪膛、蛋壳)后移,何况还有复进簧顶着,即使有少量的力也都传到手掌上。不知LZ有没记得中学物理课上的实验?一个大的金属球和一个小的金属球中间放个压缩的弹簧~~~当弹簧释放时大球基本不动小球飞了出去,就是这个动量的原理
作者: AQ龙    时间: 2009-6-27 22:58
本帖最后由 AQ龙 于 2009-6-27 23:27 编辑

回答2、子弹出枪口后高压火药燃气喷出,这个时候有相对较大的压力作用在枪管和弹壳上但枪口的压力骤减、而蛋壳内的火药还有部分在燃烧在增加压力,巨大的(相对)压力差使得套筒、枪管和蛋壳克服复进簧的力而后座,这里注意未解锁前滑套和枪管和蛋壳还是在物理学上还是一个整体的。
当套筒退到一定距离(一般不是很长)时枪膛(蛋壳)和枪管内的压力也到了安全的范围内枪管和套筒间的解锁装置开始发挥作用,解锁的时机很重要,经过工程师计算过的。然后枪管(连枪膛)被停止而滑套和抽壳钩继续在惯性的作用下后座从而拉出蛋壳

综合来讲LZ还是没有把套筒和枪管和弹壳再没有解锁前看成一个整体来对待,解锁后火药燃气已经没有压力了,抽壳完全靠的是惯性了
作者: AQ龙    时间: 2009-6-27 23:00
本帖最后由 AQ龙 于 2009-6-27 23:12 编辑

回答3、回答1已经回答了
回答4、所以说子弹出膛前根本滑套就没动,顶不顶都一样,滑套的后座能量来源于枪口喷射的火药气体而不是子弹的的反方向动量,请LZ区分动量和能量的区别。
作者: zzzbia    时间: 2009-6-27 23:17
123456789123兄,抛壳挺对弹壳施加横向力的枪械是存在的,不过恕在下才疏学浅,脑海中搜索不出实在的例子。至少包括您所举例的李-恩菲尔德在内的大部分枪械,抛壳挺对弹壳的作用点在弹壳底部的七、八点钟位置,作用力是向前的,与抽壳钩的后拉力形成力矩或者说以抽壳钩为支点把弹壳抛出。
对于刚性抛壳挺,是弹壳向后撞击抛壳挺,反作用力向前,例子有李-恩菲尔德、SKS等;
对于弹性抛壳挺,向前的抛壳力是由抛壳挺簧提供的,作用点同样是弹壳底部七、八点位,例子有M16等。

表述不规范,请见谅。如不清楚可以参看SKS、M16的枪机头照片。
作者: fansonic    时间: 2009-6-27 23:27
实在对不住,我连上传照片都不会,更不要说自己画图上传了。在此我尽量用语言表达得清楚一些,如果您还不明白,那我也没有办法。抛壳挺按抛壳动作有无弹簧缓冲,可分为刚性抛壳挺和弹性抛壳挺(比如李-恩菲尔德的抛壳挺其实就是一颗拧入机匣内的螺丝)。但不管刚性抛壳挺还是弹性抛壳挺,它的作用都是给弹壳施加一个横向的压力,使弹壳可以横向弹出。抛壳挺的阻力就来自这个横向的压力。抛壳挺相对枪机而言是固定的。您明白了吗?另外,我觉得奇怪的是,您连最基本的枪械结构和原理都不清楚,怎么还能振振有词的评论人家的对错?
123456789123 发表于 2009-6-27 22:05


对不起,我对枪械结构和原理还是了解一些的,只不过你的说辞实在是太让人震惊了。

既然是抛壳挺,既然你也说到刚性抛壳和弹性抛壳,那么这个给弹壳减速的功能又是怎么来的呢?麻烦你解释一下。

难道说让弹壳撞上然后换个角度弹出去就是你说的减速?
作者: fansonic    时间: 2009-6-27 23:43
似乎已经离题了,既然123说我不懂结构,那么我们还是回到最初的问题上来吧

答2:当弹壳后座到抛壳挺位置时,抛壳挺是有阻力的,加之弹壳的质量小,动能消耗大,而套筒的质量大,后座惯性大,这时拉壳钩的作用是钩住弹壳的底缘,将弹壳强行抽出,再由抛壳挺弹出抛壳口
答3:当枪弹击发时,火药燃气作用在弹头和弹壳+枪机+套筒的力是一样的,而弹头的质量比弹壳+枪机+套筒的质量要小得多(只有后者的几十分之一),因此弹头的速度比弹壳+枪机+套筒后座的速度快几十倍,加之手枪的枪管又比较短,所以您就会看到弹头出膛套筒才开始后座
123456789123 发表于 2009-6-25 21:46


参看红字,弹壳已经退到抛壳挺位置了,123说还要将弹壳强行抽出,123认为此时弹壳依然在卡在弹膛中?

既然弹头是靠速度快枪管短所以才能比套筒后座到达时候先出管,那么123的意思是:如果有步枪的枪管长一点,就能出现枪机开始后座的时候子弹还没出枪管的情况。是吗?
作者: bigdick    时间: 2009-6-28 00:14
本帖最后由 bigdick 于 2009-6-28 00:25 编辑
除了没有列装的德国G11无壳弹步枪,您还能举例说明没有拉壳钩的枪吗?
123456789123 发表于 2009-6-27 11:25


Beretta 22 (新的Bobcat也没有), Taurus
Rogak 9mm
以前工作曾接觸過這几柄
作者: WILL719    时间: 2009-6-28 08:34
12345关于抛壳的描述以一些较常见的形式为例来解释是没错的,只是描述与理解出现偏差了。
看下图左侧抓壳钩与右下角抛壳挺之间关系工作原理就一目了然了。


作者: lukelee    时间: 2009-6-28 09:09
都是高手,受益匪浅
作者: 123456789123    时间: 2009-6-28 10:21
似乎已经离题了,既然123说我不懂结构,那么我们还是回到最初的问题上来吧



参看红字,弹壳已经退到抛壳挺位置了,123说还要将弹壳强行抽出,123认为此时弹壳依然在卡在弹膛中?

既然弹头是靠速度快枪管短所 ...
fansonic 发表于 2009-6-27 23:43
您这完全是在抠字眼。如果我在10楼的回复描述的不太清楚,但我在后续的回复中已经并且不止一次的解释:"当弹壳底缘接触到抛壳挺"。如果您还要较真,我再解释一次:当弹壳底缘接触到抛壳挺的时候,弹壳并没有完全退出弹膛,弹壳至少要1/3的长度退至抛壳挺位置才能完全退出弹膛,此时才能发生抛壳。另外您说对枪械结构和原理了解,我也无语,因为就您提的这些问题(比如抛壳挺是否固定等等).....呃.....在此我只能说,对于您的提问(或反诘),这是我最后一个回复
作者: wayne1977    时间: 2009-6-28 11:20
本帖最后由 wayne1977 于 2009-6-28 11:37 编辑

1# 357

1.动力是火药,弹头向前,弹壳向后。弹壳传递向后的力给枪管,枪机,再传递给套筒。
2。抽壳钩的作用是配合抛壳挺完成抽壳,抛壳。弹壳向后运动推动套筒向后动作,当弹壳后退一侧顶到退壳挺后,相对的另一侧被抽壳钩拉住,即开始翻滚,抛出。

如果没有装抽壳钩,只有抛壳挺,击发成功也能完成抛壳但有可能抛壳不良。
如果没有抽壳钩,也没抛壳挺,弹夹也没装,弹壳迫使套筒后坐压下击锤后,会被套筒复进原样压进弹膛内。
抽壳钩更主要的目的是排除瞎火弹或人为想子弹退膛。

3。子弹没出膛套筒后座不后作那得看这枪的设计了。虽然子弹质量小,枪机、套筒质量大。但子弹向前,肯定需要有东西向后的,例如枪管短后坐,那套筒在子弹离开枪管前就可以不后退了。

4。不会,子弹的枪口初速只跟火药有关。套筒后坐最后也是要传递到持枪的手上面的。看缓冲是靠复进簧还是你的肉而已。
作者: fansonic    时间: 2009-6-28 12:01
您这完全是在抠字眼。如果我在10楼的回复描述的不太清楚,但我在后续的回复中已经并且不止一次的解释:"当弹壳底缘接触到抛壳挺"。如果您还要较真,我再解释一次:当弹壳底缘接触到抛壳挺的时候,弹壳并没有完全退出弹膛,弹壳至少要1/3的长度退至抛壳挺位置才能完全退出弹膛,此时才能发生抛壳。另外您说对枪械结构和原理了解,我也无语,因为就您提的这些问题(比如抛壳挺是否固定等等).....呃.....在此我只能说,对于您的提问(或反诘),这是我最后一个回复
123456789123 发表于 2009-6-28 10:21


你还狡辩,对不起,对于绝大部分自动手枪来说,当弹壳底缘碰到抛壳挺的时候,就已经被完全抽出弹膛了
不要说什么最后一个回复之类,虚伪了没意思,想找个台阶下我可以理解。
作者: 123456789123    时间: 2009-6-28 13:37
你还狡辩,对不起,对于绝大部分自动手枪来说,当弹壳底缘碰到抛壳挺的时候,就已经被完全抽出弹膛了
不要说什么最后一个回复之类,虚伪了没意 ...
fansonic 发表于 2009-6-28 12:01
对不起,我又回复了. 是因为您太搞笑了.您贴的这几张图恰恰说明狡辩的是您!您能指出抛壳挺在什么位置吗?
作者: fansonic    时间: 2009-6-28 13:44
对不起,我又回复了. 是因为您太搞笑了.您贴的这几张图恰恰说明狡辩的是您!您能指出抛壳挺在什么位置吗?
123456789123 发表于 2009-6-28 13:37


哎哟,我还真不知道呢,不如你来指明吧,你不是说你不会做图吗,现在现成的提供给你了
作者: zzzbia    时间: 2009-6-28 16:01
本帖最后由 zzzbia 于 2009-6-28 16:07 编辑

123456789123兄和fansonic兄,你们讨论的时候为什么不看一下其他人的贴呢?比如40楼(感谢will719兄上图)、36、14楼。
抛壳挺按作用方式分两种,一种是作用于弹壳中部,把弹壳横向或斜上弹出,不过恕在下才疏学浅,脑海中搜索不出实在的例子;另一种是作用于弹壳底部,抛壳挺与抽壳钩在大约对位位置,两者的力矩把弹壳抛出,包括李-恩菲尔德在内的大部分枪械都是采用这种抛壳挺。

1、123456789123兄,您举了李步枪的例子,但是解释却适用于第一种抛壳挺;
2、或者您的思路是对的,只是表述上有点不科学。要对物体运动状态进行描述,必先进行受力分析。按您的解释,我理解您可能是把弹壳简化为一个质点处理,弹壳受到抛壳挺的阻力,纵向的速度当然衰减了,但是抛壳过程中弹壳的速度方向也同时在变化,作为一个质点,速度方向发生变化,必然受到一个与起始速度方向不同的力的作用,所以您就只能把抛壳挺的作用解释作“横向压力”了。不过,在抛壳问题上,恰恰不能把弹壳简化成一个质点!因为弹壳受到起码两个不同方向不同作用点的力,一是抽壳钩,而是抛壳挺,正是两者形成的力矩,把弹壳抛出,43楼Wayne1977兄的描述是对的;
3、123456789123兄您所说的“当弹壳底缘接触到抛壳挺的时候,弹壳并没有完全退出弹膛,弹壳至少要1/3的长度退至抛壳挺位置才能完全退出弹膛,此时才能发生抛壳”也是不对的。对于M16等使用安装于枪机头的弹性抛壳挺的枪械,从上膛的时候起,枪弹底部已与抛壳挺接触,同时抛壳挺簧被压缩。对于李、SKS、AK等枪机上开有抛壳挺让位槽的枪械,抛壳挺固定于机匣上,当枪弹底部接触到抛壳挺时,力矩已经产生并导致枪弹运动状态发生变化而抛出,除非抛壳挺把弹壳戳穿,否则弹壳不可能继续后退1/3长度。从位置上讲,抛壳挺位于弹夹井末端上方甚至更后的位置,弹壳接触抛壳挺,弹壳肯定已经完全退出弹膛。请参考下图吧:



作者: fansonic    时间: 2009-6-28 20:05
抛壳挺按作用方式分两种,一种是作用于弹壳中部,把弹壳横向或斜上弹出,不过恕在下才疏学浅,脑海中搜索不出实在的例子
zzzbia 发表于 2009-6-28 16:01


比较常见的是M1906
作者: zzzbia    时间: 2009-6-28 21:28
本帖最后由 zzzbia 于 2009-6-28 21:46 编辑
比较常见的是M1906
fansonic 发表于 2009-6-28 20:05


您说的是勃朗宁M1906吗?勃朗宁M1906只不过是击针兼作抛壳挺罢了,与常见的枪械一样抛壳挺作用于弹底。如下图  :

   

我所说的第一种抛壳挺或者不能称之为“挺”,因为它没有“挺”的作用,只是一个类似簧片之类的零件,作用于弹壳侧面中部把弹壳弹出。记忆中在火器堂看过,不过现在确实找不到例子,或许是我记错了……
作者: 123456789123    时间: 2009-6-28 21:29
123456789123兄和fansonic兄,你们讨论的时候为什么不看一下其他人的贴呢?比如40楼(感谢will719兄上图)、36、14楼。
抛壳挺按作用方式分两种,一种是作用于弹壳中部,把弹壳横向或斜上弹出,不过恕在下才疏学浅, ...
zzzbia 发表于 2009-6-28 16:01
非常感谢zzzbia 兄。您说得非常好。其实在您的回复里我已经看到我的表述造成的一些误解和我自己的一些理解偏差。比如我说的"弹膛"其实应该是"枪膛",整个枪膛包括您贴出来的彩图里抛壳挺前面的那一部分。所以我发现有时候争论完全建立在各自的理解上而产生了鸡同鸭讲的效果。因此,为了形象的体现我的描述,我已经画好了草图。在此我诚挚请求zzzbia 兄能不能教教我贴图的方法?由于本人属于半个电脑盲,所以最好您1/2/3/4的一步步描述清楚,在此我先谢过了
作者: zzzbia    时间: 2009-6-28 21:39
本帖最后由 zzzbia 于 2009-6-28 21:48 编辑
非常感谢zzzbia 兄。您说得非常好。其实在您的回复里我已经看到我的表述造成的一些误解和我自己的一些理解偏差。比如我说的"弹膛"其实应该是"枪膛",整个枪膛包括您贴出来的彩图里抛壳挺前面的那一部分。所以我发现有 ...
123456789123 发表于 2009-6-28 21:29


惭愧惭愧!我的图都是网上现成的,点击回复工具栏上面的图片按钮,粘贴图片地址就可以了。
如果是自己的图,要申请图床。由于我贴图都是拿来主义,从来未用过图床,您可以参考置顶的贴图教程,见谅!
教程:http://www.combat2000forum.cn/viewthread.php?tid=18736&extra=page%3D1

另外,枪膛的定义是:枪管中装送子弹的部分。
作者: 123456789123    时间: 2009-6-29 22:31
惭愧惭愧!我的图都是网上现成的,点击回复工具栏上面的图片按钮,粘贴图片地址就可以了。
如果是自己的图,要申请图床。由于我贴图都是拿来主义,从来未用过图床,您可以参考置顶的贴图教程,见谅!
教程:ht ...
zzzbia 发表于 2009-6-28 21:39
我看了置顶贴里的图床,全外文的!看不懂啊!有没有中文的图床?推荐一个,先谢谢了. 另外怎么把图片上传到图床?汗.......
作者: zzzbia    时间: 2009-6-29 22:37
置顶贴下面几楼不是有更详细的图床教程吗?拉下去看一下
作者: 123456789123    时间: 2009-6-30 10:27
[img][/img]http://www.595.com/ihome/photo/PhotoDetail.jsp?homeId=18599477&imageId=5336456
作者: 123456789123    时间: 2009-6-30 10:30
我日啊!我按照步骤还是贴不上去啊!哪位神仙大哥救救我?
作者: fansonic    时间: 2009-6-30 10:58
我日啊!我按照步骤还是贴不上去啊!哪位神仙大哥救救我?
123456789123 发表于 2009-6-30 10:30

是这个图吧?
当拉壳勾拉着弹壳继续后座到一定距离(大约在弹壳长度的1/3处)抛壳挺给弹壳施加的横向压力足够时弹壳横向弹出

不是我说你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你的这个表达就违反的最基本的物理定律“能量守恒”
作者: auhokan    时间: 2009-6-30 11:14
個人理解後,會是:發射後,彈殼會後退(先不管閉鎖的問題),而抛壳挺就在彈殼後退的道路上的一邊,彈殼撞到抛壳挺,因為抛壳挺是在旁邊的,所以彈殼就會向另一邊彈出。


第一步: 發射後(就先當作沒閉鎖之類的存在),彈殼會後退(不論原理)

第二步: 彈殼撞到抛壳挺,就像一台高速行駛的車子撞到路邊一個這樣的突出物,會有一個轉的力

第三步: 彈殼會轉,就會彈出去

抽壳钩就是綠色那個,作一個圓心
作者: 123456789123    时间: 2009-6-30 11:22
http://image.595.com/ftp/c/a/i/s/caishudi/pic/1246328190281_o.jpg
是这个图吧?
“当拉壳勾拉着弹壳继续后座到一定距离(大约在弹壳长度的1/3处)抛壳挺给弹壳施加的横向压力足够时,弹壳横向弹出”

不是我 ...
fansonic 发表于 2009-6-30 10:58
首先我非常感谢您替我把图贴出来,这是真心的,谢谢。其次可能我的表述确实没有使用经典物理学的教条,我只是使用了我自己认为最通俗易懂的描述。但我想任何人看了我的图都会明白退壳机构的作动原理,我想您也明白。所以我想就这个问题而言我已经没有必要再和您争论下去了,也免得您再咬文嚼字、寻章摘句、吹毛求疵,怕把您累坏了。最后,再次谢谢您帮我贴的图
作者: zzzbia    时间: 2009-6-30 11:45
123456789123兄,不是早跟您说这是一个力矩的作用吗,物体旋转是因为受到力矩的作用……所谓的“横向压力”是不存在的,您这样的说法与您通俗易懂的初衷是相违背的,所以造成了鸡同鸭讲的局面。
作者: 123456789123    时间: 2009-6-30 13:02
123456789123兄,不是早跟您说这是一个力矩的作用吗,物体旋转是因为受到力矩的作用……所谓的“横向压力”是不存在的,您这样的说法与您通俗易懂的初衷是相违背的,所以造成了鸡同鸭讲的局面。
zzzbia 发表于 2009-6-30 11:45
非常感谢您。其实最基本的物理常识我还是懂的。如果非要较真的话,拉壳钩和抛壳挺之间形成的并不是力矩的作用,而是力偶的作用。我在之前的回复中之所以没有说力矩或力偶,是不愿意再去解释什么是力矩或力偶,是怎么形成的力矩或力偶(妈的那又要我上图了)。所以我就按我自己认为通俗易懂的模式来表述。我已经说过了,看了我的图,所有人都会明白我的意思(不管他懂不懂力矩力偶),而我的目的也仅仅是让别人明白退壳机构的基本结构和作动原理,而不是用一大堆学术名词来展现自己的学问。我想我的目的已经达到,所以,我们不要再在那些名词上多做纠缠了,好吗?
作者: fansonic    时间: 2009-6-30 20:54
首先我非常感谢您替我把图贴出来,这是真心的,谢谢。其次可能我的表述确实没有使用经典物理学的教条,我只是使用了我自己认为最通俗易懂的描述。但我想任何人看了我的图都会明白退壳机构的作动原理,我想您也明白。所以我想就这个问题而言我已经没有必要再和您争论下去了,也免得您再咬文嚼字、寻章摘句、吹毛求疵,怕把您累坏了。最后,再次谢谢您帮我贴的图
123456789123 发表于 2009-6-30 11:22


你说你自己现在在做什么
作者: 居士    时间: 2009-6-30 21:47
得了吧,犯得着现在这样抠着字眼死磕吗。。。

把自己要说的表述清楚就完啦,能在论坛辩论里彻底要对方低头的情况俺可从来没见过,也没必要




欢迎光临 作战2000论坛 (http://www.combat2000.cn/) Powered by Discuz! X3.2